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消费主义时代的复兴汉服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03-28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在“汉风食邑”,服务员和食客全穿汉服

    如果说去年或更早一些时候,复兴汉服只是一些怀着强烈民族情绪的传统文化追寻者的狂热行为,并不曾引起商人更多关注,那么现在,精明的商人已经认识到了这里面蕴藏的巨大商机了。据2007324日《北京晨报》载,北京首家以汉文化为主题的餐厅开业,客人需要身穿汉服就餐并可欣赏到汉服展示,传统文化礼仪表演。

    不能不佩服商人的精明,他们及时捕捉到了市场信息,准确发现了时下复兴传统这一主流话语,并巧妙地为这一话语提供说话的机会和场合,借生财。

    不过,就象西方传统文化,譬如圣诞节,到了中国被商业改装一番,变成购物节一样,类似汉文化主题餐厅,同样是用商业的手段将中国传统文化包装成文化消费品。在商业作用下,消费主义大行其道,汉服狂热者自以为在尊古崇古复古兴古,事实上却被消费主义所操纵,他们在汉文化主题餐厅里消费的主要对象不再是传统的生活必需品,而是一种文化符号,而这种文化符号恰恰别人为他们所预设的。

    在这里,传统鼓吹者或传统追随者,或许并不了解什么是汉服,或许根本就不想知什么是传统,也不知道哪些传统该复兴,哪些该扔进垃圾筒。但是他们被复兴自己的传统这一宏大话语所鼓舞所兴奋,被主流、被潮流所挟裹,也随声呐喊着高歌前进。他们大约只知道大家都如此,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也要如此,只是发扬光大的响亮口号下从众的一员,一不心小被引到了商业和消费主义的河床里。

    传统是一种资源,它并没有消失得无影无踪,它流淌在我们身上,也埋藏在典籍里。那些嘴里说着传统势微、传统消亡,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力挽狂澜、拯救传统的英雄的人,就象一个掘宝者,挑出传统里那些对自己最有利的东西,打着民族文化的旗号进行推销。因此,研究孔孟的要鼓吹传统,举办私塾的要吆喝传统,就连路边卖碗汤的妇女也要吹嘘祖传配方,而况宣扬国学、经典、服饰、建筑、民间文化……乎!很多时候是某些人在借用从前的号召力做自己的生意罢了。

    传统的复兴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有两个推波助澜的力量。一是国力逐渐增强,国人如暴发户一般的民族自信心急剧膨胀,民族主义以重振传统文化的方式抬头,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比方有人讲我们现在要摒弃弱国心态,比方有人讲我们要做负责任的国家,比方有人讲我们是大国崛起,比方有人讲增强国家软实力,比方有人讲重新设计国家形象,比方有人讲建议将人民币改称为华元,等等。一是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认同的焦虑心理,全球化相应地需一些世界标准,必然会各个层面对各个文化群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甚至可能摧毁民族文化的特异性。因此,复兴传统文化,既是对日益被世界同化的文化现状的不满,也是追求和保护民族文化特异性的精神需求,并时时表现出焦虑心理。

    但是很显然,并不是穿几套汉服,说几句之乎者也,看几场皮影戏,传统就回来了,传统就复兴了。时光总在流逝,生活总在变化,传统奔流而下是一个去芜存菁的过程,残渣存下,传统中那些好的元素与时俱进,融入到现代文化之中,譬如尊老爱幼,并没有淡出我们的文化。现在,复兴的传统已非本义上的传统,本已被淘的东西强拉套在自己身上,搞不好就不伦不类,半截泥鳅半截黄鳝

    如果把复兴汉服放在消费主义的流行话语里,而不是放在复兴传统的宏大话语,我们可能会得出另一种解读。流行永远求新求变,复兴汉服这样的文化复古未尝不会变成一种象流行服装、手机款式、休闲方式一样的时尚。当它不断被追捧和重复使用的时候,它就是在不断消耗其熵变的潜力;当它穷尽了人们的新鲜感的时候,人们很自然会地把它弃之如草芥。如此,出发点庄严神圣,到结束时无厘搞笑,事情的急转变化往往让人意想到和啼笑皆非。现在,当有网友看到报道说无聊之极,甚至说想吐时,我似乎感到复兴汉服的结局也不过如此尔尔。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