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九月九日重阳节 登高望远赏菊花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10-07 00:00于哲学网发表

 

 



    重阳节(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重阳节简介】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

    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重阳节的起源】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的三种食俗

     

      古代把农历三月三为春天的大节,叫上已;九月九为秋天的大节,曰重阳。上已踏青,以后逐渐被清明节所替代,但“三月三”这个吉祥的日子仍是壮族、黎族、畲族等少数民族重要节日。九月九,因为月日同声,又值秋日,历来受人们的重视。《易经》将“九”定为阳数,而“九”为阳数是最大的,两九相重称为“重九”,两阳相重叫“重阳”,可以引发人们许多的联想。中秋已过,步入盛秋,季节变化,又引起人们对人生的感叹,多种情感的交集,使得重阳节发展成为以娱乐为主的节日。在节日食品民俗事项中有三项,俗称:“三宝”。

     

      第一,重阳要饮“菊花酒”。九九与“久久”谐音,与“酒”也同音,因此派生出九九要喝菊花酒的这一说法。金秋九月,秋菊傲霜,文人将九月称“菊月”,老百姓把菊花称“九花”,北京将菊花当成市花之一。由于菊花斗寒的独特品性,所以使得菊花成为生命力的象征。在古人那里有着不寻常的文化意义,认为它是“延寿客”、“不老草”,可使人老而弥坚。

     

      第二,是吃羊肉面。“羊”与“阳”谐音,应重阳之典。面要吃白面,“白”是“百”字去掉顶上的“一”,有一百减一为九十九的寓意,以应“九九”之典。京城给九十九岁老人过生日叫“白寿”。有钱人家当日可举行以羊肉为主的宴会,爆、烤、涮以至全羊席。秋天是羊儿最肥的季节,羊肉性暖,可以御寒。

     

      第三,是吃花糕。重阳节敬老,登高以避灾。“糕”与“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寿高九九”之含义,所以“重阳花糕”成了普受欢迎的节日食品。秋高气爽,登高辞青,品尝花糕,赏菊吟陶渊明诗句,举办各种尊老敬老活动,充满了人间亲情。我国南方普遍有重阳节插茱萸驱邪的习俗,而北京则以敬老为主要内容,所以赏菊多,而插茱萸者少。 文章来源: 中国网综合消息

     

      重阳节风俗--佩茱萸 簪菊花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重阳茱萸其实也和端午节的雄黄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段时间又是桂花盛开之时,所以民间称之为“桂花蒸”,这时必须防虫。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制茱萸囊的风俗正是这样来的。

     

      但是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其变化的因由大概要从重阳节俗的重心的潜移中去理。重阳在早期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瓮”(茱萸)。

     

    中国各地过重阳节的风俗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

    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近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1989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第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关于九九重阳节的诗词

     

    *孟浩然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当代*毛泽东

    采桑子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李清照*醉花阴

    重阳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煜

    谢新恩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堕,

     

    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孟浩然

    秋登兰山寄张五

     

    北山白山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北宋*李清照

    行香子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北宋*李之仪

    千秋岁

     

    中秋才过,又是重阳到。露乍冷,寒将报。绿香催渚芰,黄密攒庭草。

     

    人未老,蓝桥谩促霜砧捣。照影兰缸晕,破户银蟾小。

     

    樽在眼,从谁倒。

     

    强铺同处被,愁卸欢时帽。

     

    须信道,狂心未歇情难老。

     

    北宋*柳永

    斗百花

     

    飒飒霜飘鸳瓦,翠幕轻寒微透,

     

    长门深锁悄悄,满庭秋色将晚。

     

    眼看菊蕊,重阳泪落如珠,长是淹残粉面。

     

    鸾辂音尘远。

     

    无限幽恨,寄情空殢纨扇。

     

    应是帝王,当初怪妾辞辇,陡顿今来,宫中第一妖娆,却道昭阳飞燕。

     

    北宋*晏几道

    蝶恋花

     

    庭院碧苔红叶遍,金菊开时,已近重阳宴。

     

    日日露荷凋绿扇,粉塘烟水澄职练。

     

    试倚凉风醒酒面,雁字来时,恰向层楼见。

     

    几点护霜云影转,谁家芦管吹秋怨。

     

    北宋*晏几道

    阮郎归

     

    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

     

    绿杯红袖称重阳,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

     

    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南宋*辛弃疾

    踏莎行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

     

    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

     

    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段克己

    满江红

     

    雨后荒园,群卉尽,律残无射。

     

    疏篱下,此花能保,英英鲜质。

     

    盈把足娱陶令意,夕餐谁似三闾诘。

     

    到而今,狼藉委苍苔,无人惜。

     

    堂上客,头空白,都无语,怀畴昔恨因循过了,重阳佳节。

     

    飒飒凉风吹汝急,汝身孤特应难立。

     

    漫临风,三嗅绕芳丛,歌还泣。

     

    *白居易

    九日醉吟

     

    有恨头还白,无情菊自黄。一为州司马,三见岁重阳。

     

    剑匣尘埃满,笼禽日月长。身从渔父笑,门任雀罗张。

     

    问疾因留客,听吟偶置觞。叹时论倚伏,怀旧数存亡。

     

    奈老应无计,治愁或有方。无过学王绩,唯以醉为乡。

     

    重阳日寄韦舍人节过重阳菊委尘,江边病起杖扶身。

     

    不知此日龙山会,谁是风流落帽人。

     

    *杜牧

    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