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圆读通鉴随笔八十七】——刺秦之五:恐怖主义的合理性
(前222年)大兴兵,使王贲攻辽东,虏燕王喜。 臣光曰:燕丹不胜一朝之忿以犯虎狼之秦,轻虑浅谋,挑怨速祸,使召公之庙不祀忽诸,罪孰大焉!而论者或谓之贤,岂不过哉!…… ——《资治通鉴》卷七 秦纪二中华书局版 第231页
燕国灭亡了,司马光判定燕太子丹是第一责任人。起码是他加速了灭亡的进程,所谓“速祸”是也。 司马光的“臣光曰”几乎全都是“高论”,所谓“高”者,不着地,不接地气之谓也。也就是不那么脚踏实地,从理论到理论,先不说儒家正统的理论含金量有多大,这么运用理论,肯定是不大行的。请看,“臣光曰”接着曰“夫为国家者,任官以才,立政以礼,怀民以仁,交邻以信……夫如是,则国家安如磐石……。”侵略者已经到门口了,还在讲选什么人做官,以什么理念治国,采取什么福利政策,外交政策……。诚然,官员选择、治国理念等等都是一个长治久安必须考虑的深层次问题,问题是,时间、场合对吗?大而无当的大道理误国太深,中国人对此要有共识。 战国末期,各诸侯国之间已经没有和平共处的国际原则和国际法,没有规矩,一切都以实力说话,在此条件下,安全政策是第一政策,不被吞并,不被入侵,甚至延迟入侵的时间,都是当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燕太子丹想通过刺杀行动阻止和推迟燕国灭亡的下场,是非常理性的选择,“不胜一朝之忿”的断语,不确切。以中国的实情,荆轲如果刺秦王成功,秦王政当时还很年轻,如有儿子,年龄也还很小,秦国马上就是“主少国疑”的局面,是否还能继续扩张,殊难预料。没有秦王羸政,秦国是不是还要在统一的漫长道路上继续摸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才对。 燕太子丹在家国危亡之际,不像其它六国贵族醉生梦死,承担起自己救国救亡的责任,论者谓之贤,不亦宜哉。 什么条件下可以起来反抗,毛泽东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认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他并且认为,“弱国能够打败强国,小国能够打败大国”,世界的潮流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经目前中东局势看,武装斗争到底需要不需要,应该是弱势的巴勒斯坦人考虑的问题。毛泽东认为,“离开了人民军队,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人民的一切”。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枪杆子里面出和平。和强权斗争,最后还是武器说了算,因为他们只相信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