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文学经典问题”成为从英语国家文学批评界到中国文学批评界的一个普遍话题。近三、四年,国内学术界关于文学经典问题的讨论可以说非常热烈,如童庆炳的《文学经典建构的内部要素》一文在诸多论文中显得言简意赅、观点鲜明,该文认为,“文学经典建构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起码要有如下几个要素: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文学作品的可阐释的空间;特定时期读者的期待视野;发现人;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利的变动;文学理论和批评的观念。”童庆炳还认为,“就这六个要素来看,前二项属于文学作品内部要素,这里蕴含‘自律’;后二项属于影响文学作品的外部因素,这里蕴含‘他律’。其中,第三项‘读者’和第四项‘发现人’处于‘自律’和‘他律’之间,是内部和外部的连接者,没有这两项,任何文学经典的建构都是不可能。” 我以为童庆炳对文学经典建构因素的论述是非常精准的,他所说的第一项和第二项,即“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作品的可阐释的空间”,可以说是文学经典比较恒定的审美价值,它们一般是不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动摇的,除非该经典不叫文学经典。文学经典容易被解构或发生危机,一般是因为后二项的变化,即“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利的变动”与“文学理论和批评的观念的变动”是文学经典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 事实上,我们说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时代变了,文学社会文化语境变了,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利变了,而且文学理论和批评的观念也变了,文学经典的标准和尺度也就发生了变化,因而文学经典的篇目自然也会发生改变。比如,“红色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是因为其特定的语境决定的,而上个世纪80年代文学史的重写概念的提出也是因为时代变了,对文学经典的认识有了刷新,于是文学史对文学经典的叙述就要发生改变。而近年来文学界普遍论述的经典的危机,就是因为进入电子媒介时代以后,传统的文学经典的确立已经不再牢靠,媒介所导引所传播的大众文化文本和通俗文学文本逐渐成为阅读的中心目标,因此给传统的文学经典提出了阅读的挑战。 那么,文学经典在当代之所以面临危机,到底有哪些原因呢?也就是说,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经典之所以面临危机,到底是由什么造成的呢?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电子媒介所导引的多元主义和多元化立场消解了中心权威,动摇了原来似乎具有永久正典的经典。西方学界一个普遍的观点是,电子媒介时代人类进入了后现代社会,其重要表征就是消费文化盛行。大卫·弗莱这样描述过“后现代”社会:“后现代与这样一种社会密切联系,其中消费生活方式和大众消费支配了所有社会成员:只要他们醒着。”大卫·弗莱这种描述似乎有些夸张,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今天这个时代消费与需求和欲望的集中生产是根本,所有的东西都商品化了,电视广告不断地强化了这一个过程。而且消费文化与其他文化现象紧密相连。在消费主义与电视画面互相强化下,不仅文学艺术和消费品,就连知识分子和宗教人士都受市场的支配。事实上,今天的文化产业化大潮的涌起也是因为文学、艺术和媒介文化等等都成了消费品的缘故。而消费文化倡导的是多元主义和多元立场,它是不尊重以往传统的,更不可能确立绝对的真理。在这种文化语境里,传统的代表精英文化的文学经典就不可能再成为元叙事,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绝对的中心。 二是大众文化文本经典化,使得传统的以精英文化为主的经典发生了动摇。应该说,在印刷文化时代,书籍确立了人的现代性经验。文学经典主要是通过文学体制和文学教育来奠定的,人们也通过读书和学院的文学教育而了解与接受了经典。但进入电子媒介时代,文学接受已经不再完全依赖读书和学院文学教育,而且文学经典的遴选和确立的途径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电影、电视和网络等改变了文学传播的方式,也改变了文学经典确立的途径。 在电子媒介没有来临之前,文学经典是印刷文化中最富有穿透力和辐射力的“精英文化文本”,但随着电子媒介的来临,社会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精英文化文本”的主导地位、强势地位发生了动摇,而由电子媒介所引导的大众文化则越来越显示出了强大的力量,这就导致了传统的经典发生了危机。比如,有了电影之后,文学的经典化就与电影媒介分不开了。有了电视之后,不但电视媒介成为文学经典化一个有力因素,而且电视文化文本就堂而皇之地进入主流位置,直接替代了精英文学文本的主流地位。 现在,很多网络文学作品逐级进入文学理论和批评中心的视野,并逐渐改变了理论批评的方向和视角,而且这些本来属于“大众文化文本”的作品逐渐获得经典的提名。如上个世纪1980年代以来,崔健的摇滚和金庸的武侠小说走进文学史,就是典型的“大众文化文本”在电影、电视等电子媒介的推动下变成“经典”的。 三是理论批评话语之争引发了经典的危机。就这一点,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一,电子媒介出现以后,文学理论批评的话语平台发生了变化,传统地依靠学院教授、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等来制造话语并销售话语的方式已经被改变,电视媒介的出现,出现了学术娱乐化和大众化的可能,而网络出现后,网站、博客和论坛也成了各种声音的场所,也成为各种话语生产和销售的场所,因此进入电子媒介时代以后,文学理论批评的话语之争也必然发生。 对新一代的学者来说,要想获得权威地位,要想成为权威,就必须制造新的话语。而且他们只有制造新的话语,才能打破原有的理论批评格局而获得权威地位。这就意味着新一代学者必须颠覆前代学者已经确立的文学经典,以重塑经典的方式来获得话语权。事实上,电子媒介已经重构了文学场,如电子媒介为文学提供了一个庞大的阅读群体,为文学提供了一个庞大的接受场。在这个接受场里,曾经的“写作者/读者”的关系变成了“参与者/参与者”的关系。新一代的理论批评要想进入文学场并占据重要位置,就要以制造新的话语来夺取文化权利。 进入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观念也必然发生变化,因此这种新的观念的变革也就会推动文学经典的标准和尺度的位移。新的媒介意味着一种新的认识论,一种新的尺度的产生。电子媒介也在重新定义这个世界,尤其是重新指导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因此,在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观念和方法都会发生变化,文学理论批评存在话语之争也是一种必然。 总之,进入电子媒介时代后,文学的场域、经验、运作方式、话语都发生了变化,文学经典不可能再是铁板一块,它必然接受新的命名,新的筛选,新的转换和新的排序。需要强调的是,文学经典建构与解构都是相对的,都是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的。文学经典固然有其普遍的价值和意义,但在特定的时代和环境中,尤其是在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利的变动及文学理论批评话语的转换中,就会发生变化,就会遭遇所谓的“危机”。当然,文学经典的危机并不等于文学经典消失,也不意味着文学经典会失去其应有的文化魅力和对社会与人的精神建构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