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王宇:汉语国际推广要突出可持续性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9-01-08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刚刚落幕的第三届孔子学院大会带给我们一些激动人心的数字:截至目前,全球已有7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305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这个数字在半年前还是226所,短短半年内增幅达到25.9%。狂飙突进式的发展固然令人振奋,但有些地方尚待改进背后的争议和隐忧也一直存在。本文以美国为例,尝试探讨确保汉语国际推广可持续发展的几个关键要素。

     

    匹配供需确立基于需求的发展思路

     

      美国的“汉语热”与全球同步。2004年全美学习中文的学生约有2万多名,到2006年便猛增到5万多人,现在这一数字接近翻番。2003年,美国有200所中小学开设中文课,2006年增长3倍,现在已增长到2400所。但是中文师资短缺、程度参差不齐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当地能聘到的中文教师主要是在美的华人,他们可能有较高的学历,但很少受过正规的中文知识训练,有的甚至连普通话也讲不好;有的中文水平很高,但是缺乏教授中文的经验和能力,特别是缺乏在中小学教中文的经验。中国派去的汉语教师也不尽如人意:首先,每年通过校际交流渠道派往美国的汉语教师只有20-30人,加上志愿者,也不过一百100来人,远远不能满足蓬勃发展的市场需求。其次,派去的教师虽然在国内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这些经验不完全适用于美国的课堂。此外,在美国的中小学教中文,还需要流利的英语和教师执照,这也是中国老师的一大门槛。再加上美国学生的独立个性、中美文化的差异等,中国派去的老师要站得住讲台的确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为了满足海外日益增长的汉语教学需求,国内一些大学启动了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的硕士教育。然而,作为一项新事物,他们在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方面往往缺乏专业上的统一要求和标准,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和差异性也十分明显。比如,有的院校开设训诂课,有的院校让学生们背诵《切韵表》,理由是要从最深的底蕴开始。再以教学法为例,美国中小学外语教学通行的是主题教学法、沟通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大多数课要老师精心设计,学生广泛参与,而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还主要依赖教材,基本上一本书讲到尾。这样培养出来的汉语教师在美国市场的适应程度就可想而知了。据有关调查,已经在美国实习的国际汉语教师认为在他们所学的课程中只有才艺课、教学法和外语比较有用。

     

      要保持国际汉语推广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了解市场,按照市场需求,设定培养目标。在国际汉语硕士教育的专业要求和标准的订立上一定要有充分的市场调研,比如,培养派往韩国的汉语教师,除了韩国语,还应把韩国的教育体制、文化、韩国学生的学习习惯、习得特点和常见偏误作为必修课。而教学法的要求却不是很高,因为韩国学生的东方文化心理和听课习惯使他们更愿意接受阐释性的教学方式。在美国就全然不同,开设任何一门课都得有需求,课程的设置不反映管理者的意愿和想法,而是学生和家长的需求。教学法乃重中之重,教师要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如果做不到,学生就会放弃选课。那么培养派往美国的汉语教师就最好在国际教育合作的框架下进行,由中美两方的大学合作制定专业要求、标准和设置课程。这样培养出来的汉语教师,由于已有在美学习经历,语言和文化障碍基本消除,同时谙熟美国的教学法,加之已获得美国大学教育专业文凭及在美国中小学任职的资格,能更快适应当地教学。

     

    整合资源树立协同发展的战略意识

     

      可持续发展需要有保持发展的充足的动力,而只有整合资源、协同发展才能更好地确保汉语国际推广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在国家战略的高度,要广泛整合资源,协同发展,保证汉语国际推广有充足的动力。汉语国际推广由国家汉办统一领导,但不是汉办一个部门的事,而是包括外交部、驻外使领馆、侨办、各级市政、各承办院校在内的系统工程、集智合力的工程。因此,建立一套高效的汉语国际推广治理机制,特别是协同和激励机制,是战略性资源整合的关键。

     

      其次,从承办学校来说,也要超越学科间的竞争,打通学科间屏蔽,整合学校之间的资源和学科优势。教育部和各级市委教育部门应对此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和财政上的支持。不同学科都想从汉语推广这个大蛋糕上切分利润,于是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的设置和实施就变成了八仙过海:有的归属于文学专业,有的归属于对外汉语专业。这种学科间利益的争夺不仅违背学科设置的科学性,也将直接导致供需的不匹配,从某种程度上阻碍汉语国际推广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创新从做小做专到做大做强

     

      汉语国际推广可持续发展的第三要素,就是要不断创新,特别是要脚踏实地按照科学原则从教材、教法的更新上下功夫,从根本上提升对外汉语教学的内涵。在教材问题上,以前我们总是希望能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用型教材。然而,正如北师大对赴美汉语教师的调查显示,国内带去的教材多半不实用。汉办的工作人员也坦言,虽然教材每年新增数量不少,但汉办是现有教材资源的最大买家。汉办购入的教材主要以教材赠与的方式进入了各国孔子学院的图书馆,汉语教师上课还得自编教材,这就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浪费和低效。因此,在教材的更新上,要尽量做小做专,即根据不同适用对象的个性化需求,开发针对性的教材。孔子学院的发展也是如此,因地制宜,发展优势,做成专业,这样,汉语国际推广的更为深远的宗旨和丰富的功能才能得以有效的发挥。

     

      汉语国际推广是一项新兴的事业,需要整合各方资源,依据科学原则,确保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讲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