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王纪人:在郑振铎先生纪念会暨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10-27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各位代表:

     

        今年是郑振铎先生诞生110周年、逝世50周年,今天我们在此聚集一堂,召开郑振铎先生的纪念会暨学术讨论会,就是为了缅怀这位前辈、先烈为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过的杰出贡献,继承他的遗志,在21世纪开创中国文化的未来。我代表主办单位之一——上海市作家协会表示对郑振铎先生深切的缅怀之情,并祝会议顺利召开。

     

        郑振铎先生祖籍福建长乐,出生于温州,却与上海结下了不解之缘。1921年,当他23岁时就来到上海,在北京时已经发起的基础上,与茅盾、叶圣陶等组织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大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同年到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工作,先后主编《时事新报》的《学灯》、《文学旬刊》和《儿童世界》,1923年起接替茅盾主编《小说月报》,扶植了许多新进的作家,他们中有的后来成为新文学运动的健将。可以说,他的文学事业和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从上海真正起步并轰轰烈烈地展开的。他在上海居住10年后(其间曾流亡欧洲一年多),于19319月曾到北平燕京大学中文系任教,并主编《文学》月刊和《文学季刊》。1934年他又回到上海,任上海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和复旦大学教授,创办大型文学丛刊《世界文库》。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孤岛上海坚持进步文化工作,与许广平等人组织复社,出版《鲁迅全集》。抗战胜利后又在上海积极参加民主活动。郑振铎先生先后在上海生活和工作了24年,他一生中的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儿童文学、文学评论)和学术著作都是在上海写作和出版的,许多重要的文学活动和社会活动也是在上海进行的。到了1949年以后,由于他出任中央人民政府的文化官员,重心便移到了北京,但仍经常来上海指导文化工作。研究郑振铎先生在上海的文学活动和文化工作,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上海作协目前正在着手编辑一部规模巨大的文学文库,其中一卷就是郑振铎先生的文学作品,主要选录他在上海期间写作的作品。

     

        郑振铎先生对20世纪中国文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因为他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还是杰出的编辑家、出版家、文学史家、理论家、翻译家、文物家、考古学家、国学家以及社会活动家和文化事业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他学贯中西,出古入今,有自己独到的文学思想和文化观念,如提倡为人生的文学、血和泪的文学,提倡学术创新和整理国故,做了大量的开创性和奠基性的工作,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对这份遗产的研究,需要有各方面的学者去做,并且需要得到有关方面给予大力的组织和支持。今天我们缅怀和研究郑振铎先生,就是要继承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他严谨的创作和治学态度,学习他为弘扬中外优秀文化付出了毕生的努力,以及筚路蓝缕的开创精神。郑振铎先生又是中国现代史上杰出的公共知识分子。公共知识分子不同于象牙塔里的知识分子,他们利用自己的知识、才能和社会影响介入社会公共领域,包括政治领域。郑振铎先生就是中国式的公共知识分子,他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有鲜明的是非爱憎,不断推进社会的民主和进步。他创办《民主》周刊,发起中国民主促进会,就是履行了公共知识分子的职责。遗憾的是,对郑振铎精神遗产的研究非常薄弱,全国没有几个郑振铎的研究专家,至今也没能成立郑振铎的研究会。在价值失范的今天,伟大者的光芒被遮蔽,渺小者却被人为地照亮。这是必须纠正的。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