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出版界和网络上的明史热,已经让人戏称去年为“明”年。没想到今年一打头,湖南卫视播出46集开年大戏《大明王朝1566》把这股明朝热的火又烧旺了一把。庞大的观众群和引发的网络上的热烈讨论迅速让这部戏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明朝这个离我们不太远,但又相对陌生的朝代就这样一步步走进我们视野。 明朝,一个离我们并不久远的朝代。明朝在我们的民族记忆中是最独特的王朝,它颠覆蒙元统治却被满清统治所继承。今人酝酿起“明史”热潮,必须着眼于明朝统治的这种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朱明王朝的立国之基是对两宋宽松开明政治的反动。在开国皇帝朱元璋看来,因为两宋政治懈怠导致积贫积弱并为异族所灭。这是明朝始终维系高度集权和渐趋保守的历史原因。今人解读明史,不可突破历史的具体界限,镜鉴历史可也,苛责古人则是非理性的。切割历史和奉行文化功利主义的解读更不可取。 但从眼下流行的“明史热”观之,却是现实世界对于明史的豪取式功利性解读,是用今人的观点撷取历史的末节制造似是而非的逻辑范式,以满足各方分肥历史的欲望。笔者选取影视、网络和出版界最具代表性的“明史”热来说明这种“热潮”的泡沫化命运。 就荧屏上的《大明王朝1566》而言,它选撷的是1566年明朝嘉靖皇帝朝的历史加以艺术再造,着力描写嘉靖皇帝之昏庸,并抬出清官海瑞来增强感染力。笔者不管收视率如何,该剧依然不脱几个俗套:一是赶超历史剧的眼球效应。在泛滥的“辫子戏”和日渐兴起的“汉唐盛世戏”中另辟蹊径,是对大众娱乐文化的推波助澜,但从根本上还是为了市场获利。大众文化的审美趣味和基于市场的文化操作决定了这类历史剧不可能演绎成严肃的“正史”和“信史”,总逃不脱“戏说”的嫌疑;二是抬出清官海瑞,显然是出于现实反腐的需要。但从艺术的角度言,该剧的政治工具性太强。况且,清官反腐的道德形象和当前法治反腐的政治理念也有出入;三是撷取这段历史难逃切割和歪曲历史嫌疑。和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不同,黄氏对嘉靖帝何以从英明到昏庸的历史原因和个人心路历程描摹得非常真实。而荧屏却缺少了这种历史的逻辑,予人以嘉靖皇帝生来就是昏庸的判断,故而是没有摆脱脸谱化解读历史和历史人物的僵化模式。 流行于网络的《明朝那些事儿》我看形式重于内容,其最大的意义不是“明朝那些事儿”而是虚拟网络提供给草根自由表达的“这些事儿”,因而其昭示的更多是现实草根的自由表达而非“明朝那些事儿”的史学意义。而且就“当年明月”写的那些事,和古已有之的历史演义和野史并无质的区别。缺乏严谨学术的“那些事”终究不能成为“信史”。不管“当年明月”的创作心态多么纯洁,他都躲不过大众为了造星而掀起的自娱式功利声浪。这样的网络明星,《明朝那些事儿》是不会流行太久的。 如此看来,所谓“明史热”都是现实世界的投射,并没有触及“明史”的根本。功利的、世俗化的、哪怕是喜闻乐见的,都有其存在的时代属性,但历史的客观真实并不能随着时空的延展而异变。后人品读历史,还是应该着眼于兴亡之鉴和厘清历史悬疑为根本。对于处在蒙元和满清之间“明史”的研究,还应该思考其历史抉择的特殊性。无论戏说或者穿着“正史”马甲对历史人物的随意道德化解读都是对“明史”的歪曲。这样的“明史热”到头来只能是流行的文化泡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