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圆读通鉴随笔九十四】——大一统:封禅与检阅
(前28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颂功业。于是召集鲁儒生七十人,至泰山下,议封禅。诸儒或曰:“古者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扫地而祭,席用菹秸。”议各乖异。始皇以其难施用,由此绌儒生。 ——《资治通鉴》卷七 秦纪二中华书局版 第238页
封禅是什么活动?按照《史记·封禅书》张守节《正义》解释:“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封禅搞得这么玄乎,历代稍有作为的皇帝都想玩,封禅的实际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汉代班固《白虎通义》说:“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禅,以告太平也。” “封”是和老天爷沟通,君权天授,是权力合法性得到认可的一种象征;“禅”是和大地母亲亲近,也是统治四方的表示,同时,更是权力基础得到巩固的宣示。说白一点,封禅,就是新朝甫定之后,权力合法性和权力基础巩固的宣示。 封禅其实有类今天上天安门城楼检阅军队和游行群众,是一种权力得到认可的仪式。封禅是得到上天的认可,检阅是得到民众的认可。这种认可,往往比法定仪式如加冕、登基及全会决议更重要。 什么事都得有个理由先。 政权统治,不管是体制和程序下产生的,都得要关心自己的民意基础和合法性。不要以为不管是谁,当了皇帝,就以为天下都是朕的了。事情不那么简单。看得见的合法程序和看不见的权力基础,两者都十分重要,都是必须条件。 你是皇子,通过本朝的明文程序或惯例当上的皇帝,这只是履行了合法程序,但真正要君权在握,大臣依附,天下归心,拥有权力基础,还需要斗争和磨合。历史上,傀儡皇帝很多,不是拥有合法性就可以执掌大权;不合程序往往会对巩固权力产生极大困扰,但真正拥有了权力基础,程序往往不是什么障碍,大不了让现任皇帝禅让就是了。 加冕、登基只解决合法性问题,封禅和上天安门城楼,是权力基础巩固的体现,所以,领袖们更注重后者也就不足为怪了。 秦始皇做皇帝是符合程序的,即使这程序是他自己创制的。他之所以热衷于封禅,并不能简单在认为其好排场,排场和仪式会给政权带来威仪,起码带来威慑感,而封禅比之更甚,是其一世二世以至万世的重要仪式。 秦始皇要封禅,要征求鲁儒生的意见。鲁国的儒生对新出炉的领袖不认同,又不能公开反对,就只好用环保理由反对——用蒲草裹住车轮以防压坏山上的土石草木。其实,稍有政治常识的人都知道,这算哪门子的理由。要检阅三军,还能怕坦克车压坏长安街!这不瞎扯淡吗。 秦始皇遇到了一批迂腐不堪的书生,这七十个鲁生只要附和秦始皇的提议,肯定都会在新王朝起码得到政协委员的位置,但是他们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 秦始皇的新政体、新王朝得不到知识精英的认同和配合,给始皇帝带来了沮丧和屈辱的心理感受,为后来焚坑留下了伏笔。 后世,有不少皇帝动过封禅的念头,也搞过,比如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以及宋真宗等等,但有的搞成了,有的以经济理由被大臣谏阻了。再往后,原始宗教的意识淡化了,皇帝们也懒了,在京城搞个天坛、地坛,就近解决了,而且祭祀天地宣示权力巩固意味也淡了,企求风调雨顺的功利性目的更为彰显了。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三军和接受民众欢呼是新中国领导自我肯定的传统仪式。在当今世界,有这样诉求的政治家越来越少了,所以我们的领导人也大可不必再搞这一套了。 又及,秦始皇在封禅巡察过程中,留下了不少刻石,多为李斯所作。曾国藩编著的《经史百家杂钞》收有《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邪台刻石》、《之罘刻石》、《竭石刻石》、《会稽刻石》诸篇。虽然都是马屁文章,但也写得字正腔圆,大义凛然,充满自信心,有新朝气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