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家世一直是学术界比较关心的话题。特别是在其家族中,最有学问而且对少年时期的鲁迅颇产生过一些影响的祖父周福清的传奇经历,更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因此有不少文字探讨。然而,关于周福清生平的一些重要环节,尚有一些似是而非、含糊不清的论断颇为流行。现就周福清出任江西金溪县知县一事,略述己见,供方家参酌。 关于周福清出任金溪县知县,以下几种说法比较流行: 其一,掌故名家的说法。以精通清史掌故而驰名海内外文坛的香港高伯雨先生称: 周福清同治辛未科中试,公元1871年。中进士的名次是三甲第十五名。谱名致福,字震生,号介孚,一号梅仙,行八又行一。道光甲辰年 清季吏部选官,通常是每月一次。庶吉士外放知县,是“老虎班”,得缺最快。周福清同治十三年四月散馆,何以等到次年正月才选到。高伯雨先生的这种说法,错处是把周福清选任金溪县知县的时间,误定为光绪元年(1875年),尽管作者有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作为依据,但其所述选官时间依然是不正确的。 其二,百度网站关于周福清条目的介绍。其文曰: 周福清(1838一1904),原名周致福,字震生,又字介孚,清同治十年辛未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江西金溪县知事,此时正在北京任内阁中书。 本条目的作者,大约不知道周福清是由翰林改官,出任金溪县知县的背景。周福清是在任金溪知县被革职多年之后,才补的内阁中书。 其三,鲁迅研究专家们的说法。撰写过《鲁迅传略》、《鲁迅回忆录正误》、《鲁迅手稿管窥》等多种有关鲁迅著作的朱正先生,在新作《真实的鲁迅:一个人的呐喊》一书中称: 周福清(1838—1904),原名致福,字震生,号介孚。1867年应浙江乡试,中式为举人。1871年会试,中式为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学习三年,1874年散馆(即毕业),外放知县。最初选的是四川荣昌县,他嫌远不去,改选江西金溪县。1875年春天,他就到金溪县赴任去了。 再有,参加绍兴鲁迅纪念馆的筹建并曾经主持该馆工作,在该馆工作时间长达28年之久的张能耿先生在《鲁迅祖父周福清的著述》中亦谓: 鲁迅祖父周福清在庶常馆结业后,于1874年被外放做官,先是放四川荣昌县去当知县,他嫌远不去,后改江西金溪县任知县。 以上观点,严格说来,并无大错,但失之于含糊不清。所称周福清在被外放到四川荣昌县后,“他嫌远不去,改选江西金溪县”,此说颇滋人疑惑。因为被外放的官员,都需经过吏部掣签,吏部的签选结果是不可随意改变的。 清季吏部掣签之制,现在看来,仍有其合理的因素,目的是杜绝请托诸弊,系沿袭明朝旧制。掣签者,俗称抽签者也。清制,郎中以下官员,在得到通知的三十日内,逢初五日到吏部掣签。每年十二月、正月封印前后所出之缺,则于 近期,我在整理20多年前于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抄《军机处簿册》资料时,发现了有关周福清出任金溪县知县的记载,摘录如下: 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分月官知州二员、知县七员,遵例将满洲汉九卿,并掌科、掌道职名,开列进呈,恭候钦派验看。奉旨:著派毛昶熙、载龄、贺寿慈、崇绮等验看。 臣毛昶熙等会同科道臣胡毓筠等,于 计开:知县,繁难中缺,周福清,浙江绍兴府会稽县进士,年三十一岁,由庶吉士散馆,即用知县。原选四川荣昌县知县,亲老题明,改选近省,今签掣江西抚州府金溪县知县缺。敬缮履历,恭呈御览。 据此可知,周福清是于同治 再有,清季吏部将外放的州县官缺,区分为繁、难、冲、要不同的等级,根据被外放官员的资质,而确定其去向。一些有名的通都大邑,均为繁难冲要之缺,而且大多是肥缺。如京师附近的涿州即是繁难冲要之缺。而周福清被外放之金溪县,仅仅为“繁难中缺”。 撰写清人传记与以前历朝历代人物的传记颇有区别。明代以前历史人物之生平事迹,大多已见于“二十四史”等已刊史料;而清代则大不相同。清代档案资料保存得相当丰富,而且比较完整。尤其是晚清人物,其生平事迹,大多在清宫有关档案中有准确记录。如翰林院庶吉士外放,皆须引见,而引见之前,均有吏部堂官所呈递的外放官员履历单,供皇上审阅。因此,要将清代人物生平事略写得翔实精确,应该参阅现存于中国历史档案馆的外放官员履历单等原始档案,否则便会出差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