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李之亮:《水浒》比《杨家将演义》更真实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12-12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同是写宋朝故事的小说,《杨家将演义》和《水浒传》却不能同日而语。按现在的流行说法,《杨家将演义》属于“戏说”,披着宋朝人的衣裳说明朝的事儿;而《水浒传》则属于“正说”,说的实实在在就是宋朝。

     

      《水浒》里的宋江在历史上实有其人。《通鉴长编纪事本末》第141卷明确说:在征讨方腊的战役中,宋江作为马公直(当时围剿帮源洞三军之一)大将王涣的副将,直接参与了端掉“恐怖分子”方腊老窝的战斗,时间在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四月,也就是宋江受招安之后几个月,这不仅与《东都事略·张叔夜传》的记载完全吻合,且与《水浒》里另一位大人物“梁中书”大名知府的叙述也严丝合缝。梁中书名叫梁子美,是山东望族梁适的后代。《宋会要·职官》六九里记载:宣和二年二月九日,大名知府梁子美“提举西京崇福宫”,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退休了。可见这段历史不是施耐庵编造的,甚至作者遣词用语都很符合当时的习惯。他送给蔡京的礼物为什么叫“生辰纲”,而不叫“生辰礼”呢?因为在宋朝,“纲”就是“纲运”的意思,强调的是“运输”之物,譬如书中说到的“花石纲”也称为“纲”,就是这个道理。《宋史·宰辅表》载,宣和二年六月戊寅,魏国公蔡京“以太师、鲁国公致仕”,说明“太师”这个官称,作者都用得非常准确。

     

      在这部小说里,处处都能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真实,像高俅的发迹、徽宗的荒淫、蔡京的书法、汴京城里的彩山等等,几乎就是那段历史的真实写照。北宋四大书法名家本应该是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京,因为蔡京作恶多端,后人才将他巧妙地换成了蔡襄,都姓蔡嘛。“神行太保”戴宗的出现,也是宋朝特有的现象,因为宋朝传递公文的差人大都凭着两条腿,而不是像唐朝那样一路骑马。这种人当时俗称为“急脚子”或“急足”。这又说明施耐庵对当时的风土民情十分熟悉,说的全是内行话。再如鲁智深嘴里经常引以为豪的上司“小种相公”和他哥哥“老种相公”,也都于史有征:小种指的是西北骁将种师中,老种指的是种师道。《宋史·种师道传》说:“时师道春秋高,天下称为‘老种’。”这两个人在靖康之变中,都是提兵勤王的大将,可惜朝廷没有采纳他们的方略,否则宋朝的历史就不会是那副惨相了。

     

      在历史大背景真实的前提下,作者再杜撰几个潘金莲、王婆子之类的小人物,使全书鲜活生动,也使读者宛如回到了那个遥远而又真切的年代,既没有欺骗世人,又彰显了作者的好恶,正儿八经地演绎历史,难怪被后人公认为名著,自有他的道理。

     

      《杨家将演义》就不同了,小说里几个主要人物虽然也能在史书里找到影子,但细细核对,除了杨业之外,很少能见到与史实相吻合之处。描写最糟糕的当属潘仁美。历史上真实的潘仁美名叫潘美,是宋太祖赵匡胤的铁哥们儿,曾参与了陈桥兵变,而且是主谋之一。赵匡胤从陈桥驿开回汴京之前,特派潘美打前站,赶到朝廷向后周大臣宣布新皇帝即位。此后又参加了平定淮南李重进叛乱(任副帅)、守卫新复领土湖南而狙击来犯之敌(任主帅)、收复两广南汉刘氏(任主帅)、收复李煜的江南大国南唐(任副帅)、收复刘继元的河东北汉(任主帅,未复)等重大战役。宋太宗即位后,又以统帅的身份一举拿下太原,收复北汉,紧接着挥师北上,攻取燕云十六州,可惜功败于垂成。太宗雍熙四年(987),宋太宗经过周密部署后,派曹彬为东路元帅,田重进为中路元帅,潘美为西路元帅,向契丹发动了全面进攻。也就是在这次战役中,由于种种原因,潘美没有采纳副将杨业的建议,致使大军失利,杨业父子战死在陈家谷口。为了惩戒败军之将,太宗将潘美连降三级,勒令他“居家待罪”,一年后才命他担任真定知府,改任并州(今太原)知州。《宋史·太宗纪》载,淳化二年(991)“六月甲戌,同平章事潘美卒”于太原。

     

      这位为大宋朝立下赫赫战功的开国勋臣,在《杨家将演义》里,却成了个千人不齿、万年遗臭的白脸大奸臣,这本身就严重歪曲了历史的真实。

     

      其实这本书歪曲历史还不仅仅表现在潘美一个人身上。在《寇准勘问潘仁美》这一回里,写杨六郎从前线回到汴京告御状,太宗勃然大怒,立马儿派太尉党进到雁门关去捉拿潘仁美。党进顺顺利利地把潘仁美押到了太原府,交由太原府尹寇准审判。这一段真是可笑之极。历史上真实的党进是位武将,太平兴国三年(978),在担任许州知州时误食毒蛇,没几天就死了。太平兴国三年距杨业殉国的雍熙四年已经过了9年,按《杨家将演义》的说法,党进是死了9年以后又从棺材里爬出来,到雁门关去捉拿潘仁美的。

     

      历史上真实的寇准又是怎样一个人呢?此人也算个神童,19岁中了进士,当了几任地方小官,回到汴京,又干了几任经济方面的官。此人有点儿愣头儿青,有一回在太宗面前奏事,太宗不爱听,抬屁股要走,寇准一把拽住太宗的龙袍让他坐下听完!太宗感到此人不同寻常,大为赞赏地说道:朕得寇准,如同当年唐太宗得到魏征!这是什么时候的事呢?是淳化元年(990)。而杨业死于987年,也就是说,杨业死的时候,太宗根本不认得寇准。书里还说寇准是从左丞相贬到太原来的。查查史书,寇准第一次当宰相在真宗景德元年(1004),这一年杨业已经死了18年;第二次是在真宗天禧三年(1019),这一年杨业已经死了33年!其实杨业殉国时,寇准刚中进士而已!再说寇准一辈子也没做过什么太原府尹。大概作者本身也知道自己不具备起码的宋史常识,所以连名字都不敢署,也就不足为奇了。小说不是不能虚构,但如此虚构法,一部可歌可泣的中国历史岂不成了橡皮泥,想怎么捏就怎么捏了?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