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博士为何爱发飙?——兼谈闭门治学与学术普及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03-07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文化圈真是多事,去年十博士联名发表宣言抵制圣诞节的硝烟未尽,如今又有十位博士联名炮轰学术超女于丹,誓“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我们不禁要问,博士本是在书斋里平心静气治学的一批知识精英,为何屡屡大动肝火,动不动就来个联名抵制呢?

     

    先看看博士们为何炮轰于丹的理由:于丹极度无知,传播错误的甚至有害的思想。窃以为这个原因不过是十博士发难的导火索而已。于丹教授的诸子心得是否得当,本人没有拜读恭听,不敢妄加评论。本来学问上的事,历来是见仁见智,各执一词,无所谓对错。拿解经来说,中国古代“六经注我”和“我注六经”的争论就从没断过。这都属于学术上正常的争论,无伤大雅。以博士之多才,想必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既如此,博士们反对圣诞节反对于丹的深层次原因又在哪呢?

     

    其实,这首先与博士们的身份大有关系。博士,顾名思义,乃博学之士。一般说来,一个合格的博士,是对得起这个称号的。小刘因为学业的原因,曾接触过不少博士,对其中的优秀者佩服不已。他们看书之多,知识之渊博实非常人所及。但知识渊博,在现在的时代背景下,有时候也不是一件好事。看的书越多,愈发感到前人学说之精辟伟大而不敢稍有逾越。这恐怕也是有人说博士不会创新的原因之一。而实际上真正有才的博士不是不会创新,而是不敢创新,非不能也,而不为也。尤其是在国学领域,不积数年乃至数十年之功而有所创新的人,不是书读的少,便是天赋异禀。

     

    博士既学识渊博,又不敢胡乱创新,那他就是最好的批评家了。人们常说知识分子清高,这清高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深厚的学养作为基础的。在学术上来说,因袭或盗用前说者自然逃不过他们的法眼,稍有出轨者也是他们批评的对象。本次事件的女主角于丹教授正属于后者。小刘虽不了解于丹学说,但也略有耳闻,大概是把诸子学说解释成为一种称之为“快乐哲学”或“和谐哲学”的东西。这种解法古来未有,在博士们看来,自然有突发异想牵强附会之嫌。于丹教授如此“离经叛道”,也难怪惹得众博士跨出书斋口诛笔伐之了。

     

    而隐藏在这种争论背后更深的意涵,在小刘看来,则是闭门治学与学术普及的交锋。闭门治学的学者,是向来看不起搞学术普及的。这似乎也是中国古来有之的学术传统。所谓“文人相轻”大概也属此类。自百家讲坛推出一系列名家讲座后,这种矛盾又得到了进一步彰显。在易中天、于丹等人红遍大江南北,被舆论誉为学术“超男”“超女”之时,学术界却好评寥寥,恶评如潮,其原因正在于他们认为易于等人传播的并不是符合他们心意的学术。在他们看来,真正的学术,还是要在僻静的书斋里埋头苦干出来为好。

     

    虽然搞学术普及为学术界人所看轻,但学术普及又是对社会大有裨益的一项工作。走上百家讲坛的学者,通过讲座和出书,向广大民众传播知识掌故,使长期以来不受人重视的学问又重新火热起来。这对于保存传统文化来说,无论如何也不是一件坏事。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走上百家讲坛的专家,并非所有人都是本领域的一流学者。一流学者大概在书斋里冷笑,等着看他们血气方刚的博士生们唱一出好戏。其实一流学者要反对这些入世的专家,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来个百家争鸣,自己也出来搞点学术普及,让民众自己来选择谁是谁非。可惜,他们却不屑也没有时间出山,自顾在书斋里撰写只有本学科领域的人才会看才看得懂的论文专著。

     

    由此看来,要解决博士们和于丹,闭门治学者与学术普及者之间的矛盾,实在是一件难事。关于这点,小刘建议向美国学术界学习。学术上的叙事方法,向来有“话语分析(discourse)”和“叙事(narrative)”之分。前者是把简单的问题进行复杂的分析,从而道出其中玄机,这种方法为当今中国大多数学者所惯用。以此方法写出的作品同行拜读尚可,一般读者则如坠云里。这正是一流学者的学说不能普及的原因之一。后者则是行文力求通俗易懂,少用理论和术语,普通读者也能轻松读懂,同行若要深究,则可以看文后注解。这种方法在美国很流行,就我所知,美国研究中国史的大家费正清、史景迁等人都是此中高手。他们写出的学术专著,往往能够成为畅销书,如此既达到了学术研究的要求,又兼顾了学术普及。而在中国,却少有这样的例子。若学者们都能改变叙事方法,那么前面所说的矛盾也自然迎刃而解了。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