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云梦学刊》主办的“中国当代学术与传统学术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大学、湖南理工学院等单位的30多位学者参加了论坛。与会学者就中国当代学术对传统学术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当代学术与晚清、五四学术,当代网络学术的地位和作用等问 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当代学术对传统学术的传承与发展 与会学者认为,一部学术史应该是传统学术不断被诠释、不断被重构并呈现新的现代模式的历史。学术由传统走向现代是必然的,学术由传统走向现代的主导范式应该是主体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的统一。学术研究需要把客观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结合起来,客观性原则是学术发展的基础,主体性原则是学术升华的必要条件。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在于通过传统来理解现代,通过现代来理解传统,这是我们研究学术和学术史的意义所在。实事求是,经世致用,是传统学术的基本特点,近代学术、现代学术也不例外。当代学术的发展当然也离不开实事求是,经世致用,但话语系统有区别,如在学术刊物中倡导以问题研究为中心。当代学术要科学传承传统学术的精华,发展“实”的部分,即实理、实践、实际。也有学者指出,传统学术和当代学术密切相关,二者又有互动,也事关认知科学。如果说20世纪是分析的时代,那么,21世纪则是综合的时代。现代学科分类体系,对当代学术转型的作用很大。传统学术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应着力挖掘。如清华简有可能证明“道统论”及“文王演《周易》”的真实性,四个“中”字尤为显示了传统中道观从“事”到“理”、从政治到哲学的演进过程,丰富了人们对于这一中国传统“元”文化的认知,也丰富了传统学术史的内容。 中国当代学术与晚清、五四学术 晚清以降,中国学术有自己的话语体系,可以影响国际学术界。有学者认为,从传统学术到现代学术的转型,有两个地方,一是北京大学,一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近代吸纳了一大批大师级学者,清华大学有国学研究院。近代的文化巨子如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严复、蔡元培、刘师培、王国维等,都对国际学术界有重大影响,因此,对转型期的代表性人物和代表性著作,都值得整理。 学术史研究应有国际视野。有学者指出:讨论中国当代学术与传统学术的关系只是单向的维度,思考中国学术要怎么发展,做学问的人怎么做学问,就应增加国际的纬度。国际学术共同体有一套共同体的话语、操作规程、运作方式、评价机制。若中国学术仅在国际学术共同体的外围或边缘活动的话,那么它应有的影响就始终未能形成。清末民初的一代学者如胡适、蔡元培等,都运用了国际的纬度来思考中国的学术问题,值得借鉴。所以,当代学术、传统学术、国际学术要结合起来研究。 网络学术的地位和作用 与会学者认为,对网络与媒体学术即非纸质的学术应给予应有的地位。几十年后,再回头看今天的学术,网络学术将处于一个什么位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在有许多东西,往往先见于网络,如学术批评,往往先在网络披露出来。网络学术讨论,往往反映了最前沿的学术动态,还有历史资料在网络公布,网络显然是学术研究的一种现代化手段。因此,在数字化学术时代,怎样合理地利用网络?网络应作为知识生产的工具,如学术资料检索、知识管理工具、知识综合分析工具、知识软件等。网络学术是对文献学术的补充,是传统学术与当代学术快速结合的现代化平台,是学者学术交流与相互引证的极其重要的学术介质,它既使学术资源共享更为快速便捷,又令学术更加阳光透明,因而具有革命性意义。有学者提出让传统文化转换生成为新的现代心智,认为很多原来在书斋里搞学术的学者,走上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各种媒体,以自己的所学、所研究、所获得,向百姓普及中国的历史、文化、思想,这些都是很好的事情,是值得庆幸和欣慰的。但是这里有两个问题是不容忽视的:第一,做学术还需坚持严谨之风,文化知识的普及更应严谨:第二,学者还应该走出书斋,寻找适当的形式和时机,将学术普及于众。学术内容如果能普及到广大的民众那里,那么对于提高民众人文素质的作用不可低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