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名将辈出,可谓星光灿烂。薛仁贵,在如云似的初唐名将中也许不是最风光的,但却可说是最有群众基础的。薛仁贵此人,在小说和戏曲中是个名角儿。他身上集中了很多中国百姓津津乐道的故事元素:白虎星转世、白手起家、明君的应梦贤臣、武艺高强、不弃糟糠之妻……不过,大多数人对他的事迹都是一知半解、模棱两可。他与薛礼、薛丁山、薛刚等人是何关系?由他而衍生出来的两位著名的女性:寒窑苦等的王宝钏、登坛拜帅的樊梨花,到底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 薛仁贵又名薛礼,礼是名,仁贵是字。隋唐之际,不少人物以字行,而名和字往往不易辨别,故“薛礼”名不见经传亦非个例。大家熟知的尉迟敬德名恭,秦叔宝名琼,均是以字称呼。 薛仁贵在两唐书中皆有传记,每篇不过2000字,内容大同小异,却成为后来文学工作者艺术加工的重要素材。从史书来看,薛仁贵并无“奴隶”之出身,顶多就是“少贫贱,以田为业”。但据学者考证,薛仁贵的先祖出于蜀国,后属于河东薛氏一族,其祖上颇有文武官职,父祖亦任官。可见薛仁贵纵使不是出身高官贵族之家,亦应该不是像所流传的那样是贫民甚或地主家的雇工,而将他描绘成一个奴隶的说法就更是荒谬了。在唐代,奴隶没有自由身份,又怎可自主参军呢?此外,他既没有拜师学艺,也没有神仙襄助,不知为何就有了一番神力,精通十八般武艺,勇武非常。如果这是出于家传,那也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来支撑。如果像传奇演绎的那样曾拜李靖为师,那就更值得怀疑了:其师如此,该徒又怎会贫贱呢?再者,两唐书《经籍志》里有《周易新注本义》,作者赫然就是薛仁贵。我们无法肯定就是本文的主角薛仁贵,但也没有绝对否定的证据。在隋唐之际的河东地区,《周易》之学很热门,要学习并不困难,而该书到宋仍流传,可见造诣非浅。只不过,“英雄出贫贱,一战以成名”的叙事模式符合了中国老百姓的欣赏习惯,一直流传不衰。 薛仁贵未参加唐代开国的军事征伐,属于唐朝的第二代武将。“应梦贤臣”的情节安排,也常见于古代话本小说中。而白虎星是主军事的星宿,小说家的设计,无非是为了突出薛仁贵的军事才能。在历史上,太宗时薛仁贵征辽成名,其后东征契丹,高宗时又出击九姓突厥,有“将军三箭定天山”之谣传世(欧阳修怀疑此谣乃薛家后人所增,不可考)。然后三讨高丽,大战吐蕃,接着铩羽新罗,60岁时外放象州,后又任瓜州长史,最后一站是打吐蕃。薛仁贵70岁病逝,灵柩回乡。他显赫的军功一生,也伴随着唐朝前期浓墨重彩的军事外交史。 薛家将系列中还有《薛丁山征西》和《薛刚反唐》的故事,薛仁贵其子薛丁山和其孙薛刚纯属虚构,不过历史上薛仁贵的后代的确多任武将。其中最有名的是儿子薛讷,曾长期领军,专责东北事务,但似无特别出色的战功。薛仁贵的第三代,也确实出现过反唐的人物,即其孙薛嵩,曾在安史之乱时投向反政府一方,占据相州一代,后归顺仆固怀恩的勤王军,似乎并无什么损失,照样任职升官,可见薛氏一族的影响力。到嵩之子薛平、薛从之后,就渐湮没无闻了。 最后要提的是王宝钏和樊梨花这两位与薛家有关的著名女性。在小说和戏曲中,王宝钏是薛仁贵之妻,曾在寒窑中苦等薛仁贵18年,等待他衣锦还乡;樊梨花是梨山老母之徒,嫁薛丁山,曾登坛拜帅,是一位穆桂英似的巾帼英雄,极富神化色彩。不过这两位是纯属虚构了。历史上的薛仁贵之妻姓柳,见于史传和地方史志,但未记名字。柳姓也是河东著名大族,以薛仁贵的出身,与河东柳姓是门当户对的士族联姻。则薛妻柳氏很可能就是河东柳家所出。当薛仁贵想在家改葬祖先时,是她劝夫速速投军,“君盍图功名以自显?富贵还乡,葬未晚。”薛仁贵听从劝告,马上应征去了。只不知祖先们做何想法,是责其不孝,还是喜其大志呢?这就纯属“虚构”了,诸位看官可付之一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