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使用”与“文化传承”混为一谈 国家政协委员潘庆林在全国政协有关推行繁体字替代简体字的提案,引起各方的争论,一个字体的变化,为什么会在这么大的范围引起这么大的争议?繁体字替代简体字,是否可行?CCTV2《今日观察》主持人王小丫和评论员霍德明、张鸿共同评论这份提案。 简还是繁? 政协委员提案,十年时间全国恢复使用繁体字,一石激起千层浪,字体的变化方案是否可行?业界又怎样地争论? 霍德明:繁体字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典美 (《今日观察》评论员) 简体字可以带来便利,但很多时候便利并不代表我们对于整个文化的反思。很多人提倡使用繁体字,可能由于上世纪60年代在简化汉字时的改革过于粗糙,比如说吃面那个面,跟上面下面那个面,现在基本上同一个字。第二,人们可能觉得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应该回归到汉字的古典美。在2000多个简体字,大概有一个过程太粗糙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很多人把繁体字认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古典美的认知,甚至把这个当作文化的标签,比如他有很多次他这样看的,开关它没门了,如果还这样请人也不见了,咱们现在那个见字也不见了,还有人认为,龙,繁体字那个龙,龙飞凤舞,现在鳞片没有,龟甲,很显然乌龟背上很美的龟文,大概在简体字里面也不见了,所以我想在支持繁体字的人,他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文化上一个感觉,觉得很多地方,可能被简体字所没有能够表现出来这么一个很深沉的感觉。 张鸿:本人不支持恢复繁体字时代 (《今日观察》评论员) 我总结一下,反对方大概有两个观点,文字简化利于知识的普及,因为受教育是我们每个人的权利,如果反过头去把它弄得更复杂,就不利于整个汉字更加普及。一是认为整个从汉字的演进过程来,汉字从繁到简的大的趋势,这个趋势不可逆,比如从最初经文,到大篆,秦统一是小篆,统一是隶书,撰写起来难一点,再使用起来楷书草书等等,整个从文字结构来说,使用过程中,其实整个伴随从繁到简单的过程。第二,繁体字之前,刚才说有大篆,也小篆,还有经文,再之前还有甲骨文,甲骨文更好看,有书画的味道,再往前拿一个绳系一个疙瘩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我不支持统一恢复到繁体字的深时代。现在大多数人中国人都在使用简体字,50、60年代改革一些简体字,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也在使用简体字,如果改为繁体字,成本太高,如果真的这个提案被实行的话,是有点折腾。其次文字在它形成合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文化,但是文字被发明出来,首先有使用价值。 作为交流和沟通的工具,工具有工具的领域,文化形成文化的领域。像安徽既产徽墨,也产宣纸,认识徽墨或者宣纸老行家,知道墨怎么磨,盘子多大,它的弧度多少是最好的,门外人一听觉得这里面博大精深,真是有文化,但是是不是我们回过头,为了维持这样的文化传承,让所有的人拿起毛笔在宣纸上写字,就没必要了。在使用工具里面,显然越简单越好。所以如果我们把两个领域分清楚一个文化的传承,一个使用的功能,那就没有必要全民都去回过头去学繁体字。 去简就繁,还是用简识繁?字体背后争论的背后,引发出怎样的对文化传承的探讨? 霍德明:汉字繁简之争起源于经济资源分配 (《今日观察》评论员) 中国由于国力发达,经济发展很快,这跟咱们繁简之争发展很快,当我们经济发达,国力逐渐增强的时候,也是正是国民队传统文化认知,甚至传统文化振兴。而当每一个国民对于文化的认知的差异,反馈回到经济上资源上分配这一块。如果彼此没有经济差异,争议一点问题都没有的,像这次政协委员要建议拿国家的经济资源投入“废简入繁”就造成很大的争议。可能很多人在文化认知上面,它宁愿采取一个比较宽容一点,甚至他愿意多麻烦一点,把这个繁体字这套东西能够回顾出来。我们可以看看日本的例子,日本在过去20年,尤其是经济增强时,日本很多有识之士在名片上面,用汉字作为一个名字。这是对经济提升到某一个高峰以后,对于文化上的认知。 所以当我们在经济慢慢增长,国家慢慢强大的过程中间,老百姓在文化认知上面也有具体的改变,比如说他对于传统文化的体会也许跟30、50年前就不太一样了,所以有人认为,要珍惜传统文化。 张鸿:寻求话语权是简繁之争的根本 (《今日观察》评论员) 其实不光是这两年,在秦始皇统一文字以后,就一直不断地有这种文字的简化的过程。上个世纪30年代,35年国民党教育部曾经真的实施汉字简化运动,324个汉字,他们觉得324已经被社会广泛应用,列入中学小学,但是这个改革不到半年,考试院的戴季陶给叫停了,他觉得这个高级士官考试成绩特别差的原因,是因为中学小学把文言文取消了,汉字取消了,所以他觉得要恢复过去简体字,解放以后,56年,64年分别由简化汉字的过程,但是伴随着争议一直不断。 其实繁体字和简体字它的差别没有那么大,使用起来也没有那么大的不方便,比如说霍老师现在认简体字也基本上没有问题,看着大陆的文章、报纸都没有任何问题,而我可能写起来困难,但看繁体字的文章没有太多问题。简繁之争背后透露出来的是,随着我们国力增强,我们在世界上需要有话语权,需要有文化传承和影响,这个时候我们反过来,寻找精神家园的时候,发现有些是断层的,这就是为什么近年来,每一次和我们文化沿革有关的讨论都会引起特别大的争议。这是进步,表明大家在重视我们的文化传承,让我们文化不要断开的重大命题。到底写繁体字,还是写简体字这个问题,只是被用来说精神诉求的载体而已。 《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 邵玉铭:繁体字是文化的传承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 你要是会繁体字,你再学简体字是非常容易的,但是你假如只学简体字,你不去学繁体字,你很难学繁体字,要让我们现代的人,能够了解三千年前,五千年写的书的话,那你一定要认得繁体字。这是对我们文化的传承,中国的文字它是象形。表面上看起来学简体字好像很容易,但是简体字(学起来)反而不容易,因为简体字没有意义,不容易记得住。繁体字好像表面是比较麻烦一点,但是它是象形,或者是表达一个意思,还是比较记得住。 冯骥才:保持简体字书写为主 可学习繁体字 (中国文联副主席 著名作家) 我们把汉字的繁体字改为简体字,实际上也是为汉字所承载的社会的各种信息,还有文化的传播,是为了增加传播的速度,也便于书写;还有也便于学习。但是它也带来了很多很多的问题,特别是文字里边那种深厚的内涵被改变了。另外一个很多地区不用简体字,所以构成了交流上的不便,那么现在如果恢复繁体字,恐怕有很多的问题,第一,现在文字本身就很乱,一个是繁体字,一个是简体字,现在还有网络字,如果我们突然要是有一个很大的举动,这个文字的被改变,会带来很多文化的传承上,传播上很多的问题,包括教育上。所以我的一个想法,最好的一个办法,还保持简体字书写为主,也应该让我们现在的国人,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应该知道繁体字。 霍德明:应该对繁体字开放一点 (《今日观察》评论员) 国家教育部,从去年开始推行用简释繁,原则上认识繁体字,希望在小学中学对学生有课程设置训练,当然在国际中间汉字研究,在整体子,繁体字也是非常强烈。当然目前我们国家实施还是以简体字为主的情况之下,我倒建议可以对繁体字多开放一点,比如商家的招牌。可以用繁体字,是不是应该也没有太多的影响,当然如果说,在更近一层,假如说这个人将来生了孩子,是不是他的致意要把他小孩子这个名字?注册的时候用繁体字,这要讨论的,最终我强调,不管用简还是繁,大家从文化以及经济分配的时候考虑这个事情,如果经济资源部产生任何冲突,那是一点问题没有的。 张鸿:文化传承与使用工具不能混为一谈 (《今日观察》评论员) 关于文化的传承,我们要有其行,更要有其实,比如我们把传统的节日列为节假日,让老百姓在生活当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存在。 至于说落实到具体简体字,是不是应该恢复到繁体字呢,我觉得我们应该更多的去掌握一些繁体字,因为它毕竟有利于我们的国际交流,但是它不应该是政府才层面,花这么大力气,强力推行大家用繁体字,不用简体字。这是对文化的误解,哪些是文化,需要传承那些文化,这些东西我们需要内心的敬畏和区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