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赤壁不是一把火烧红的——论“赤壁意象”的形成历史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9-03-04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岁末年初,同样名为《赤壁》的电影和“大型史诗京剧”先后面世,使得“赤壁”这个火热的话题,再次成为大众的谈资。中国历史上战争无数,但似乎没有哪一场像赤壁之战一样,历来为文人墨客津津乐道,并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当年周郎放的这把火,越过千年时光而始终不息,一直烧到了今天。

     

    星星之火

     

    赤壁意象的形成历史

     

      三国历史结束后,西晋陈寿写成《三国志》,文学和史学成就较高,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三国志》对赤壁之战其实着墨不多,而且散见于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等人的纪传之中。此后,三国故事在我国古代民间一直十分流行,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演出的三国剧目达30多种,其中《隔江斗智》等对周瑜等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情节设计,都为《三国演义》所吸收。历代的文学作品,也充当了三国历史“发酵”的“酵母”,著名者如唐代杜牧的《赤壁》七绝,宋代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元代至治年间出现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顺带一提,毛氏父子在修订《三国演义》时,将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放在开篇,这首词本是杨慎《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今人多不知,很多人写入书法时作者题为罗贯中,出处写成“《三国演义》篇头曲”,未免以讹传讹。在历史向演义的“发酵”过程中,赤壁之战也被增饰得丰满而精彩。

     

      清人章学诚说:《三国演义》七分实三分虚;而有人说,《三国演义》对赤壁之战的描写是三分实七分虚。到了《三国演义》,不算赤壁之战的序曲和尾声,即从诸葛亮入吴游说孙权的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开始算,到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关于赤壁之战的描写达8回之多,这在120回的全书中是绝无仅有的。这其中,舌战群儒、群英会、草船借箭、苦肉计、连环计、横槊赋诗、借东风、华容道等精彩故事令人目不暇接;许多人物的性格,像曹操的奸邪暴虐、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气量狭小、关羽的忠勇仁义等,也都被浓墨重彩地集中描绘出来,虽然很大程度上不合乎史实,却都成为民族审美情趣和道德取向的标志性符号。至此,文化史上的“赤壁意象”终于完满了。

     

    燎原之火

     

    文化心理的“合理想象

     

      从《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我们可以说,这本书是我们民族审美情趣和道德准则的“借题发挥之作”,赤壁之战就是一部三国史的缩影。我们的民族文化对于赤壁之战,像一位工艺大师抓住了一个桃核,构思着,雕琢着,历经长久的时日,终于完成了一件作品,把自己的灵魂也安置了进去。把赤壁烧得通红的文化“火种”有以下几颗。

     

      一是对沧桑之变的偏爱。这种“沧桑之变”蕴含着强烈的戏剧性。话说曹操漂漂亮亮地打完了官渡之战,统一了北方,然后以泰山压卵之势挥师南下,结果号称80万的大军被孙刘联军区区5万人打败,仓皇北归,留下几十万具尸首和统一全国的雄心与机会,三国鼎立的局面就此形成,不是充满了戏剧性吗?“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置身于历史的风云变幻中,生发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这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史所赋予国人的集体无意识,也是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是历史上少有的“挺曹派”,他为曹操鸣不平,认为如果没有东风,周郎连老婆都保不住,何况打赢这场赤壁之战了。同时,历史的机缘又是如此微妙,偏偏就有这一场东风,使得曹公折戟沉沙。这一细节描写,恰恰也成为沧桑之变的注脚。同时宏阔的历史全因一场东风的有无而改变,更使得这“沧桑之变”又归入虚无。

     

      二是对以正胜邪、以弱胜强的津津乐道。曹操是个复杂的人物,是个乱世奸雄,他专权凌主、奸邪暴虐,《三国志》记载周瑜就说过:“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国人总是倾向于将自己置身于强者的对立面,何况是为人不太地道的强者呢!而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正经的根正苗红,又为人长厚。孙权一方又知人善任,光明磊落。“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早在宋代就已成为有关三国的各种文艺作品的基调,与“封建正统观念”并无多大关涉,因为“刘”就是“正”,就是忠厚、仁义、团结,“曹”就是“邪”,就是权谋、奸诈、猜疑。所以赤壁之战孙刘胜曹,就成了大快人心之事。

     

      三是重文轻武。赤壁是文臣的战场,元曲中常将赤壁之战归为四个字——隔江斗智,我们在相关的描写中,也只见机智的交锋,不见蛮力的对抗;只见“羽扇纶巾”,不闻“金戈铁马”;在交锋当中,诸葛亮舌战群儒、智激孙权、草船借箭、星坛祭风,纵横捭阖,出尽了风头,周瑜也运筹帷幄,胸有成竹,群英会上略施小计,就使曹操砍了两员善于水战的降将,并巧设机关,让庞统向曹操献连环计,最终为实施火攻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曹公悲惨败逃的关头,也要哭一声早亡的谋士郭嘉:“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而没哭早先阵亡的勇士典韦。

     

      文臣除了智慧绝伦,还文采风流。曹公“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喟;诸葛亮临机改赋,激发周瑜的破曹决心;周瑜不但通晓音律,还在群英会上拔剑起舞,发出“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的狂吟。他们的挥洒自如,令后世文人神往。顺带谈一句,《赤壁》电影里对周瑜通晓音律,用他抠大笛子的助音孔这种小把戏来表现,这就好比对关二爷说:“您不是会耍大刀吗?您给宰只鸡咱瞧瞧?”真令人忍俊不禁。

     

    烈火余温

     

    赤壁文化的馈赠

     

      说到赤壁意象文采风流的内涵,有一个大文豪不能不提,这就是苏轼。东坡先生的赤壁之游,是为赤壁意象的文化内涵所激发,同时又丰富了它。众所周知,苏东坡游的是黄州赤鼻矶,不是“三国周郎赤壁”,因此只能算得“神游”。但“赤壁”这个符号,令东坡先生为一种历史豪情所激荡而展开“合理想象”,前后两赋,还留下一首传唱千秋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想要“西北望,射天狼”的苏轼,对赤壁之战中的“风流人物”充满神往。苏轼是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一生的遭际,使他情志旷达抑或虚无,这与“赤壁意象”的内涵也是合拍的。虽然游的不是“周郎赤壁”,但却创造了一处“东坡赤壁”,这使得蒲圻赤壁和黄州赤鼻矶获得了“武赤壁”和“文赤壁”的雅号。而后人也多有以东坡游赤壁为题材进行戏曲、绘画创作。

     

      湖北省共有5处“赤壁”,分别是黄州赤壁、蒲圻赤壁、武昌赤壁、汉阳赤壁、汉川赤壁,但只有前三者在长江边。现在学者虽然多主张蒲圻赤壁是“三国周郎赤壁”,但意见似乎并不统一。有学者考证,历史上在唐宋以前对赤壁之战的发生地极少疑议,多指蒲圻赤壁,各种说法是后来才陆续产生的。联想到今天的《三字经》作者之争、梁祝传说产生地之争等,我们可知,文化资源的“争夺”古已有之,也是有传统的。1996年,湖北蒲圻市改名赤壁,这就算是宣告“只此一家,别无分号”了。

     

      三国戏流传到今天的还有不少,即以京、昆两大剧种来说,就有《连环计》、《单刀会》、《捉放曹》、《击鼓骂曹》、《失空斩》、《定军山》等百余出,其中与赤壁之战有关的,就有《汉津口》、《舌战群儒》、《群英会》、《蒋干盗书》、《草船借箭》、《打黄盖》、《横槊赋诗》、《借东风》、《火烧赤壁》、《派将赌头》、《华容道》等几十出。大量与“赤壁”相关的舞台艺术精品,都是拜赤壁文化之赐,从人物性格到精神内涵,都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异,可见其生命力之强大。

     

      小说《三国演义》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我国小说史乃至文学史上的四大名著。上世纪90年代初,真正堪称史诗的大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拍摄完成。这部电视剧忠实于原著,气势磅礴地再现了那一片“历史的天空”和“一股英雄气”,至今热播不衰,受到海内外观众的欢迎。中央电视台为了该剧的拍摄在江苏无锡市西南郊兴建了三国城,西靠青龙山,北临太湖,占地35公顷,以影视制作为主,兼具旅游功能。城内建造了具有汉代风格、建筑面积达8.5万平方米的“吴王宫”“甘露寺”“曹营水寨”“七星坛”“烽火台”“辕门”等大型景点,还配套建造了20多条古战船。此外,景区内还增添了“桃园三结义”场景、竞技场、八卦阵,开发了草船借箭、古船游乐、湖滨浴场、跑马、歌舞表演等参与项目。

     

      《三国演义》小说蜚声海外,特别受到日本人的喜爱,被改编成漫画或动画不下数十次。然而传入日本后,《三国演义》普遍被称为《三国志演义》,还有为数不少的日本人习惯略称其为《三国志》,导致有一部分人以为日本地区所称的《三国志》为正史。市面上也有不少以三国作背景的电脑游戏和电玩游戏,像《三国志》、《傲世三国》、《幻想三国志》等。

     

      喜欢演绎暴力美学的中国香港电影导演吴宇森,据说曾对赤壁梦绕魂牵多年,电影《赤壁》终于在去年与广大观众见面了。只是这部电影台词一句比一句搞笑,幻灯片一张比一张美妙,撮取了一点赤壁文化的“料”,借助现代的表现手段,在宏阔的背景下继续演绎暴力美学,有人批评其实属“文化之糠秕,精神之唾余”,这倒有些自作多情,因为吴导本来就不是拍给深谙赤壁文化的黑眼睛看的,而是为了吸引蓝眼睛、绿眼睛的。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