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争议于丹 宽容是一种境界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04-13 00:00于哲学网发表

 

 




      于丹凭着《〈论语〉心得》、《〈庄子〉心得》的讲演和两书的出版,一炮打响,人也一夜走红。在知识界乃至普通百姓中,形成“于丹热”,人人争读于丹,也争议于丹。与如潮的好评相随,批评之声也不绝于耳。特别是几位博士“联名反于丹”之后,读者中形成了“挺于”和“倒于”两大派。

      文化批评原本是正常现象,一篇演讲、一部作品问世,引发不同看法也是司空见惯。而于丹之所以受到特别关注,我个人的感觉,一是因为她的演讲特别精彩,二是因为有人对她的批评(尤其是几位博士的批评)特别尖刻。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异常现象产生异常反应,造成了“于丹现象”。

      《论语》、《庄子》存在了两千多年,人们对它的不同理解也持续了两千多年,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于丹的见解,其实也是这种争论的继续。不同的是,她把孔子和庄子的思想通俗化,选择其中有益于今人的内容,按她的理解给予浅白的宣讲,对其进行正面的弘扬。

      于丹向读者宣扬的,是经过她精心选择的,也是她努力想要继承并付诸实践的。这一点,从她对待批评的姿态,便约略可见一斑。读者对她的批评,有的是学术的,也有非学术的。学术的不同见解,未见她有所争辩;非学术的批评,她也表现平静和淡然。这后一类批评中,有的说她“不学无术”,有的说她“文史功底等于零”、“不如一个初中生”,甚至说她是“文盲”等等,这些过火言辞,差不多属于人身攻击性质。面对这类“批评”,于丹的反应却异乎寻常的冷静,她没有“一触即跳”,也没有进行“以牙还牙”的“反击”。她的态度出人意料,她说她也是博士出身,对此批评表示“很理解”,她“没有因此生气”,甚至认为,“也许这是好事”,“愿意跟所有对我提出探讨的人一一握手,携手把文化金字塔建设起来”。

      于丹对批评者的宽容姿态,很值得称赞,也很值得提倡。学术的争论,是为了辨是非,求真理。在争论的过程中,言辞的出格,态度的过激,也是时有发生。但这种欠文明之举,不是不可避免。只要有一方高姿态,便可造成争鸣的文明。争鸣各家都如于丹,学术文明的气氛便可形成。和谐需要宽容,宽容可以营造和谐。

      于丹赞赏孔子的“恕道”,孔子说可以受用一生的一个字便是“恕”。恕道讲究宽容和忍耐,宽容别人的过失,忍耐别人的无理。凡事讲道理,因循诱导,用商榷的口气,不声色俱厉。于丹把孔子的作风说成是中国人崇尚的一种哲学观,体现了一种理性和一种温柔敦厚之美。把它运用到自己的人生之中,“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一点,其实就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

      于丹如此宽容批评者对她的过火批评,看得出不是在做秀,而是真诚履行孔子的恕道,继承先贤的具有正面意义的文化思想。弘扬传统文化精华,让它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是于丹宣示的目标。学习和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付之行动。若宣扬孔子,对其有益的东西却不准备实行,那就好比叶公好龙;至于与先贤思想背道而驰者,说一套做一套,又有谁还会相信你的说教?!

      面对尖刻的批评,能够宽容待之,其实是一种境界。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