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是谁遗弃了国学?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9-08-11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有报记载这样一段:南京某中学的音乐课上,老师问学生,知道屈原是谁的人请举手。全班30多人中只有3个人举手。第一个同学回答说,屈原是一位歌手,他唱过《离骚》这首歌;第二个同学回答说,屈原是一个医生,大家都叫他大夫;第三个说屈原是一位厨师,我们现在吃的粽子是他发明的。当然,这可能有些夸张,并且类似这样的笑话似乎还不少。我也笑了。但我疑惑,我们的文化之路真的到了绝境吗?是不是“杞人忧天”呢?

     

      国学衰落不是偶然

     

      “国学”是清末西学传入时,为了区分东西文化提出来的。西方的文化在近代以来都是作为强势文化侵入中国的。不过还是那句话,弱的不是中国的文化,而是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与尊崇。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地位急速下滑,直到经济建设上到一个新台阶,人们才重新意识到我们的生活似乎缺了什么。

     

      国学的衰落绝不是偶然。国学本身确有一定的局限性,它是产生于封建时期农业小生产基础之上的一套理论,它几乎只在探讨伦理与政治,而对自然界客观事物的探索显得相当薄弱无力。一方面它过于注重内心的求索和人格的塑造,缺乏向外开拓的勇气和兴趣;另一方面它过于注重现存秩序的稳定而害怕变革。封建社会晚期的没落仿佛就是国学影响到根深蒂固的体现。

     

      没落的封建王朝给中华民族留下了深刻的耻辱记忆。我们要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强大的新中国。于是有了后面的事:在新文化运动中,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一代思想巨擘们对孔子所代表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给予猛烈批判,全面否定孔子与儒家经典,主张彻底废除国学。这种做法说不上对或错,因为任何一种批判都是双刃剑。当时封建思想已经强大到近乎不可摧的地步,人们麻木的意识必须觉醒。如果没有这当头的一喝,又怎能批判到位?而现在到了—个相对柔和的年代,我们需要做的便不再是强烈的批判,而是应当思考我们的传统文化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革新把封建腐朽文化冲击了,但冲击力过大了,以至于将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精华也刷淡了。虽然鲁迅先生也说,拿来主义应取其精华,但在反对封建文化的路上,那时的确是不成熟的。新文化运动以来国民道德水平下降和思想混乱的严峻形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带动文化全球化,我们会不会成为没有精神家园的流浪儿?

     

      国学文化缺失首先是因教育的冷落

     

      全盘西化与传统文化争论不休,保守与革新针锋相对,旧的文化、旧的道德被全盘否定。当传统文化将它强烈的失落感赋予我们的时候,我们渐渐开始意识到,我们越来越没有自我。而如今,国学在争取着原本属于它的地位,很辛苦,跌跌撞撞。

     

      当代国学文化的缺失首先是我们的教育冷落了国学。小学的孩子语文课上得越来越少,亲近国学的机会更是少得可怜。而中学之后,孩子们又要为应试做全方位的准备,至少,在中国的校园里,国学力量是很薄弱的,学生们离国学还很遥远。那些陌生的词句在他们看来是不重要的。因为隔膜,他们离西方文化反而更近了一些。他们向往着西方,背对着祖国。

     

      中国传统文化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有许多珍品。为什么会有人忧虑国人的道德缺失?看看我们遗落的那些珍品: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种种这些,都曾对我们国家安稳、家庭和睦、社会安定起到过重大维系作用,但当这些美的观念被忽略,我们可以说什么?面对别人的指责,我们只能缄默。

     

      其次是我们在追求中抛弃了国学。经过近一个半世纪的发展,“东渐之西学”偏重科学轻视人文精神的弊端已现,这引起有识之士的忧虑,继而呼唤重建国学、弘扬中华文化的主体意识与时代精神。虽然现代科学与人文观念逐步确立,国民眼界开阔,具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但这绝不代表我们的国学就该遭到遗弃。国学中有那么多美好的人文观念,为什么要被遗弃?看现在国家实力蒸蒸日上、各项改革事业顺利进行、人民安居乐业、法律制度日趋完善、人权等各种福利得到保障、现代教育蓬勃发展……但是在这些成就背后,我们还能看到什么?那是没有用传统文化做指引的堕落,思想渣滓在现代文明的土地上开花、迷信思想抬头。我们要追求的不仅仅是经济进步,我们需要一个精神家园,让我们相信,在生命回归尘土之时,我们的心,是有归属的。

     

      引领国学回归是一个漫长过程

     

      近代中国的宗教性传统受到严重破坏,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日益紊乱;中国本有的一套人与人、人与国家、国家与国家及人与世界和谐相处的哲学,因为中国近代在军事上的接连失利而连带受责。我们急切地想要使自己强大起来,缺什么就补什么。我们没有正确地去认识国学,而是过度否定。漫长的几十年,国学的下坡路一直远滑,要牵引着它回归,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应当在实践中积极摸索、随时调整、逐步完善、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允许多样化、允许讨论和争议,由历史来检验,由社会来评判。

     

      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是什么?是文化传统。站在传统文化的立场上而使它更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这样国家民族才有生存发展的良好基础。

     

      正确看待西学的冲击,一方面要看到它的破坏作用;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西学的冲击,它刺激了我们,使我们反省,反省我们自己的缺陷,反省西学好的东西并用来充实我们自己。我们要做的也有两方面,一方面要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要时时吸收其他文化好的方面。不吸收是绝对不行的,但全盘吸收也是不可行的。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于20089月挂牌成立,十多名教师已被确定为国学院的基础力量,另外还要外聘30多位教师。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文化的传承、学习需要用中国自己的学术架构,恢复中国文化的创造力、回复中国文化的主体性,破除西方的学术壁垒很重要。”

     

      当代文化越来越自由、越来越多元化,我们的国学不求罢黜百家,但也当独树一帜。它标识的是我们血液的浓度,它的背后是华夏民族的精神家园。当你说出“我是中国人”之后,这个“中国”要能跟着灵魂—起跳动。因为我们能称之为“中国”的,除了瓷器以外,还有我们源远流长的文化。我们无法任由我们的文化在这个时代断根,所以我们还都记得那些历史长河里的光芒。遗弃国学,我们就将面临一个没有归属感的尴尬时代。(巩胜利 章夫 雅兰)

     

    摘自《中国很高兴》,巩胜利、章夫、雅兰著,东方出版社,20095月,文中标题为编者所加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