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什么?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一个国家的语言文字,既是该国文化的载体,也是这个国家的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事实上,美国、英国等使用英语的发达国家,它们在世界上的文化影响力、政治影响力和经济财富,与英语在世界范围的强势地位关系极大。中华民族的汉语出路何在? 一 汉语言的本土危机 (一)汉语——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中国拥有非常悠久的文明史,汉语承载着中国数千年的优秀文化。而海内外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文化圈总人数有20亿人口,占全世界的1/3,居各语种之首。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汉语在国际语言生活中不占优势,更无法与英语相匹敌。面对以上情况,有文章说:中国原本应该抓住2008北京奥运会的良机,大力推动汉语国际化的进程。遗憾的是,我们听到看到的是一片片、一阵阵、一声声“全民学英语”、“北京七八十岁老太太学英语”的宣传。这显然与某种导向有关。 (二)墙里开花墙外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向海外推广汉语,比如在国外办孔子学院,华语国际辩论赛,世界范围的学汉语热潮一直在升温。目前,全世界有85个国家的近3000所学校在教授中文;学生的总数近3500万人;汉语已成为美国的第三大语言(美国纽约州去年宣布汉语为该市通用语言)、澳大利亚和加拿大(魁北克省除外)的第二大语言;在日本有100多万人学习汉语,95%以上的大学把汉语作为最主要的第二外语;韩国开设中文系的大学已达140多所,以各种方式学习汉语的人数有几十万,来华留学的人数超过3万人;在国外“汉语热”升温的同时,中国吸纳外国留学生的规模以每年5000人的速度递增,2007年吸纳8.5万人,自1998年至2008年的10年间,累计吸纳80万人。“对外汉语教学”目前已成为国内发展最快的学科专业之一;全国有300多所大学接受留学生。用于测查外国人汉语程度的“汉语水平考”(HSK)已被国际认可,成为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国家级汉语标准化考试,被称为“中国的托福”。 (三)汉语言的本土危机 1.存在一定的崇洋情结。我们在教学、升学、晋职晋级和部分就业领域,长期存在着轻汉语、重外语(主要为英语)的政策规定。一些规定造成了外语成为迈向更高学历、学术层次的“铁”门槛。 考研时外语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当年分数线,就被“一票否决”,而有关部门却并不因报考专业的性质不同而区别对待。这种“一刀切”的要求,促使外语专业出身的考生纷纷跨专业考硕、考博,其成绩竟然优于在本专业苦读的考生。 2.涉及国家语言主权的所谓“双语教学”问题。前几年,某些非外语类大学计划并实施,以教学改革名义出台的所谓“双语教学”方案。这项计划和规定的致命错误首先在于放弃汉语主权,有违《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而语言的主权问题关乎民族尊严,我们曾在阅读都德的《最后一课》中有深切的体会。一个民族首先要学会自尊,然后才能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这里的自尊也包括对自己语言的热爱和尊重。 但是,“双语教学”却对社会造成很大影响,许多幼儿园居然也以“双语”或“教英语”作为品牌招揽学生。 3.一些官方场合。1976年,因发现J粒子而获诺贝尔奖的美籍华人物理学家丁肇中,获得颁奖委员会特许,打破获奖者必须用所在国家语言的规定,用汉语发表了获奖演说。这一宝贵的母语情怀寄托的是一位大师对中国科学崛起的殷切期望。作为当代的中国人,在全球化和英语扩张的声势中,更应把维护自己语言尊严和复兴中华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用汉语在国际舞台上说出时代的最强音!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在丁肇中先生的故国却发生了连这位科学大师也想不到的事情。 几年前发生在中国的华人在华“禁说”华语的事情仍然让我们刻骨铭心!事情发生在2004年的上海,第四届全球华人物理学家大会。黄皮肤黑头发的华人学界精英聚集。但是,从论文汇编到会议网站,从演讲到提问,甚至会场门口的指南,全是英文。华人在自己的祖国聚会, 竟然“禁说”华语——同种不同文,真是岂有此理! 令人敬佩的还是丁肇中先生!可以肯定,丁先生的英语十分流利,但是他说,汉语是我的母语,为什么不能讲母语?!他不顾“禁令”,坚持以中文作报告,否则就不讲。这一次,丁先生在用汉语表达学术思想的同时,也表达了超越学术意义的文化情怀。丁先生此举,令人钦佩! 4.民间。国土神圣不可侵犯,汉语同样不可歧视;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维护母语的尊严,也就是维护民族的尊严,维护国家的主权。不错,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有些事情都要跟国际接轨,但体现民族传统、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语言、文字,绝不在接轨之列。 法、德等不少国家甚至拒绝在自己的文字中夹杂英文。俄罗斯前总统普京也签署命令,要求维护俄语的纯洁性。都德的《最后一课》的启示:灭绝一个民族最恶毒、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迫使该民族放弃自己的母语。因为任何一个民族都是依靠祖国生存,依靠母语发展。 其实,“与国际接轨论”者,恰恰违背了与国际接轨的基本事实,这个基本事实就是“中国本身就是国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向世界推广中国的语言文字本身就是在与国际接轨。 二 大学生,何时走出母语的尴尬 (一)现状:大学语文正面临边缘化 近年来,在大部分高校,尽管大学语文被定为基础性的公共课,但长期以来处于边缘位置。在公共课的系统里,英语四、六级这是最重要的。据了解,某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俄语、德语、日语等第二外语选修课是3个学分,48个学时,大学语文只有2个学分,30个学时,这样少的课时,要讲授规定的135篇课文,实在是太难了。如果是打算出国的学生,3/4的时间用来学外语。 (二)症结: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大学语文目前出现这样的尴尬现象,主要原因还是对于大学的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价值认识上有误区,仅仅把它作为一个工具。大学生要在中学的基础上提高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各种作品的写作能力,着力于传统文化的教育;人文精神的教育;民族精神的教育;陶冶情操塑造人文的教育。这是要把它看成终身的教育,这样认识的话,语文教育就是贯穿终身教育全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三)功能:培养自觉学习、鉴赏、体验的有修养的中国人。 我们要什么样的大学语文?专家认为,这是大学新生进入大学以后第一门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教育课,要让学生懂得大学生和中学生比,并不是“进一扇门出一扇门”的简单问题,而是本质上的跨越。中学是无心看风景,大学则是要培养个人的审美情怀。首先是人文修养上的跨越,从此以后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祖国灿烂文化自觉学习、自觉鉴赏、自觉体验、自觉奉行的有修养的中国人。 (四)目的:中国文化和自身能力“两个自豪”。 对于我们国家包括整个人类,是一个单纯的英语世界,还是一个保持多元文化生命的世界?不仅是大学语文,还有中小学语文,要从国家整体普通话战略建设上,它涉及到保卫汉语的问题,涉及到整个国家、民族,从战略上我们应当意识到这不是一个面子问题,甚至是生存问题。 语文对学生的生活非常有用,能够丰富他一辈子的人生世界,因此,语文教学最好的效果是要达到两个自豪感:一个是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一个是对自己能力的自豪感,至少自己除了会专业课之外,作为一个普通人,个人素质是很全面的,成为一个真正有文化“根”的中国人。 三 拿什么来拯救你——我的母语 现任英国首相布朗曾兴奋地表示:20年内,中国流利使用英语的人数将超过全世界母语为英语的人数。而借助中国英语学习热和巨大的市场,2007年,英国英语教学年输出利润分别占到了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5%和出口额总额的6%,英语已经成为了英国赚取外汇的龙头产品之一。 (一)复旦失败的文化意义 几年前,《文汇报》曾经报道:“呱呱坠地”不能读作“guaguazhuidi”,“炙手可热”并不是东西太烫手的意思……在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大赛上,夺得第一名的是留学生队。这一结果让大多数评委大跌眼镜。虽然这也是几年前发生的事,但这件事也仍然让我们没齿难忘,因为这是奇耻大辱!当然,这也是多年来国内倡导英语的重要“成果”! 作为复旦大学每年举办一次的比赛,汉语比赛所要考查的是参赛者对于汉语的基本知识,包括了多音字的读音、成语解释等项目。在过去的比赛中,留学生一般是倒数一二名,而在2005年的比赛中他们却拿了第一!复旦举行的汉语言文字比赛,虽然只是个局部的小“战役”,但留学生队的夺魁,却再次印证了呼吁开展“汉语保卫战”不是危言耸听。 法国大文豪罗曼·罗兰说:“语言,是种族的特征,是血肉关系中最亲密、最不易泯灭的部分。”每个国家、民族都在为自己语言的传承而努力。都德小说《最后一课》中,普通的法国人捍卫自己语言的故事至今都令人感动。 事实上,法国为确保自己语言的纯洁性,已经把保卫法语的条款写入了宪法。以色列人为捍卫自己的母语希伯来文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他们从建国之初的90%的人不会用希伯来文的悲惨事实中觉悟—— 一个没有本国文字和文化的民族,不能立足于世界。通过努力,希伯来语言后来成为受人尊重的官方语言。 (二)中学老师的忧虑 某中学语文教师对于民族语言的逐渐淡化更有很深的感悟。他说:“我有一次做了一个统计,在全班同学的作文里,平均每篇出现成语不到3个,其中还有许多用错的。学生的文化素质越来越低。”在这位中学老师看来,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让学生除了应试以外,没有必要用到成语这些汉语的精华成分。“比如我的很多学生只干这些事情:上课、上网、看电视。他们在网络上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打游戏,看电视也全是以电视剧和动画片为主,所以根本就学不到什么语言上的东西,更多的是口语化的语言,所以你很难指望他们能有一个出色的语言功底。” (三)小学生语言的贫乏 在一所小学里,老师为找出一篇小学生的作文。他举例说,这一篇600字左右的小学生作文,其中使用了72个“死了”,如“热死了”、“ 烦死了”、“吵死了”……整篇文章都是十分简单的词语,毫无文采可言。 而现在的孩子聊起动画片、游戏来一套一套的,说话都要学蜡笔小新。 重视外语和新兴语言却不能冷落我们的母语。的确,英语和新兴语言在流行程度上说明了其在国际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但不能因此就认为汉语应该没落!如果中国本土都在冷落汉语和传统汉语的语法,那么汉语何时才能引起世界的重视? 有一位文化人说:“任何一种文明的复兴,都是以自我确认为前提的。”还有一位学者写道:“中华文明之大,相当的一部分取决于它的普及企图和传播力量。而一旦有复兴的可能,总是百川连注,众脉俱开,气吞山河。” 胡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这说明高层已经开始着手打造中国的软实力了。据悉:教育部门正在筹划国人汉语等级测试,并可能作为就业、上岗的依据之一,这对我们正在进行的保卫汉语的伟大战役来说绝对是个利好消息。 我们有神五、神六、神七,有嫦娥一号……等硬实力的张扬,再加上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弘扬,可谓软硬兼备、文武俱强。如此,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就一定能够实现!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时,则是世界和平、世界和谐之日:从此世界太平,从此世界大同,从此环球同此凉热!现在,我们就站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历史与未来的多维的、立体的交汇点上。让我们抓住这难得的历史机遇,为中华民族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