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丁启阵:李白长啥模样?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9-28 00:00于哲学网发表

 

 



    读其诗,想见其为人。可是,昔人已乘黄鹤去,音容笑貌渺难求。对于自己喜爱的诗人的模样相貌的那份好奇之心,便永远没有一个着落,怅惘之情挥之不去。

     

    不久前,一位素面平生的出版社编辑朋友就忽然出了这个“李白长啥样”的题目,要我谈谈。其实,我自己心中又何尝不是被这个问题久久地困扰着?何尝不是想要探究一番呢?

     

    李白长啥样的问题,早就有人谈过。七八十年前,著名文学史家李长之先生就曾经在他的著作里,用饱含感情的文字给李白作过素描。为了表示不敢掠美,先照录如下:

     

    李白最特别的是两只眼睛,这一点给人印象很深。对李白很崇拜的诗人魏万[],曾经跑了三千多里,就为的去找李白。据他的记载是“眸子炯然,哆如饿虎”(眼珠剔亮,大得像饿虎的眼睛似的)。李白另一位朋友崔宗之也有诗道:“双眸光照人”。可见这一点是公认的了。

     

    李白最喜欢谈。在崔宗之的同一诗里就说:“清论既抵掌,玄谈又绝倒;分明楚汉事,历历王霸道。”这是说他爱发议论,能谈哲学,熟悉汉高祖楚霸王那样的历史故事,又能谈一套政治理论。据李白自己的记载,他一个本家弟弟李曾经醉中问他:“哥哥的五脏都是绣花缎吗?要不,为什么开口就说得那样漂亮,下笔就那样哗哗不止呢?”他也大笑,自己承认了。

     

    李白喜欢穿紫袍子。他曾经在金陵(现在的南京),把自己的紫皮袍拿去换酒,“解我紫绮裘,且换金陵酒,酒来笑复歌,兴酣乐事多。”他也曾穿着这紫皮袍去看望朋友,“草裹乌纱巾,倒披紫绮裘,两岸拍手笑,疑是王子猷”,这是说他潦潦草草地把黑纱在头上一缠,紫皮袍随便一穿,人们见了,是一阵哄笑,竟以为是晋朝那位爱看雪景又最有豪兴去访友的王子猷呢。这两处都是他自己的记载。

     

    李白常常带着刀子。这是因为他会武术,也杀过人。恐怕还在过下层社会组织。崔宗之的诗里就说他“袖有匕首剑”。

     

    又因为李白曾经长期学过“道”——中国道士那一套的“道”,所以他有一套道士的制服……

     

    这就是我们对他的几点可靠的具体印象:大眼睛,挺精神,喜欢穿紫,带着短刀,有道士服装,也有道士的书和药,各地游荡,爱好谈论,人们看去,仿佛是仙人。(李长之《李白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2~6页)

     

    李长之先生的素描不可谓不传神,但是也不无疏漏之处。这里,我来做一点儿补充:

     

    魏颢、崔宗之是李白生前的朋友,都亲眼见过李白,他们的形容自然是可靠的。据陈寅恪先生考证,李白应是胡人后裔。按照这个观点推测,李白的眼珠很可能不是黑色的,而是褐黄色之类。或许魏颢、崔宗之都是在李白年轻、得意的时候见的他,因此,他们只感觉到李白眼睛的大而且亮。读过李白诗集的人都知道,李白的眼睛更引人注意的是,常常含着深情和现出迷茫之色。好朋友孟浩然从黄鹤楼登船,离开武汉前往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朋友离开山东去长安,分别之际,李白一直目送他远去,“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对李白有知遇之恩的贺知章去世之后,李白曾经过绍兴贺家老家,睹物思人,“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他乡客舍,乡愁顿起,夜不能寐,于是披衣起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透过这些诗句,我们都分明看到了李白双眸饱含的深情。而:宴会之上,面对山珍海味,李白忽然“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在安徽敬亭山,李白在那里独坐,“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一次照镜子,又看见两鬓斑白,“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登上金陵凤凰台,观景怀古,归结于“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读着这些诗句,谁能不感觉到李白无法排遣的迷茫、惆怅呢?

     

    比起谈论来,李白应该是更加喜欢饮酒。早年在襄阳,他效法晋朝名士山涛,“一日须倾三百杯”,经常醉烂如泥;初次到山东游玩,喝到兰陵美酒,便发出“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的宣言;在跟岑勋、元丹丘等朋友一起喝酒的时候,他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观点:“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有一个朋友不喝酒,他就极尽嘲笑之能事,说这样的人不配做他的朋友……他的好朋友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一诗中生动描述了他流芳千古的饮酒风采,“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喜欢的紫皮裘是什么东东?大概就是一次在采石矶至南京的路上,月夜乘舟之时,身上所穿的宫锦袍之类的华丽服装。衣锦夜行的诗人李白,谈笑风生,旁若无人。这事新旧《唐书》都记载了,李白本人的一首诗,《玩月金陵城西孙楚酒楼,达曙歌吹,日晚乘醉著紫绮裘、乌纱巾,与酒客数人棹歌秦淮,往石头访崔四侍御》,也可以为证。

     

    李白不但带匕首,宝剑也是随身带的。因为他是剑客,早年学过多年的剑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等诗句都可以作证。

     

    李白的坐骑,儿时有竹马,成人后有骏马,落魄的时候也骑毛驴。《唐才子传》记载,李白有一次去游华山,醉酒之后,骑着毛驴经过华山县衙门的大门口——按照当时礼制,经过县衙门口是要下马(驴)步行的。县令得知以后,很生气,命人抓住了李白。审问道:“你是什么人,竟敢如此无礼?”李白在供状(检讨书)中也不写出自己的姓名,他这样写道:“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之门,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县令一看,原来是李白,又惊喜又惭愧,脸上立即堆起灿烂笑容,准备好好巴结一下,李白却大笑而去。

     

    李白的形象,当然随着年龄、境遇、心情的不同,也会有所变化;不同的读者,都可能有自己的勾勒。笔者以上描述(不包括李长之先生的描述),虽然言必有据,但读者尽可以斥之为无聊,为瞎说,定性为哗众取宠,认定我的动机是:吸引眼球。总而言之,悉听尊便啦!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