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残阳如血,照在权谋家的刀上——读《资治通鉴》随笔(九十二)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04-03 00:00于哲学网发表

 

 



    【锐圆读通鉴随笔九十二】——大一统:不搞封建

     

    丞相绾言:“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始皇下其议。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和,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资治通鉴》卷七 秦纪二中华书局版 第235页

     

    中国的过去被称为封建社会,所谓“封建”,本来的意思是分封子侄功臣,建立诸侯国。在古代,“封建”是一个非常具体的专业名词,到近现代,不知谁是始作俑者,“封建”成为1840年以前中国历史的总概括,“封建”的内涵有了“帝王专制”、“儒家文化专制”、“落后”等等的意味,一如所谓“封建时代“、“封建社会”、“封建迷信”、“半殖民地半封建”等等。

     

    在秦始皇之前,中国的正式中央王朝是周朝,尽管已经式微。“春秋”、“战国”之说,是后人的定义。周朝的故事,史无详载,儒家讲“文武之治,一张一弛”、“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等,老百姓则多从《封神演义》里知道了若干人物和大致的情形。周朝是纯正“封建”。

     

    但是,两千多年前,经济、交通十分落后,周王朝对统治区域的有效管理应该是个问题。把子侄分封到各地,起码在心理上有了统一管理的感觉。

     

    到秦一代,生产力已经有所发展,铁器也普遍使用。从秦统一后的大的决策可以看出,政治体制的变革已经具有成熟的社会条件。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等等,都是统一国家管理的基本条件。

     

    李斯是一个伟大的政治体制创新者,尽管他的个人人格境界低了点(以后会有机会评价他)。他提出了对“子侄功臣”的政策,就是“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结果是“甚足易制和,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这个政策,应该说沿用到了今天。“郡县”是资本,“赋税”是利息,把利息的一部分给子侄功臣,而不把资本交给他们,这是政治成熟的标志。可惜,这种成熟到了这一层面就停止了。

     

    后世,郡县制大致定矣,但“封建”多有反复,汉高祖得天下,与功臣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遂封子弟,到景帝、武帝时削藩并引发了皇族内战。封与不封,今天看来是一个对待子弟功臣的政策待遇问题,在那时,则是一个权力基础的构建问题,也是政治统治必须马上回答的问题。秦以前,没有郡县,秦始皇与李斯不搞封建而推选郡县制,是他们从周朝的衰落,诸侯国的灭亡看到了封建的缺陷。刘邦初定天下,则不免事事反秦而行之,以为秦之亡与废封建有关系。后世的柳宗元看到了其间的差别,他在《封建论》里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这个看法是公允的。

     

    在秦,“有叛人而无叛吏”;在汉,“有叛国而无叛郡”。柳宗元看到了郡县制是帝国王朝稳定的基本制度。郡县制的核心是官员由中央任命,对中央负责;分封刚开始还领中央的情,时间一长,也习以为常,就像今天美国的州郡,基本自治,联邦政府的权力在各州就有诸多限制。

     

    古之“封建”、“郡县”,尤今之“左”、“右”,各执一端,来回反复,政权依赖贵族精英,还是依赖民间草根,时与势也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