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值此徐訏先生诞生100周年的纪念日,我代表上海市作家协会向文学先辈徐訏先生表示敬意,向出席这次纪念会的学者表示感谢,也向徐訏先生的家属致意。 徐訏(1908—1980),浙江慈溪人,是中国新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锋人物,一位曾经红极一时后来又被尘封了近半个世纪的作家。他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赴巴黎大学修读心理学。20世纪40年代以《鬼恋》、《风萧萧》、《吉普赛的诱惑》等文学作品享誉文坛。1943年他的作品居大后方畅销书榜首,这一年被出版界誉为“徐訏年”。徐訏既是主观想象型的作家,又是一位学者型的作家,他善于将哲学和心理学融入浪漫传奇的故事情节之中,使作品充溢着人生哲理,对人物进行深入的心理分析,他的浪漫诡异的创作风格在当时文坛独树一帜,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1950年徐訏考虑到难以在大陆生存发展,便抛妻别子,单独赴香港生活,在度过了最初的不适期后,迅速调整了创作心态,迎来了第二个创作高峰。就小说而言,他就有《江湖行》、《时与光》、《悲惨的世纪》等长篇小说和《彼岸》、《盲恋》等一批中篇小说,此外还有《鸟语》等多本短篇小说集。长达40万字的长篇小说《江湖行》以主人公流落江湖历尽磨难和众多爱情纠葛的传奇故事,描绘了三教九流的各色人物,刻画了人生百态,反映了抗日战争前后中国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剧变,对国统区的黑暗腐败有诸多批判。小说把社会、人生的偶然性、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人的性格和命运联结成一个环环相扣的因果链,让人物进入复杂的“综错”中步步走向最后的结局,展示其不可抗拒的命运。小说融合西方流浪小说、心理小说、浪漫传奇的诸多特点予以中国化,在流浪飘泊的主题中,寄寓了深刻的忏悔意识和丰富的人生哲理,从而成为徐訏创作的高峰,也是当代中国文学的优秀作品。 在海外评论界,徐訏被视为是一个“世界级”作家,认为“徐先生是文坛鬼才,也是全才,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样样都来,也样样都精。” 林语堂曾指出,徐訏常被认为是“中国的高尔基”的鲁迅同为20世纪中国的杰出作家,赞誉徐訏为惟一的中国新诗人,称其诗“自然而有韵律”,发自内心深处。西方汉学家伯图西奥里(Gillian Bertuccioli)和帕里斯特莱(K·E·Priestly)也有同感,认为徐訏在20世纪中国作家中稳固地居于领先地位,这从一个角度证明了徐訏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但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徐訏这样一位作家却一直以“通俗作家”或“逆流作家”的名义被排斥在我们的现当代文学研究视野和文学史之外,直到八九十年代徐訏的价值才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徐訏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与价值已经形成了许多共识。[i] 徐訏与上海有着不解之缘。1933年夏他应林语堂之邀到上海编《论语》等杂志,从此开始了作家兼编辑家的生涯。1936年他赴法国留学,1938年因抗日战争爆发提前回国并到达上海,发表抗日文章,1942年日本接管上海租界后逃亡重庆,1944年8月去美国,1946年返沪,1950年赴香港定居,其间在上海生活和工作了10年左右。他成名于上海,在上海写了许多作品,在上海发表出版了许多作品,许多作品都以上海为背景,因此他也是上海文坛的重要作家。为了表明上海对这位文学大家的纪念,在徐訏百年诞辰之时,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了16卷的《徐訏文集》,是徐訏迄今最完整的一部文集,并将于近期出版吴义勤先生的新作《我心彷徨——徐訏传》。上海作协已举行了名为“百年徐訏”的《徐訏文集》出版的新闻发布会,徐訏的作品已列入上海作协编选的《海上文学百家文库》的名单。今天我们又在鲁迅纪念馆聚集一堂,召开“徐訏先生诞生百年纪念会和学术研讨会”,相信从此以后徐訏作品的当代意义,以及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特殊价值将得以进一步的彰显。徐訏的日记、书信、回忆录以及研究论文集尚待整理收集出版,除《鬼恋》、《后门》、《风萧萧》、《江湖行》已有影视改编外,还有不少作品可以继续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在这些方面都是大有可为的。 “重新发现徐訏、重新阐释徐訏、重新评价徐訏”,我建议把这作为今天会议的一个主题,上海文学界不妨以此作为一件有意义的工作,上海市作家协会将为此继续作出努力。 [i] 此段落引用相关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