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欢喜,事情就成了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这段话的意思是:作为佛弟子的菩萨如果能随顺众生,跟着大家走,就可以跟着诸佛走。如果能服侍大家,就可以服侍如来。如果能让大家欢喜,就可以让一切如来欢喜。 “随顺”指随喜、顺众。“供养”指施舍奉献。“承事”指承担服侍。“一切如来”就是指众生。众生都成佛,众生都是佛,每个人都是如来,因此称一切如来。 弘一法师本是南方人氏,出生于天津盐商人家。他母亲自小宠爱他,读书、游学,任由他随意游浪。他东渡日本,观鉴真大师遗迹,顿生向佛之意。归国后与革命党人来往甚密,曾入南社,与诸君子日夜唱酬。民国建立后,“我厌繁华,繁华厌我”,乃剃度出家。今日回想当日剃头光景,头皮犹觉清凉。 好一句“我厌繁华,繁华厌我”。“厌”字又怎解?世人相处,为何生厌? 人人都有欢喜心,男女相悦,母子相依,朋友共事,家国兴盛,都自然有欢喜。不过除此之外,另有一种欢喜,我试言之。“杨柳岸晓风残月”,此情极苦,不能得欢喜。因此我们反过来知道,“缠缠绵绵”是“欢欢喜喜”之大敌,“痛痛快快”才是“欢欢喜喜”之真谛。弘一法师身处繁华之中,突然挥手斩断情缘,这是大欢喜。 弘一有个好朋友,就是大家都熟知的“革命和尚”“多情和尚”“混血和尚”“风流和尚”苏曼殊,此人性情与弘一仿佛。二人感情深厚,但世人只知曼殊之多情,不知曼殊之果敢。曼殊的诗:“易水潇潇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何等痛快,何等欢喜。 当你挥手斩断情缘时,对你是解脱,对她是释放,大家都欢喜,何乐而不为。 大家都欢喜,事情就成了。《华严经》上说:“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因为众生即佛,佛即众生,你让大家都欢喜了,你自己会不开心吗? 很多事情之所以不成,是因为还没有欢喜。只要你欢喜起来,那么就有戏。持续欢喜,欢喜到底,事情必能成。小欢喜有小成就,大欢喜有大成就,皆大欢喜有大圆满。弘一一生就是这样大圆满的。先前他忧国忧民,着实干了一阵子,并无多大效果,因此他换了一种活法,他出家去了,而且修的是佛门中最讲清规戒律的律宗。从风流文人到律宗大和尚,这种转变是惊人的。世人只知道“这下他可苦喽”,没想到他内心欢乐得很。他不再从纵欲中得欢乐,反从禁欲中得欢乐。所谓禁欲也不是真正的禁欲,而是老子说的“少私寡欲”。他只限制自己,并不限制别人,因此他的法门人人见了都认为是可行的。弘一内心的欢乐最终成了欢喜。 世上之事必由苦转乐。苦人有二苦:苦心、苦行。你先做苦心人,再做苦行人,那么就没有不能做的事。苦心加上苦行,那么你就欢喜了。 欲望少一点,收获大一点 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 (《佛遗教经》)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欲望少的人,自然会坦然无惧,做事游刃有余,没有什么不满足的。 《佛遗教经》在浩如烟海的佛家经典里面很特别很重要,是佛陀入寂前的“临终遗言”,非常珍贵。 唐代著名书法家孙过庭曾用正楷手抄《佛遗教经》传世,弘一法师也非常重视《佛遗教经》的学习,曾手抄《佛遗教经》的经文片断,恭书赠人,本段经文即是其中之一。 人的欲望少一点,收获就大一点。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欲望能遮蔽人的眼睛,你满世界嚷嚷“我要我要”,究竟要什么自己都不晓得。你把大包小包的东西塞给一个瞎子,他还是不满足,因为他连到手的是什么都弄不清呀。刚开始他还能这样摸摸,那样敲敲,到后来他彻底被明明在手边却茫然不可知的东西给彻底整迷了,搞怕了,索性什么都不敢要,扔的满地都是。我们不要骂瞎子,瞎子是对的,他不要那么多,他只要光明。《圣经》上的那个瞎子,被耶稣基督开了眼,从此以后不再贪求世上的一切,因为他已经什么都有了。 弘一法师有两句诗写得好,“少年贪花花不至,老来无事花满枝”,这两句诗有个故事。弘一法师年轻的时候,喜欢梅花,屋前屋后栽了许许多多,可说来也怪,树虽然活了,就是不开花,等他彻底放弃了看花的念头,荏苒数十年过去,公子变和尚了,突然有一天,他在一座庙里看到了大片大片的梅花。 看透的意思是不再看, 达观的境界是无足观 将身心世界全体放下,作一超方特达之观。 (益大师) 这句话意思是:要把身心、世界都放下,看透、达观,修炼才有效果。 “身心世界”,指内部的身心,外部的世界。“身心世界”,这是几个世界?看似两个世界,其实是一个世界。只是这个世界很复杂,很难识别,当然也无从放下。其实,放下外在世界,你就拥有自己了,否则只是迷。我们的人生常是走夜路,鬼打墙,你如果摸着墙根走路,永远走不出迷宫。但再高的墙也能上去,你只要站在高墙上一望,迷宫不见了,路很清晰。对付这个世界就得这样,它跟你玩捉迷藏,藏猫猫,你就得站高点,望远点,不必奉陪。 “超方特达之观”,指超然达观。“超方”,超然方外。“特达”,豁达。我且问你,超然与豁达有啥差别?超然,指从稀泥中把泥脚秆拔出来,洗干净,不再和稀泥。豁达,指不用那么复杂,不用走出来,视淤泥如莲花,看垃圾为宝物,无净无垢,一切都好好好。显然,后者是真正境界。佛陀救人出稀泥,自己却在稀泥里。送有缘人赴西方乐土,他自己下地狱。“留下”二字是大智者、大英雄作为。我不走了,我就在这里干。大学生毕业后回到生下他的地方干事业,这是大好事,必有福报。跳槽的员工回到老板身边,别人笑他走回头路,老板却知道这是一个真正的哥们儿。老农民不嫌田里的烂泥巴,烂泥巴才长谷子。做爹娘的不嫌婴儿臭,洗洗就干净了。庄子说:“道在溺中。” 世人常说“看透看透”,其实是看而不透。我的意思是说,你虽然一时看透了,但你还要看看看,就又昏了。好比洗干净了衣服,又放进脏水里。又好比被拯救的人,还要不停犯罪。真正的看透是不再看了。孔子不厌其烦地说“非礼勿视”,这是圣人的苦心,你不要笑他迂,迂得好。你不再看不该看的东西,就自然透了明了,清爽了。 看透的意思是不再看,达观的意思是无足观。“无足观”,意即不过如此!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凡事无所谓,没什么,自然达观。这个叫“达观”,不是达官贵人的“达官”,音虽一样,不要搞错了。民国时闹了个笑话,北京有家寺庙请人讲佛法,布施四方僧众,当家和尚合计,拟定要请“弘一法师”,谁知去请的和尚搞错了,听成了“红衣法师”,正巧当时西藏的一个大喇嘛来到了北京,那和尚想:大喇嘛不就是身穿红衣吗?一定是他,结果恭恭敬敬请来,方丈和尚傻眼了。虽然大喇嘛传的也是佛法,毕竟闹了个笑话,不好打圆场。我讲这个笑话让大家轻松一下,顺便总结:凡事不要搞错了,事先多看,看好了就不再看。猴子喝酒,看了又看,当然醉得快啦。 (摘自《李叔同〈晚晴集〉人生解读》,线装书局2008年9月版,定价:25.00元)
弘一大师专题请点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