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赵钱孙李”都能找到自己的根——《中国家谱总目》出版笔谈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9-07-27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决策·思考·建议

     

    ■赵昌平(上海古籍出版社总编辑)

       

        翻阅《中国家谱总目》样书,刚至正文第3页,我就得到了一个惊喜,编号001-0030录《丹阳东门丁氏十三修族谱》二十六卷,载始祖仙芝,唐天宝间官余杭尉。按丁仙芝是丹阳进士殷璠天宝间所编《丹阳集》作者十八人之一。一直以来我就感到,此集及其文人群是理清初盛唐诗脉,特别是南北、朝野诗风交会的重要一环,所惜原集久佚、作者情况大多不明。而如丁仙芝这样的中小诗人,在唐诗研究的常备资料中已不可能再有发现,然据此谱提要载,山西同样藏有此谱,这就隐隐构筑了南北交会的联系,更何况此谱备录丁氏诗文、序跋与各类传记资料。我深深期待,也许能有新的发现。

       

        谱学与碑铭学一起,在半个多世纪,尤其近二十年来,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我想其基础,就在于学人们类似于我上述感受的热切期盼。事情还当回溯到20056月,当时,上海古籍出版社领导班子作出了一个外界看来充满风险的决定:继《上海图书馆藏家谱总目》之后,接受了篇幅多达1200余万字的《中国家谱总目》的出版任务。其原因就在于当时班子成员与相关编辑室由各自的经验出发,已达成一种共识:谱学已经并将继续开拓新的学术视角,已经并将继续催生更多的优秀学术著作(本社版台湾黄一农先生的《两头蛇》即一例);而《中国家谱总目》,作为中国家谱学的集成性著作,同时作为“全球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的实践项目,必将在为学界提供集成性的谱学丰藏的同时,提升本社在这一出版领域的地位,拓展本社的选题思域与作者来源。要之,这是一项基础性的出版工程,应当成为继《续修四库全书》、《敦煌吐鲁番文献集成》、《黑水城文献集成》、《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上海道契》、《国家博物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等等之后本社的又一项超大型的品牌产品,并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规划》。从二十余年来的运作经验出发,我们看好这一项目,而同时,我们也作好了即使有所亏损,也务必确保质量,以利全局的思想准备。四年过去了,当皇皇十巨册图书放在我们面前,而来询者不断时,班子成员都庆幸,当初的决策是对的,同时更衷心感谢有关的各方。

       

        我们感谢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将本项目作为“全国古籍出版十一五规划”的重点项目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从而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我们感谢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新闻出版局、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本项目得以列入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支持项目;我们也感谢本社此项目编辑小组的辛勤努力,在吕健副总编的带领下,小组从20056月下旬起即介入有关工作,在条目书写格式、版样设计、异体字规范、稿件加工、索引编制、装帧设计等方面都做了许多工作,其中仅版样设计,就先后六易其稿,得到了作者方的高度赞扬。

       

        当然,我们尤其要感谢的是我们的合作伙伴上海图书馆的领导与专家,感谢他们的高度信任与出色的组织、编写工作。

       

        本社与上图的合作,自顾廷龙先生主政上图至今已有数十年历史,从当初的《中国丛书综录》起,上图与本社在重大项目上的通力协作,可称上海文化界的一段佳话。近几年来这种合作迈上了新的台阶。仅以最近三年为例,就合作出版了《上海图书馆藏明清名家手稿》(被评为“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装帧设计奖”和“中国最美的图书”)、《上海图书馆藏珍本碑帖丛刊》(获全国书法出版物最高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一等奖)、《上海图书馆藏历史原照》等八种大型出版物,目前更在进行堪称中国近代史档案之最的《盛宣怀档案全编》。就本书——《中国家谱总目》而言,上图组织了全球十多个国家与地区数百家藏书单位,制定了科学的、较完备的编写体例,认真仔细地审定了全稿。其间所表现出来的宏大的全球视域与组织能力,精审的学术眼光与学术功底,都使我们肃然起敬。这也是本书能以较高的质量,为建国六十周年献礼的主要保证。

       

        诚然,初步披阅之间,也感到本书的编撰出版,容有可以进一步提高之处。比如,提要部分的详略差距较大,各谱族望的追溯尚有缺陷,名人的提示标准欠划一等等,这些问题在定稿与审读阶段中作了一些弥补,但由于众谱散在全球、作者来自世界各地,故难以整齐划 一,不无顾此失彼。这也给我们在从事多方合作的大型项目时,应如何进一步组织协调、监控质量,提出了新的课题。

       

        尽管如此,《中国家谱总目》的出版,仍可以为本社乃至上海出版界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本书的出版,使我们坚信,作为一个有品牌的专业出版社,在纷纭变化的图书市场中,仍必须有所坚守、有所操持。学术底蕴是专业出版社的生命线,是到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的原则,自然,这并不排斥公众读物的开拓。

       

        二、上海作为一个现代化的文化大都市,要打造代表上海水准的品牌出版物,是否应当提倡出版单位与其他文化单位的通力合作?本社愿意在这类合作中,竭诚为兄弟文化单位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提升“上古”品牌。

       

        三、上海地区除近代以外,出版资源相对贫乏,是否应提倡一种放眼全国乃至放眼世界的大气魄、大格局,充分利用上海在现代化建设中累积的某些优势,广泛吸纳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出版资源,来加强上海出版的内容建构并逐步形成“内容优势”?自二十多年前,编纂《俄藏敦煌文献》开始,本社在这一方面进行了长期的不懈的探索,可以说近十多年来,本社有重大影响的品牌图书几乎都是内容上跨地区、跨国界的协作产品。然而一社之力实在有限。我们曾许多次眼看着某些重大题材从眼前滑过,而囿于财力人力,跌足叹惋。因此借此机会,我们呼吁上级领导能加强对于吸纳出版资源的支持力度,这将是上海出版的百年大计。

       

    为宗谱研究开大道

       

    ■严佐之(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

       

        十年多前,上海图书馆编撰馆藏家谱提要,我有幸与役其事,因而对家谱文献的丰富内涵和家谱目录的编撰不易,有了不同以往的切近体验,也因而对后来的《中国家谱总目》编目工程,常怀关切和期待。曩者朱士嘉编《中国地方志综录》成,顾颉刚称誉其书“直接为目录学家创一新例,间接为史地学者开一大道”。今喜见《中国家谱总目》杀青,捧阅有感,乃拟稍易顾先生月旦之语而谓此书:为古籍目录创新例,为宗谱研究开大道。

       

        《中国家谱总目》是属于专收家族宗谱一类的专科目录。回顾目录学史,传统书目设谱牒一门,由来已久,而专录家谱的专科目录,则始自清道光间张澍的《古今姓氏书目考证》。民国以降,随着家谱文献价值的逐步显现,编制谱牒专目者逐年增多,近半个世纪来,陆陆续续,竟亦见三四十种之多,林林总总,蔚为大宗。家谱专科目录大都属于收藏目录性质,其中尤以著录一馆之藏的公藏目录最多,少量为反映一个地区或涵盖较多国家、地区公私收藏的联合目录,私家藏目极少。就书目体制而言,家谱专科目录绝大多数为著录简单的书目,有叙录、解题、提要者甚少。《中国家谱总目》是一部收书涵盖海内外、兼顾公私藏的联合书目。在此之前,类似的联合目录约有四部:1982年日本多贺秋五郎撰《中国宗谱研究》、1983年出版《美国家谱学会中国族谱目录》、1992年山西社科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编纂《中国家谱目录》,以及1997年国家档案馆等合编《中国家谱综合目录》。持与相较,《中国家谱总目》堪称后出而转精、晚出而转胜。兹约其要者,略举二端。

       

        首先,就其涵盖地域之广、收录数量之多、包容品种之富而言,《中国家谱总目》可谓真正具备了基本反映现存家谱总貌的权威性。以往《中国家谱综合目录》收录谱牒最多,亦不过一万五千种而已,且仅限中国大陆公藏(上图所藏大宗尚不在内),不及港台、海外;《中国宗谱研究》与《美国家谱学会中国族谱目录》,则仅为著录美、日与港台地区之部分藏本,私藏不及,大陆未与焉。今《中国家谱总目》收录条目总数多达52401种,为《综合目录》3.5倍,且海内外兼容、公私藏并见,规模之巨,诚旧者不能,前所未有。且夫论总量之多少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差问题。对于中国宗族家谱所蕴含的文献价值来说,个案与局部与整体的文献资料,所反映的历史状况差异甚大。梁启超尝言:“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无数问题,恐除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到资料。”而研究此等议题,皆需能有一涵盖最广大最全面的统计,才能最接近真实。《总目》编纂是一次世界范围现存中国家谱的大普查,摸清并呈现了现存中国家谱的基本状况,为各种需要的家谱使用、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容量最大的信息平台。再说,世界范围的家谱普查,谈何容易!昔者章实斋撰《史籍考》立例“谱牒宜略”,其理由之一就是家谱难徵:“古者谱牒掌于官,而后世人自为书,不复领于郎令史故也,其徵求之难,甚于方志,是亦不可得而强索者矣。”如今谱牒虽多归公藏,且不乏书录参考,但调度统辖,终非易易;更有零落星散之民间私藏,时现迭出的新编家谱,搜罗总括之难,可想而知。是以《总目》终有难全之疵,实不必厚非。

       

        其次,《中国家谱总目》除著录谱名、编纂者、版本、卷数外,还特意注记始祖、始迁祖、名人等有关家族变迁之要素,并有半数以上条目撰有提要,揭示该谱的卷目内容,以及有关经济、教育、文化、学术、民俗等方面的文献资料。此无疑为使用家谱者提供了许多寻绎攀援的信息便利。虽因受制于各种条件,提要未能普及全书,但毕竟也算得是一部提要目录,此亦以往家谱联合目录所未有者,谓之创例,宜非过誉。

       

        上海图书馆向以蒐藏古籍文献之丰富珍善而称雄天下,并素有编制古籍目录之学术传统,《中国家谱总目》即体现了这种优良传统的延续。上图或由上图专家主持编撰的众多古籍目录,不乏可以传世的经典之作,如《中国丛书综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等,《中国家谱总目》夫复何如?忆想当年姚名达曾如此评说《中国地方志综录》:此书“对于研究方志源流者、修志者、研究史学者、采购方志者,皆有利便。虽其内容过广,未能完备正确,聂崇岐、薛澄清、萨士武俱能指正其谬,然从大体而论,为功亦已溥矣”。窃以为《中国家谱总目》虽美犹有憾,虽不能尽如人意,虽日后必有指正其谬者,然其创制了提要式家谱专科公私收藏联合目录,并由此而为研究、修订、查阅家谱者提供了前所未有之便利,诚所谓“为古籍目录创新例,为宗谱研究开大道”,故究其大体,为功亦已溥矣。

       

    家谱与历史

       

    ■熊月之(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上海图书馆联合美国犹他家谱学会等国内外收藏家谱的重要单位,历时九年,编成《中国家谱总目》,洋洋十巨册,收录家谱条目五万多种,涉及六百多个姓氏,集全世界中国家谱目录之大成,内容丰富,体例完备,释文简明,比较完整地揭示了海内外各地区收藏中国家谱的状况,装帧典雅,印制精美,实在是家谱研究史上的一件盛事,可喜可贺。

       

        家谱又称宗谱、族谱,是以表谱形式,记载具有血缘关系的同宗共祖的家族世系、人物、事迹的图籍。家庭、家族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家谱与正史、方志一样,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家谱中对于家族世系传承、人口迁移、婚姻状况、生卒年份、重要履历,均有记录,是研究人口移动史、婚姻变迁史、人类遗传学的重要资料。家谱对族产的记录,常占相当篇幅,这成为研究社会经济史的很有价值的史料。家谱中常附有家训,这有教化意义,对于研究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途径,也有特别价值。潘光旦利用族谱资料,研究明清嘉兴望族,在遗传学、人才学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笔者前些年撰《冯桂芬评传》,关于冯桂芬祖上历史因缺乏资料而无法细述,后来查到其曾伯祖冯龙文在康熙年间辑的《始平族谱》,一下子解决了大问题。1939年春,周恩来回祖籍绍兴,族长拿出《老八房祭簿》,让周续谱。从周恩来祖父迁到江苏淮安后,周恩来父辈还偶尔回过绍兴,周恩来这辈则基本没有回去过,因而祭簿上没有周恩来等人名字。周恩来在祭簿上续写:“恩来,字翔宇,五十房,樵水公曾孙,云门公长孙,懋臣公长子,出继簪臣公为子,生于光绪戊戌年二月十三日卯时,妻邓颖超。”这一资料,载明了周恩来生辰八字,标明了其淮安家世与绍兴祖籍的关系。这对于研究周恩来个人及家族历史的价值不言而喻。

       

        当然,对于家谱的史料价值,一定要有批判的眼光,别其真伪,去其虚浮,因为在编修家谱过程中,冒攀名门、附会造假者并不少见。1931年,杜月笙在浦东高桥落成杜氏祠堂,章太炎作《高桥杜氏祠堂记》。他仅凭杜氏所谓其先世来自浙东的传闻,便毫无论证地径称杜月笙是北宋时定居在山阴的枢密使杜衍的后代,又将东汉大司空杜林、西晋军事家杜预、唐代史学家杜佑说成是杜月笙的远祖,称他们是立德、立功、立言的楷模,捧得杜月笙十分开心,送给他大包墨银作为润笔。国学大师章太炎尚且如此,遑论他人!研究谱牒学的专家仓修良先生曾对许多家谱冒攀造假的情况予以批评与揭露。

       

    深受海内外华人欢迎的文化工程

       

    ■王鹤鸣(《中国家谱总目》主编)

       

        《中国家谱总目》是20006月世界“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上确立的项目,同时于20015月确立为“十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该项目是将全世界公藏和私藏的中国家谱,编纂成一部带有内容提要的联合目录。家谱,或曰族谱、宗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亲集团世系、人物、事迹的历史图籍,中国家谱是中国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编纂《中国家谱总目》,是中国古籍整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弘扬中华历史文化,深受海内外华人欢迎的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

       

        按编纂要求,要完成这项科研任务,是异常艰巨的。

       

        一、家谱量多面广。明清以来,编修、续修家谱已成为民间文化习俗,家谱数量达数万种,分散在海内外各中文文献收藏单位。近几十年来编纂的家谱书目,尽管有几十种,但大多是本单位馆藏书目。现在要将全世界数百家文献机构所收藏的中国家谱按统一的要求,编纂联合目录,其组织工作之艰难是可想而知的。

       

        二、著录要求高。一般联合目录,根据入编书的版权页,即可编成。家谱内容博大精深,为向读者提供更丰富的信息,《中国家谱总目》系提要式目录,即对每部家谱不仅要著录书名、责任者、版本项,而且要明确每部家谱的谱籍、始祖、始迁祖、家族名人,乃至对有特色的内容进行提要。这就要求编纂人员必须逐部翻阅家谱,进行分析,才能完成一份合格的著录表。

       

        三、收录范围下限为2003年。一般文史目录下限定为1949年,但家谱情况特殊,近半个世纪,台湾地区和大陆民间续修了数以千万计的新家谱,为更好地向海内外华人提供寻根问祖的资料,因此《中国家谱总目》下限定为2003年,即到编纂截稿时止,这无疑也增加了编纂的难度。

       

        四、本目录以收录公藏家谱为主,但由于家谱大部分是孤本,深藏民间,为使本目录收录范围更完整,按编纂要求,还要尽可能将散藏民间的家谱也收录进来,这就对编纂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尽管编纂任务是如此艰巨,但由于主持本项目的上海图书馆领导和历史文献中心等部门对编纂《中国家谱总目》高度重视,保证了编纂工作的顺利开展。《中国家谱总目》的编纂,得到了海内外近千家中国家谱收藏单位、广大谱牒研究人员、数以千计的家谱私人收藏者的大力支持,大家怀着传承中国历史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感和崇高责任感,积极参与、共同协作、无私奉献,为《中国家谱总目》的问世奠定了重要基础。

       

        自新闻媒体报道编纂《中国家谱总目》的消息后,不少海内外华人奔走相告,他们或主动捐赠自己多年保存的家谱,或积极提供有关家谱信息,或来电来函,主动表示愿意无偿参加编纂家谱总目这一弘扬祖国历史文化的活动,充分显示了广大海内外华人热爱中华历史文化的高尚情操,显示了中华历史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

       

        正是在广大海内外华人的殷切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历时9年,终于完成了这项收录涵盖全世界52401种家谱、608个姓氏的浩大文化工程。《中国家谱总目》具有数量众多、姓氏齐全、著录丰富、方便检索等多项特点,对于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增强海内外华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图书馆和目录学的鸿篇巨制

       

    ■柯平(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教授)

       

        中国家谱,宗族史记,百代传承,乃中华民族历史遗产,地方文献宝库,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家谱价值,首推文化,自古以来,“家有谱,州县有志,国有史”的文化体系影响深远。家谱资料,涉及社会、人口、民俗、教育、经济等等,既是珍贵史料,可保存传播;也是知识资源,可开发利用;既可供学术研究,人文社科,无不参考;也可为实践应用,取之不竭,用之不尽。上海图书馆主持编纂的《中国家谱总目》,正是光大家谱价值、弘扬学术文化之盛举,学术百家以为备要,寻根问祖以为指南,文化交流以为工具,和谐教化以为参考。

       

        家谱收藏,历来为各大图书馆蒐集地方文献之重点,官藏私藏,不计其数。然经“文革”破坏,所剩家谱愈显珍贵。苟不清点保护,整理编目,则家族遗事卒代而不闻,地方宝典遂终年而空泯。上海图书馆以民族责任感和远见卓识率先抢救整理家谱古籍,以中国家谱馆藏之首发起汇集编制家谱总目,普录公藏,广查民间,汇海内外六百家收藏,集千余人参修。这是上海图书馆研究历史文献资源、开发利用馆藏资源、组织建设特色资源的一条新路,也是上海图书馆联合各大图书馆满足文化需求、进行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一个重要举措。《中国家谱总目》的问世是我国图书馆界的一件大事,也是影响世界图书馆界的一大成果。

       

        家谱编目,承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传统,渊源已久,书目立类,《七录》有“谱状”,《隋志》、《古今书录》有“谱系”,《新唐志》、《晁氏》、《陈氏》、《文献通考经籍考》、《宋志》、《明志》有“谱牒”,《崇文总目》有“氏族”,《遂初堂书目》则有“姓氏”,而“四库独缺谱牒,为足怪耳”(姚名达语),至于专门目录,精品甚少。而上海图书馆《中国家谱总目》编纂历时九年,工程浩大。其收录姓氏家谱数量之多,收录范围之广,前所未有;著录准确、提要精当,索引便利,体例完备,是一部优秀的书目成果。此书目在我国书目史上具有地方文献二大家的地位,是继《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之后的又一块丰碑。

       

        值此《中国家谱总目》出版之际,诚希望学术界、出版界、图书馆界、目录学界在分享成就之时,览录而知旨,得其门而入,共同推动中国谱牒学的研究,共同推进中华民族文化的大繁荣与大发展。

       

    社会学的“秦砖汉瓦”

       

    ■邓伟志(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读书人离不开各种各样的书目。书目是求知的路标。社会学者,尤其是家庭社会学者离不开家谱。家谱是社会学的“秦砖汉瓦”。

       

        我爱翻家谱。在澳门大学讲学,我有空就去山上的图书馆看那些在别处看不到的善本家谱。在哈佛大学讲学,我在向燕京图书馆赠书之后,就去看他们珍藏的华人家谱。在瑞典隆德大学讲学,我两次到很远的湖边看崩得家族的家谱。看得出,崩得家族的后人仅凭他们一家之力要保养好那藏书楼里的家谱已有困难,可是他们仍然坚持不懈地支撑着。因为他们深知他们的家谱在世界上的地位。不用说,作为上海图书馆一大特色的家谱收藏,更是我之所爱。早在四十年前长沙马王堆出土后,我与上海图书馆顾廷龙先生、上海中医学院刘树农先生一起辨认、解读汉简时,就聆听顾先生津津有味地谈起上图的家谱。后来,在上图王鹤鸣先生引导下多次阅览过上图的家谱。

       

        近来,令我赞叹不已的是,由王鹤鸣先生主编的《中国家谱总目》,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我如获至宝。这是中国第一部家谱大全。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宏大工程。这部家谱大全既有用汉字记载的中国家谱,又包括中国的少数民族以及迁徙海外的华裔家族,约有一千二百三十万字。这部《中国家谱总目》,是做学问的快车道,是研究家庭演化的“金矿分布图”。有了这部书,秀才不出门,便知百年事。要查“张家长”,就能沿着《中国家谱总目》检索到张家,要知“李家短”,就能沿着《中国家谱总目》检索到李家。

       

        中国人常讲:“血浓于水”。《中国家谱总目》一书的出版,有助于境内外、国内外的同胞来寻根。我作为社会学人前些年接触过海峡两岸范仲淹家族的联谊活动,目睹台湾同胞寻根之心切。《中国家谱总目》是寻根的指南,我相信:不论是姓“范”的,还是姓“赵钱孙李”的,都能在《中国家谱总目》中找到自己的根。我们五十六个民族实际上都是一个中华民族,是一条粗而深的中华根。

       

        梁启超说,从家谱中可以精确知道平均婚龄、平均寿命,知道出生率、死亡率,等等。这自然是没错的,不过,这也是最起码的。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透过家族的兴衰可以了解社会分层的程度,政治分野的状况,文化差异的影响。

       

        社会变迁同家庭变迁是大体同步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化验细胞可以知全身。从家庭的结构、功能、规模、类型,以及发展阶段,可以清晰地看出社会的风云变幻。不是吗?历史上因通婚而改善了民族关系,增进了民族友好的事,还少吗?更厉害的是,通过婚嫁,平息了战乱,化干戈为玉帛的事,在家谱上都能找到。

       

        史,固然有正史,可正史也有不正之处。家族史,虽也有不确的地方,但此家隐了彼家显,这家不确那家确,把千家万户对照起来分析,足以弥补正史之不足。而正史,数量甚微,只能做有限的比较研究。家谱有千千万,有条件成为正史的填充剂和校正器。秦砖汉瓦质量好,中国的家谱水平高。集家谱之大成的《中国家谱总目》是用家谱的“秦砖汉瓦”建起的知识大厦。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