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百“哗”齐放 百家争“名”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04-18 00:00于哲学网发表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 
                                    
      百“哗”齐放,百家争“名”,是我国文学艺术界一些人浮躁状态的描绘。 
                                    
      真是让人想不通,在于丹没有出名的时候,那些《论语》方面的专家学者们都在哪里?为什么在人家红了之后,这些曾经默默无闻的专家学者们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了呢?出来也就出来了,可为什么每个人都手舞权威的大棒,扮出一幅“正统国学的保卫者”的形象呢?为什么对于丹的作品没有一点肯定的表扬,有的只是一片否认的“哗”然呢? 
                                  
      于丹也不过是在《百家讲坛》中讲了她自己对于《论语》的一些看法而已,她曾多次谦虚地表示,她所讲的只能称得上是个人的一些感悟,绝非真理。对于一些其他学者提出的不同意见她都会认真倾听,认真学习。先不说她落实的如何,单就表态上来看还是很有一个学者谦虚、包容态度的。再看看那些“保卫者”们,又是如何“争鸣”的呢? 

      每一个文学艺术门类都有自己的学术刊物,按理来说,学术期刊才是最能体现出学术水平的载体。可为什么“保卫者”们不选择在学术期刊上撰文而是出书发表观点呢?原因很简单,发表在学术期刊上,除了圈里人之外很少有人能够看得到。而且,发表在学术期刊上也绝不可能有几十万、上百万的销量,更不可能有大笔大笔的收入。如果出书单纯是为了“争鸣”也就罢了,可在书名上偏偏要加入“于丹”两个字,这又是为什么?因为于丹太受欢迎了,哪本书上有“于丹”两个字哪本书就会吸引从8岁到80岁读者的眼球,如此巨大的阅读群体,谁不想得个“好收成”呢? 
                                  
      再看看那些书的书名,“‘解毒’于丹”,我们真的不禁要问一句,难道说于丹的书真的像“苏丹红”一样“毒不可遏”吗?纵使于丹的《论语心得》有千般不是万般错,至少有一点是任何“保卫者”没有做到的,那就是在美国大片、韩国电视剧充斥我们耳目的今天,于丹让亿万中国人的目光重新回到了中国流传千年却渐行渐远的《论语》身上。 
                                  
      做学问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决心,于丹能够把《论语》讲得如此火爆也绝非一日之功,那些一心想要出名的“保卫者”且需潜心修炼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借腕拔腕”的学术之风已经让人不屑,“损人利己”之事就更让人不耻了。 
                                  
      百“哗”齐放 百家争“名”,当休矣 

      “警惕文化苏丹红”《解“毒”于丹》再批“于丹现象” 
                                    
      继以徐晋如为代表的“十博士”在网上发起反“于丹现象”之后,随着《解“毒”于丹———告诉你未被糟蹋的孔子与庄子》的正式出版,讨伐“于丹现象”也愈演愈烈。昨日上午,该书的主编徐晋如邀请了北大、清华、人大等院校的教授,结合新书《解“毒”于丹》再批“于丹现象”,并称他们的行为不是“醋意大发”,而是出于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此外,还有3本批驳“于丹现象”的相关书籍即将出炉。 
                                  
      “警惕文化苏丹红” 
                                    
      在《解“毒”于丹》中,徐晋如、杨昊鸥两位主编分三篇,对《于丹<论语>心得》和《于丹<庄子>心得》中的错误逐一批驳,诸如“孔子是‘快乐’哲学的代言人吗”、“《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吗”、“‘谈笑论生死’是庄子的生死观吗”……徐晋如说,这些被于丹误读的地方,是对孔子、庄子的糟蹋,误导青少年。书中,徐晋如还呼吁要“透过于丹看社会,警惕文化苏丹红”。 
                                  
      徐晋如的两位恩师,现年79岁的北大哲学系教授李真及原北大中文系主任费振刚,对他的行为十分支持。李真说:“真理就是越辩越明,现在是一家之言太多,我赞成他们提出异议,供大家讨论。”费教授则希望徐晋如去《百家讲坛》讲他的《论语》。清华大学历史系的教授廖名春则持不同意见,“《百家讲坛》是个说书的地方,不是搞学术的地方,我听说,现在厦门大学等都在号召向易中天学习,那大学岂不是变成了说相声、说书的地方?” 
                                  
      批判不是嫉妒心作祟 
                                    
      采访中,徐晋如一再强调,他们不反对任何人解释《论语》,但不能臆解,“她讲可以,但不能给老百姓灌输错误的东西,就像易中天,他讲的是故事而不是思想,不是错误的知识;刘心武是很好的小说家,他们哪怕讲得再差,也不会动摇中国文化的根本。” 
                                  
      对于上月有人穿文化衫在于丹新书签售现场抗议一事,徐晋如说:“我很尊重并理解他的愤怒,任何一个对传统文化抱有宗教般虔诚的人士,面对于丹都不可能不愤怒。” 
                                  
      最后,徐晋如还表示,那些持“文人相轻,批驳于丹是嫉妒心在作祟”观点的人,并没有真正理解他们这些做学问的人,“我们所做的一切不是针对于丹个人,而是针对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解读方式。” 
                                  
      据了解,除了物资出版社出版的《解“毒”于丹》外,科技文献出版社也即将推出两本批判《于丹<论语>心得》和《于丹<庄子>心得》的套书《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的《当<论语>遭遇于丹》也将于本月面世。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