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年前,郑和统率二万七八千人的庞大舰队,七下西洋(当时称婆罗洲即文莱以东为东洋,以西为西洋),最远到达东非的麻林国,就是现在肯尼亚的马林迪。至今肯尼亚海滨拉穆群岛的帕泰岛西尤村,还留有一群船队沉船水手传下的后裔,其中一个最像中国人的名叫夏瑞福(Mwamaka Shariff)的女孩,在去年纪念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活动中,还得到中国教育部特批的公费留学中国的名额。 郑和下西洋影响深远,至今东南亚好多地方立有奉祀郑和的庙宇,不完全统计有14座,以印尼6座、马来西亚4座为最多,多以“三保”命名。如中爪哇三宝垄的“三保庙”是印尼第一大华人庙宇。马来西亚有登嘉楼州的三保公庙,槟城的郑和三保宫、沙捞越州尖山的义文宫三保庙都很有名。郑和把凿井技术传至日惹等地,这里的水井通常叫做“三宝井”。台湾的三宝姜、榴莲也有跟郑和有关的传说。 所以孙中山先生也赞扬他:至今南洋土人犹有怀想当年三保之雄风遗烈者,可谓壮矣! 为什么东南亚西洋各国不以郑和本名,而以三保(宝)太监称呼?纪念他的庙宇为什么叫“三保宫”?这有好几种说法: 1.他小名三保。 2.他有一兄,四姊妹。可能是一兄一姊,所以行三,叫三宝。 3.由“佛、法、僧”的“三宝”来。 4.他历事永乐、洪熙、宣德三朝皇帝,俱受宠信重任。 后面几说皆不可信。因为郑和下西洋在永乐朝,当时已经被称为三保太监,跟历事三朝不搭边。男人排行一般是据兄弟说的,他是次子应是老二。 再据史传谱记,郑和出身于穆斯林世家,1371生于云南昆阳州和代村(今昆明市晋宁县宝山乡)马姓回族家庭,父亲祖父都曾远渡重洋去麦加朝圣,从而得到“哈只”的称号(《滇绎》“回教之例凡朝天方而归者称哈儿只,犹言师尊也。”此为 hadji 的译音),永乐三年其父马哈只的墓志铭,说郑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赐姓郑,为内官太监。”他家是元代的色目贵族,约在傅友德、沐英定云南时被俘,明初边将常有俘幼童阉割以充内侍的恶习,以此被送到燕王藩邸当宦官(郑或许是俘送者的姓,或抚养太监的姓。唐时著名太监高力士原名冯元一,也以其父被诛的罪孥身份由岭南招讨使作为阉童送入宫,由高姓内侍抚养因而随之改名,情况类似)。大约到后来他随燕王征战有功,官至司礼监,才认回父母的。但以这样出身的家庭,小名决不会取佛教三宝之名,也不会以此为称号的。 “三宝”或“三保”这个词,应当是由伊朗语系统的“萨保”或“萨宝”转来的,斯坦因盗掘敦煌长城烽燧发现的晋时粟特语信札已有saartpaaw,是商队首领的意思,也称伊兰系胡人居户的政教首领,后又为祆教教职之名。唐有《米萨宝墓志》,已以为人名。这在回教家庭应该是熟悉、尊重的名字。 以此,其回教家庭以此为之取名,或者以后在领导远航上,别人以此尊称他,都是有可能的。郑和正是由于出身于虔诚的穆斯林家庭,家族有远航渊源,才被选为远航舰队领袖的。随从郑和出没红海的主要是会讲阿拉伯语的穆斯林,到达一些文化比较原始的国家他还修造清真寺,这是他最初的基本信仰。 现在昆明话“萨”读 sa阴平,“三”读sa 鼻化阴平,俩音也还很近。如果用来对译saartpaaw的第一音节,都是适宜的。 由于肩负通好不同信仰各族的责任,郑和也对佛教等表示过相当尊重。 斯里兰卡有一块郑和竖立的石碑,碑上分别用中文、泰米尔文、波斯文三种文字镌刻,祈求佛祖、湿婆神和真主保佑的文字。这是他出使中要交好佛教、印度教国家的需要,表示对不同信仰的尊重,体现了特别宽和的宗教精神。 郑和还曾出资印造大藏经,捐赠故乡云南五华寺,上有他的施印大藏经的发愿文,表示他又有佛弟子的名分,对这是符合皇帝要他和好各族各教的要求,有利于他肩负的使命的。但不能由这些行为推论他的小名取义于“三宝”,及很早他就被称为“三保太监”的原因,否则也不能解释为什么记作“三保”的要远远多于“三宝”。 在中外交流史上,群星璀璨,其领军人物如周穆王、汉张骞、晋法显、北魏宋云、唐玄奘、明郑和等,更是彪炳史册,传诵千古。这些人大多走的是陆上丝绸之路,虽然法显归途是航海归来的,其中却只有郑和是真正的伟大航海家。他们的远行艰险重重,其事迹被传为神话,甚至还有编成演义小说的,《穆天子传》讲周穆王西征,是我国最古的讲史小说,《西游记》则是讲玄奘上西天(印度)取经的小说名著。讲郑和下西洋的有《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这是明代人编写其当代人的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版还有季羡林先生写的《新版序》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