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黄河以北,公元10世纪前后的“四国演义”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9-10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和汉唐、元明甚至清比起来,宋不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他是个不断丢失国土的时代,他的经济能力使他像一头大象,但来自北方的辽、西夏和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像几头不断长大的狼,一口又一口地噬咬,硬是将这头强壮的大象撕得遍体鳞伤,直至被女真人消灭。800多年前,在北方草原上,一个个游牧民族一方面保持着草原上的野性,一方面悄然接受着从宋朝都城开封传出的汉文化。在两者的消涨过程中,这些游牧民族政权和宋朝开始了贯穿宋朝历史的以战争和暂时求和为主导的拉锯战。

     

    辽,征宋皇后的铁腕政治

     

    “两河流域”,江山爱情兼顾的最年轻皇后

     

    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赤峰市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公元4世纪,这两条河流分别被称为潢河和土河,生活在这两条河流域之间的,是后来史书上记载的契丹人。

     

    公元872年,一个叫耶律阿保机的男孩出生在契丹人的迭剌部。在迭剌部的传说中,耶律阿保机刚生下来就“体如三岁儿,即能匍匐”。《辽史》中记载,这位“身长九尺,丰上锐下,目光射人,关弓三百斤”的契丹人,就是建立辽国的辽太祖。

     

    建立辽国的过程中,耶律阿保机的妻子述律平和丈夫一同征战,帮助耶律阿保机征服吐谷浑、室韦、乌古等部落。为了扩充疆域,耶律阿保机四处用兵,后方事务完全落在了述律平身上,后来,述律平跟随阿保机一起出征,为辽国的基业奠定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一个被男权话语操控的修史时代里,这位辽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太后,掩隐在历史的深处。

     

    具有“基国意义”的辽国第一任太后述律平,开启了辽国历史上太后活跃在政治舞台前沿的先例。公元953年,75岁的述律平太后在阿保机的陵墓前寂然死去,这一年,一个叫萧燕燕的女子出生了。

     

    公元969年,辽穆宗被刺,当时任辽国北府丞相的萧思温等大臣极力拥立穆宗的次子耶律德贤即位,这就是辽国的第五任皇帝辽景宗耶律贤。辽景宗即位后,为了报答拥立之功,提出选萧思温17岁的女儿萧燕燕为贵妃。三个月,萧燕燕就被立为皇后,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皇后。辽景宗耶律贤即位时,中原已进入北宋时期。黄河以北的土地,是当时中国大地上最强大的两股政治势力——宋和辽争夺的焦点,双方进行了四十多年的战争。执掌辽国政治权力的,就是太后萧燕燕。两百一十八年的辽国历史中,共有十三名萧氏皇后,最有名的就是辽景宗的皇后萧燕燕。她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风靡全国的评书《杨家将》中的萧太后。

     

    萧思温是个十分汉化的契丹贵族,在他的影响下,萧燕燕不仅精通诗文琴艺,对射箭、打猎等也十分擅长。萧思温曾经将萧燕燕许配给韩德让。韩得让是阿保机时期著名的汉臣韩知古的孙子。韩得让年少时文化修养深厚,文韬武略均名冠一时。一纸年少时期的婚约,不仅为萧燕燕身为太后的生命历程添加了一段凄婉的歌谣,也为铁质的辽国历史添加了一份婉约。

     

    辽景宗耶律贤自幼多病,常因身体原因不能临朝,面对纷乱的政治局面,便将朝中大权交给了萧燕燕。982年,体弱多病的辽景宗病逝,临终时颁诏:“军国大事听皇后命。”这道遗诏无可争辩地将辽国军政大权交到了年仅29岁的皇后萧燕燕手里。面对内部政治不稳、外有北宋进攻的局面。萧燕燕对已经升任南院枢密使的韩德让(辽国设立了南北两院,北院处理契丹等少数民族事务,南院处理汉族事务)说:“我们自小就有婚约,因为无法改变的力量而拆散了。现在,皇上归天,从臣子的角度说,你的的才华应该为国家体现,从个人的角度说,我愿意和你相谐旧好。如今,幼帝当国,我需要你的帮助。”随即升任韩德让统管南北两院。在辽国历史上一人身兼南北两院枢密使的,只有韩德让一人。同时,韩德让又受拜为大丞相,总理朝政。

     

    此后,韩德让出入宫帐,与萧太后情同夫妻。他们出则同车,入则共帐,就连接见宋朝使臣的时候都不避忌。也许是因了韩德让的原因,萧绰对辽国的制度和风俗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些改革包括奖励农耕、倡导廉洁、治理冤狱、解放部分奴隶、重组部族……不但将辽国从奴隶制国家进一步向封建制转化,而更重要的是改进了契丹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萧太后担当了整整四十年有余的“摄政女皇”,她的一生是整兴辽国、抗衡宋朝的一生,但她并不完全像汉族史书或民间传说的那样,是率领虎狼之师与北宋大战燕云十六州的“冷女人”,她不仅是一个清正贤良,深明大义,为辽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女功臣,也是一位浪漫多情的女性,她和韩德让相爱的一生,是中国历史上江山爱情一起要的极少成功的案例。韩德让也没有辜负萧太后的信任和爱慕,终其一生,他都对萧太后忠贞不二,从来不曾利用她给予的特权做任何危害辽国朝政的事情,殚精竭虑地为辽国的振兴发展尽力。

     

    雁门关,杨家将兵折“一代娇后”

     

     

    宋朝从公元9797月发起第一场对辽的战争,直到1004年间,多以侵略者的面孔出现,并不是后来站在汉族立场上的史学界所说的战败同情者。在这些宋朝发起的侵略战争中,萧太后率领辽军活擒杨家将的肇始人杨业是异常鼓舞辽国兵将的战绩。

     

    公元928年,杨业出生在今天陕西北部的神木,当时,这里一度被从青藏高原迁徙而来的党项人统辖,所以,不排除骁勇善战的杨业有着党项人的血统。不少学者的观点和当地民间传说中,他的夫人、民间流传的杨门女将的领军人物佘太君则完全具有党项血统。佘太君出生于军人家庭,经常耳闻战马嘶鸣,眼见疆场血战,婚后就以“善骑射”、“尝佐业立战功”的面孔出现在历史的词话中。

     

    公元9797月,北方大地上一片酷热,宋太宗发动对辽国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由汉投降北宋的杨业携同夫人佘太君第一次以宋将的身份参加了这次战斗。宋军以优势兵力围攻了辽国苦心经营的南京城(今北京)。辽景宗面对强势围攻,打算放弃救援,萧太后却力主抗击宋军,并动员强大兵力,保卫南京城,战争的结局是宋太宗身中数箭,化装并乘毛驴车才得以逃身,辽军一直追到今北京城西南的范阳才回去。

     

    在今天的山西代县县城西北20公里的雁门山山腰处,有一个关口,这就是有着“九塞尊崇第一关”的雁门关,和宁武关、偏关合称为三关。这里自古就有“得雁门而得天下,失雁门而失中原”之说,历史上,发生在雁门关一带的战争一共有1500多次:春秋时期的大将军李牧第一次将自己的名字刻在了雁门关历史上,秦始皇派蒙恬领军30万抗击匈奴就是从这里出塞,汉武帝时,李广、卫青、霍去病也是从这里率领军队大破匈奴的,王昭君同样从这里出塞和亲。北宋时期,雁门关的战事达到了历史最高峰,交战双方就是辽和宋。

     

    宋太宗委任当时已经号称“国无敌”的杨业驻守雁门关。公元980年三月,整个塞上被巨大的寒冷所包围,萧太后在辽都发布军令:自己和辽景宗率10万契丹军队伐宋。战争将双方各自起着灵魂作用的女性推到了前沿:萧太后志在必得,直逼关下;佘太君向杨业献策,每晚将水泼在城墙上,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冰城,辽军从外无法攻破;同时,佘太君亲自守卫雁门关,让杨业和几个儿子带领部队出城,从侧面包抄契丹军队。雁门关战役,以宋朝军队取胜而告终。随后的近10几年间,契丹军队再也没有攻入过雁门关。

     

    雁门关之战后是契丹和宋朝军事力量对比发生转折一个拐点:宋朝开始了“筑城河北,聚粮边境”,辽国也“劝农桑,修武备”。双方休整的表面下,是暗中较量的开始。

     

    公元986年,宋太宗出兵30万,分三路向辽发动大规模进攻。宋太宗亲自指挥,杨业担任西路军副帅。萧太后带领年幼的新帝辽圣宗亲自到今天的北京城一带抵御宋朝的东路军、中路军,先后全面击退了宋军进攻。萧太后命令辽国大将耶律斜轸奉命抵御宋朝的西路军,并下令务必活捉杨业。在朔州一带,辽军几乎全歼杨业的部队,并用箭射伤杨业将其生擒。耶律斜轸亲自劝说杨业投降。杨业拒降,绝食三天而亡。

     

    澶渊之盟,令契丹人对燕云十六州的统治合法化

     

    1958年毛泽东视察河南,路过濮阳县时,曾询问宋真宗所登北门楼是否还在。一生酷爱历史的毛泽东知道,这里有“契丹出境碑”,也称“回銮碑”,诗文为宋真宗所作寇准所书,“御井”为宋真宗所用之水。濮阳,宋时叫澶渊,这个本来很普通的地方,在公元1004年后,就走进了中国的历史记忆,这一年,北宋与辽契丹在这里签订了具有深远影响的和约——澶渊之盟。

     

    史学家翦伯赞在他的《中国史纲要》中这样描述北宋政权刚建立时的战略计划:“先消灭南方的几个王国,然后转移兵力,北向收复燕云等州,这是因为,北宋的最高统治集团认为,在建国之初,还没有足够的军事力量战胜强劲的契丹,只能在北边的国境线上配置一些足资防守的兵力,在那里采取守势。”显然,这是传统的以汉族为中心的修史观点:将宋朝置于弱者的地位,替宋朝说话。

     

    公元1004年,辽国国力的逐渐强大,萧太后带着年幼的的辽圣宗,亲统辽军南下攻宋,双方正面交锋的大规模战争爆发;大军直接突破宋军几道防线,直逼澶渊,辽军三面包围了澶渊,宋朝朝野上下一片惊恐,参知正事王钦若请求迁都今天的南京,佥署枢密院院事陈尧叟请求迁都成都,大臣中普遍倾向于逃跑,这是,三司使寇准劝皇帝亲征。结果,宋朝几十万大军在还没真正决战时,以前曾出使过辽国的曹利用,以和谈大使的身份走进辽营,代表宋朝和萧太后签定了“澶渊之盟”

     

    这一时期的契丹政权和北宋政权的军事力量对比,在史学界一直存在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契丹强大,另一种认为宋朝弱小。

     

    北宋开国之初,宋太祖“先南后北”的治内战略,逐步消灭了南方各地的割据小国,但给北方的契丹发展提供了一种机会,留下了北宋初期、中期的心腹之患。开始,辽国上层对宋朝的政策是命令将士对宋朝“不许深入,不攻城池”,证明宋朝在“统一燕云十六州的”目标下,在辽的边境上是小规模兵力骚扰的。不像今日之传统史家,片面歧视契丹,把宋朝打扮成值得同情的受害者,而忽视了其主动发动进攻的史实。相对与北方的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北宋王朝完全是个经济上强大、军事上弱小的国家。在《宋史·食货志》中记载,仅1021年, 宋的国家收入总数为15000万贯钱,而明朝276年间的总铸钱量也仅1000万贯,按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的换算,其价值为1500万两黄金到1800万两之间,相当于6070亿美元。----“当时世界没有其他场所,国富曾如此大数量地流通。”可见宋商业之繁荣。宋真宗鉴于辽入侵对北方的破坏,准备承担“岁币”百万之数,以求和平。这种花钱买和平,显然是建立在军事力量弱但经济力量强的基础上。

     

    宋朝一方面花钱买和平,另一方面在换来的南方和平空间里,依靠南方的富庶之地积蓄着力量。到了双方真正交锋时,力量的对比已经有了答案:军事实力上,宋朝总军力虽然号称三十多万,但极其缺乏中世纪时期作战的决胜因素——马匹;辽朝的主体民族是传统的游牧民族,光轻骑就近五十万众,整体上是能征惯战之士。经济方面,由于连年兴兵,赋税难出,宋初的经济实力可以用“捉襟见肘”来形容,但作为一个当时的超级大国,公元1021年的国家收入总数,按著名的历史学家黄仁宇的计算,相当于6070亿美元,“当时全世界没有其他场所,国富曾如此大数量地流通。”辽朝方面是“冀北宜马,海滨宜盐”,特别是燕云十六州之地,人口众多,赋税来源丰富。北汉与宋朝开仗,辽朝竟能一次就拿出二十万斛栗对这个附庸国进行支援,可以想见其经济实力。双方大规模的正面交锋,是建立在各自都具备势力来抗衡的基础上。

     

    传统的教科书中一直认为这是宋朝签定的屈辱性和约,主要体现是宋朝送契丹“岁币”上。从经济角度看,宋朝并没有损失:和约签定后,一度停止的对外贸易恢复了。战场上失利的汉族人,在双方的边境贸易中大显身手。各种制造精良,花色齐全,品种繁多,品牌响亮的“宋货”压倒了以马匹皮毛等土特产为主的“辽货”。北宋开始形成了以瓷器、茶叶、日用品、文化产品与出版物为龙头的四大类拳头型出口商品,不仅换回了大量的真金白银和宋朝军营中缺少的精良马匹,也将每年的岁币岁帛挣了回来。体现在外交上的胜利是:此后,宋辽120年未开战事。

     

    澶渊之盟基本划清了宋辽两国在河北段——山西段的边境。北宋赵恒政权实际上承认了契丹人对燕云十六州的合法统治。这标志着北宋不仅在军事上放弃了收复失地的企图,而且在政治上也将燕云彻底划为境外了。从赵匡胤建立宋朝时坚持和平统一燕云十六州,但决不放弃使用武力;到宋太宗时期,北宋倾其全力北伐,欲折了“碧血青天”“满门忠烈”的杨家将。宋真宗在澶渊的一小步退让,酿成了后继者的一大步。到此时,收复燕云十六州成了宋朝遥远的梦想。

     

    纵观中国北方地理大势,太行山、燕山、军都山等众山脉,呈S型绵延千里,是中原王朝对付游牧民族的一道屏蔽,宋朝失去了这一屏障,为后来金的长驱直入无形中开了一条通道。另一方面,从民族消融的角度看,澶渊之盟导致了双方边境的和平稳定,使契丹人大量吸收汉族文化,为契丹民族最终消失、主流融入汉族埋下伏笔。

     

    西夏,皇太后统领女兵抗宋

     

    《天龙八部》,金庸的若干错误

     

    金庸先生在《天龙八部》一书中,关于西夏的部分出现了这样的描写:

     

    徐长老点了点头,道:‘西夏国整军经武,还不是来找我大宋江山的主意?’白世镜低声道:“正是如此。凡是进得‘一品堂’之人,都号称武功天下一品。统率一品堂的是位王爷,官封征东大将军,叫做什么赫连铁树。据本帮派在西夏的易大彪兄弟报知,最近那赫连铁树带领馆中勇士,出使汴梁,朝见我大宋太后和皇上。其实朝聘是假,真意是窥探虚实。”

     

    显然,这里出现了一个历史错误,西夏派遣到汴梁的使者,历史记载确有其人、其事,但不是派遣出勇士去“窥探虚实”的。早在宋朝建立初期,建立西夏的主体民族和上层民族的党项人,在西夏还没建国时就曾经派遣到开封,向宋朝进贡。具体的文献记载是公元960年,早于西夏建国78年。

     

    党项是我国古老的羌族中的一支,最早居住在青藏高原东南部一带,集中居住地区是今天甘肃省南部的大夏河流域,随着势力的强大,逐渐占据了青海、四川、甘肃交接处的天下黄河第一曲的玛曲草原一带。

     

    宋太祖建立宋朝后,党项势力还很弱小,公元960年,曾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的拓拔思恭之后、夏州节都使李彝殷当即派人到开封进贡,表示臣服宋朝。982年,党项人领袖、被宋朝封为定难军节都使的李继捧(后来建立西夏帝国的元昊的爷爷)亲自到开封朝谒,表示愿意献出自己管辖所有地盘,归顺宋王朝。金庸先生所说的派遣武士到中原的事情,显然是不真实的,西夏的“整军经武”是通过长期的积累,形成了具有军事优势的“铁鹞子”等武装力量,并不是武术方面的人才。同时,赫连铁树也是个明显带有匈奴人色彩的名字,在西夏时期的上层人姓氏中,目前还没发现姓赫连的。

     

    在《天龙八部》中,也有这样的描述:

     

    这时马蹄声已近,陡然间号角急响三下,八骑马分成两行,冲进林来。八匹马上的乘者都手执长矛,矛头上缚着一面小旗。矛头闪闪发光,依稀可看到左首四面小旗上都绣着“西夏”两个白字,右首西面绣着“赫连”两个白字,旗上另有西夏文字。

     

    金庸先生已经将以上的这个场景安置在了南方,是南宋时期了,这时,西夏经过了和宋朝上百年的战争。双方的悲恨情缘互相交织,但宋朝对西夏的敌意依然存在。况且,江南离西夏故地有着几千公里,西夏武士怎能浩浩荡荡地进入江南境地?还大摇大摆地骑着马?把国名绣在旗上?关键是“西夏”的称呼是汉族人叫的,西夏人称呼自己为“大白高国”,对宋朝称呼为大夏。“西面绣着‘赫连’两个白字”更是不可能的,旗上写着西夏文字就显得更荒唐。西夏文字就连当时的西夏百姓也不是全部能认识,江南人怎么会认识那些西夏文字呢?

     

    金庸先生还写道:

     

    原来西夏人在这顷刻之间,已在杏子林中撒布了“悲酥清风”,那是一种无色无臭的毒气,系搜集西夏大雪山欢喜谷中的毒物制炼成水。

     

    西夏境内当时最大的山是祁连山,整个祁连山脉绵延几百公里,只有不多的几段能有积雪,金庸先生把他常常用的昆仑山、天山等“盛产毒物”的山脉套用在了祁连山上。

     

    另外,在电视剧《天龙八部》中,关于西夏公主一段,在从灵州到西夏国都的路途中,出现了很深的沟壑、茂密的森林、湍急的流水等。这些地理常识上的错误也很明显:从灵州到兴庆府,直线距离不过50公里,路途平坦,没有任何高山,而且灵州周围多是荒漠戈壁地貌。在灵州和兴庆府中间,黄河从中流过,两岸没有任何森林,而电视剧受小说的影响,将沿途描绘成风光旖旎、路途遥远且地貌复杂,是不尊重地理常识的。

     

    贺兰山下,元昊白袍登基,以汉治汉

     

    公元10375月,从陕北黄土高原通往宁夏平原的路上,出现了两个汉族打扮的年轻人。他们叫张元、吴昊,陕西华县人。这时的宋朝和盘踞陕北的党项人常年战争,使得陕北一带成了宋朝的边境地区,张元、吴昊在屡次不第后,想到边关地区投身行伍,以取得功名。到了陕北,他们听说党项人已经在黄河岸边的宁夏平原上,建立了巩固的军事政权,而且,党项人的首领元昊正在筹划建国称帝,在大规模地网罗汉族知识分子。

     

    张元、吴昊渡过黄河,到了今天的银川市内。党项人已经将这里彻底改变成了一个具有浓郁党项风格的都城,豪饮善酒的党项人,使这里的大街小巷遍布酒楼。这两个人初来时,人生地不熟,加上入仕之路并不是很通顺,只好整天出入酒楼之中,一天,他们在一番豪饮后,酒兴之下,在酒店的墙壁上大书“张元、吴昊来此饮酒”。被巡逻的哨兵发现,一了解他们不是党项人,便捉拿了两人。因他们的名字冒犯了元昊的名讳,得到了元昊的亲自审问。通过问讯,元昊认定他们是治世之材,决定重用。

     

    元昊听取了张元等大臣的建议,于公元1038年宣布建立大白高国,废弃宋朝封赐的李姓。自唐代开始,党项部首领拓跋氏一族一直沿用唐代皇帝的赐姓李姓,这是他们得以统治银夏四州的合法依据,因此当时的党项贵族以李姓为荣。到后来元昊的父亲德明向宋称臣,就用宋代皇帝赐姓,为赵德明。到赵元昊时,为了表示要独立开国,摈弃唐、宋所家赐李、赵姓氏,取名为元昊:拓跋氏曾改姓元,元即是拓跋皇姓,昊即为天。

     

    元昊利用党项人尚白的习俗,在一袭白袍中登基,成了中国历代皇帝中唯一一个白袍加身登基的帝王。接着,他就接受了张元递上的攻宋总方略:“取陕右地,据关辅形胜,东向而争,更结契丹兵,时窥河北,使中国(宋朝)一身二疾,势难支矣。”这个方略恰好符合元昊“小则恣行寇掠,大则侵夺封疆”的构想。之后,奠定了大白高国和宋朝、契丹后来近200年的关系基础。

     

    早在公元986年,在宋朝第二次进攻辽国时,元昊的爷爷李继迁乘机联合辽国,双方结成军事同盟。辽封李继迁为夏国王,并把义成公主嫁给了他。这是契丹人和党项人结盟的开端。为了对付辽国,宋朝一度对李继迁及其带领的党项政权采取招降政策,但没能成功。宋真宗即位后,干脆授予李继迁定难节都使的称号,允许他拥有党项人曾经拥有的地界,这在事实上承认了党项政权在西北独霸一方的局面。但李继迁并没有满足这个小的封号和地盘,而是看到宋和辽之间的战争导致宋朝无力估计西北边境,便乘机发展党项人的势力,积极向西扩张,先后占据了北方重镇灵州,率兵西渡黄河,欲夺下整个河西走廊。李继迁在攻打今天的甘肃武威时,中箭而亡。经过李继迁的儿子李德明和孙子元昊的努力,1038年,党项人的实力已经完全渗透在了陕西西北部、鄂尔多斯高原南部、宁夏北部、甘肃西北部的大片地区,元昊并在这一年向宋朝正式宣布建立大白高国,要求和辽、宋处于对等关系,宋夏关系再次出现了紧张,一系列的战争随之而来。没等宋朝发兵,大白高国首先宣布开战。

     

    和历代开国君王一夺取政权就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策略不同,元昊一建国,就立即发动了对宋朝的战争。这和张元的建议有着一定的关系。史称张元、吴昊等一批主战的大臣“日夜游说元昊,使其侵略汉地,而以汉人守之。”从公元1040年到1044年,大白高国和宋朝发生了三次大的战争,张元在这三次战争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在历史上影响最大,能体现张元思路的是1041年,在宁夏南部六盘山北麓的好水川之战。

     

    好水川之战,西夏鸽子大败宋军

     

    公元1040年,元昊发兵袭击宋朝,双方在今天的延安一带的三川口发生激战,宋朝在和西夏的首次大规模战争中失败。第二年,宋朝以户部尚书夏竦为陕西都部署兼经略安抚使,韩琦、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共同职掌与西夏作战的兵事。以后又以范仲淹兼任延州知州,加强这一带的防御。元昊听取了张元等谋臣的意见,扬言要攻打延州,乘范仲淹加强这一带的布防时,于公元1041年二月,领兵攻渭州(今甘肃平凉)。

     

    当宋朝的将士还沉浸在春节的欢娱氛围中,党项的军队已经逼近了怀远城(今甘肃平凉县北)。韩琦急忙调镇戎军守兵二千余人,并召募勇士八千,合计万余人,命行营总管任福率领,其他将领也率领士兵,随同作战。元昊亲自带领士兵,一遇见宋朝主力部队,便假装西逃,诱敌追赶。任福不知是计,率数千轻骑奋力追击,至六盘山下的好水川(今宁夏隆德县北),人马困乏,只好屯兵扎营。这时,元昊领十万精兵埋伏在好水川口,并令人将百余只军鸽分装在一些泥盒中,放到道路旁边。

     

    次日清晨,任福与桑怿等领兵沿好水川继续西行,将近羊牧隆城(今宁夏西吉县南)时,发现道旁的泥盒,封袭谨密,内有动跃声,即将盒子打开。百余只鸽子从中飞出,盘旋于宋军的上空。这种以信鸽当诱引让对方开启,以充进攻号令的战术,在中国军事史上是独有的,是元昊的首创。夏军根据鸽子飞旋的位置,从四面将宋军团团包围。好水川之战,宋军惨败,数十名大将阵亡,兵士死伤达万余人。

     

    好水川之战的胜利,彻底改变了西夏和宋的军事力量格局,令元昊踌躇满志。在他的眼里,宋朝的将领已经不足为威胁,他的目标是建立抗衡大宋的大白高国的帝国体系。

     

    五路退敌,梁太后亲率女军攻破宋军

     

    元昊在天都山修建行宫的同时,在天都山东边修建了临羌寨,作为指挥和宋军作战的南线军事指挥所。一个小小的临羌寨驻扎军队的数量占到了西夏总兵力的2%,可见其军事力量的雄厚。

     

    公元1995年,生活在临羌寨周围的居民偶尔发现这里有很多能换钱的死人骨头,挖掘过程中,又发现有很多比骨头更值钱的文物。在这里挖掘出土的各种器物中,竟然出现了女性用的梳妆台、化装盒、骨梳子、饰物等。一个军营里怎么会出现大量女性用品呢?

     

    中国历代军营忌讳女性出现,以致出现了“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从《商君书》中规定“令军市无有女子”,到清代《都门纪变百》中的“军中有女气难扬”,历史上女性从来都是远离战争第一线。但这一情形在西夏却得到了改写。西夏有着全民皆兵的习俗,国家明文规定女性可以入伍,《天盛律令》有“寨妇等众人依所定聚集而住”的规定。这些入伍的女兵称为“麻魁”——这是中国历史记载中第一次允许女性合法入伍。西夏“麻魁”不仅能征战杀敌,也承担战争期间的后勤杂役工作。西夏大规模的允许女兵参战,与西夏历史上著名的梁太后有关

     

    西夏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梁太后,第一个梁太后是汉族人,元昊的儿媳妇、西夏第二任皇帝谅祚的妻子。毅宗亲政19年间,宋夏关系和缓,毅宗曾派人到开封,说自己的父亲元昊建立大白高国时废除了汉礼,他希望恢复,同时用50匹贡马换取了《诗经》、《尚书》等汉族典籍,恢复了宋朝的边境贸易。1068年,毅宗去世,他年仅8岁的儿子秉常即位。和历代政权的更迭一样,出现了太后梁氏摄政的局面。

     

    按照传统的道德标准,作为国君,谅祚因政绩不错而成为及格的皇帝,然而作为丈夫,却是不及格的。史载“谅祚凶忍好淫,过酋豪大家辄乱其妇女,故臣下胥怨”,谅祚和他的父亲元昊一样,都因为党项人生性中对性爱生活的随意,双双死于情杀中。面对这样的公公和丈夫,受汉族教育思想影响的梁氏显然无法接受。但她有必须远离汉文化影响,推行党项人的文化理念。

     

    梁太后是西夏历史上第一个汉族太后,党项人的国家,怎能容一个汉人发号施令,这使得梁太后执政初始,承受着来自各党项部族的压力。1080年,梁太后宣布废除汉礼,恢复了党项人的礼节。这时,惠宗秉常已经20岁了,秉常主张学习汉文化,这一主张和梁太后是的观念发生了冲突。秉常便联合大臣谋取太后的实权,遭到了太后的囚禁,拥护皇族的西夏大将纷纷拥兵自立,向宋朝提出派兵讨伐太后。宋神宗认为这是攻打西夏的最好借口和时机,于公元1081年七月,宋神宗以秉常被梁太后幽囚为借口,兴师伐夏。

     

    宋朝从西至甘肃临洮,东到山西西北部的上千里地方,分兵五路,攻打西夏,史称“五路伐夏”。其中,熙河经制李宪统领来自甘肃西南部的西路军,从西进攻西夏;王中正领兵六万从陕西神木一带自东进攻;种谔率九万多军队从绥德出击;高遵裕带近九万兵从宁夏和甘肃交接的环县一带出击;刘昌祚率五万军队从甘肃和宁夏交接的固原一带出击。宋朝的五路军队,几乎是齐头并进,东西两线直逼国都,东线的种谔率军深入横山要冲啰兀,大败夏兵,并在无定河边筑起啰兀城,直接威胁到西夏国都的安危。

     

    面临内部叛乱,外部兵临城下的紧急军情,梁太后临危不乱。对整个战局做出正确判断后,梁太后集中十万精兵保住都城四周的要害,派出机动兵力切断宋军退路,自己则带领守卫西夏都城的精锐部队和训练有序的西夏女兵“麻魁”,渡过黄河后继续南下,看准这次宋军进攻中最精良的中路部队实施反攻。当宋朝军队看到一帮女兵出击时,放松了警惕,在今天的宁夏南部山区,屯兵临羌寨等地方,一场场激战后,将宋军逐步击退到元昊时期的六盘山地区。至今,梁太后带兵奋力攻打宋军的六盘山北麓的黄铎堡,仍然保留着当年的风貌。

     

    梁太后和她带领的“麻魁”取得的胜利,极大的鼓舞了西夏其他战场的将士。他们很快组织了反攻,取得了反击宋朝五路伐夏的胜利。从此,宋朝再没有组织过这样大规模的对夏战争。这场战争的胜利,梁太后赢得了在西夏臣民心中的形象,也稳固了对西夏的控制。公元1094年,她的侄女也登上皇太后的宝座,成为西夏历史上的第二个梁太后,摄政30多年。

     

    金,灭宋之手

     

    完颜阿骨打,率先反抗契丹的女真之鹰

     

    阿城,位于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市东南23公里处,城市不大,却是一座有着丰厚文化积淀的历史名城。阿城的名称有着很长的历史。在白山黑水之间,有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小河——阿什河,阿城就位于这条蜿蜒流淌着的小河畔,阿什河满语曾叫“阿勒楚喀”河,清朝在此设县时,就将县名定为“阿勒楚喀”城,简称阿城。

     

    辽国强大时,控制了生活在长白山和黑龙江下游两岸的女真部落。11世纪末,女真族中的完颜部落逐渐强大,部落的酋长叫完颜阿骨打。女真人尊奉的吉祥物是一种小鸟——海东青。据说这种小鸟十分好斗,敢和比自己大得多的鸟搏斗,并能回回取胜。完颜阿骨打十分敬奉海东青,他率领的部落就像海东青一样,从崛起到建立金朝,乃至后来的屡次战役,取得了一场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使女真这个北方游牧民族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打败了比自己强大得多的辽国和北宋,建立与西夏、南宋三足鼎立的大金帝国,并统治大半个中国长达120年之久。

     

    按照女真族的风俗,每年春季最早捕到的鱼,要给死去的祖先上贡,并摆宴庆祝。公元1112年春季的一天,正在率族人捕鱼的完颜阿骨打突然接到辽国的命令,要他去参加辽国天祚皇帝在春州(今天的黑龙江肇源县西)举办的头鱼宴。宴席中,天祚皇帝乘着酒兴让在座的酋长给他跳舞助兴,其他女真部落的酋长不敢违背命令,只有完颜阿骨打仍然坐在位子上。天祚皇帝当场就勃然而怒,其他酋长也纷纷劝说完颜阿骨打跳舞,完颜阿骨打以“不能”为借口推辞。在尴尬的气氛中,天祚皇帝离席而去,整个头鱼宴不欢而散。天祚皇帝离席后就对大臣萧奉先下令,让他除去完颜阿骨打。萧奉先则说,在女真人的地盘上,杀完颜阿骨打会引起女真部落的动荡。

     

    经过两年的厉兵秣马后,11149月,完颜阿骨打起兵攻打辽国控制下的宁江州,揭开了女真人和契丹人大规模战争的序幕。宁江州战役,不仅是女真人起兵反抗辽的第一次胜利,完颜阿骨打还通过这次战争,“戏法般”地将女真士兵从2500人增加到3700人。战争的胜利和军事力量的增强, 引起了辽国的征伐。1114年冬天,辽国集结10万人在出河店(今吉林前郭旗八郎乡塔虎城)准备消灭女真兵,当时两军的比例是127人。

     

    东北的隆冬季节,天寒地冻。完颜阿骨打用女真人最相信的萨满教梦卜之说来鼓舞军心,说自己得到了神的暗示,连夜出兵必能大获全胜,否则定有灭顶之灾。于是三千多铁骑乘风踏雪,直扑出河店。第二天拂晓,他们赶到出河店给还没任何准备的辽兵措手不及的军事打击,辽军溃败,3700女真人破敌10万。这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之一。

     

    1115年正月,完颜阿骨打正式称帝,国号金,阿城就成为大金国的第一都,历史上称作金上京。

     

    海上之盟,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建立金国的第三年,也就是公元1118年,九月,正在积极筹备反抗辽的完颜阿骨打突然接见了一批宋朝的使者,宋和女真之间隔着辽国,这批“陌生的来者”是怎样抵达女真人的地界呢?宋朝如何知道在白山黑水间有这样一个政权的呢?

     

    11世纪初期,西夏崛起后和宋长期的战争,使宋朝的兵力被大量牵制在了西北地区,宋太祖时“收复燕云”的遗愿,因此一直被搁置,成了宋朝一直未能达到的目标。当金崛起并成为插在辽背后的一把尖刀时,宋朝因为辽横在中原和东北中间,并不明了辽的北边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这时,一位叫马植的辽国人投降到宋朝,并得到了宋徽宗的接见。一直在观望辽的国势,并一直寻求收回“燕云十六州”的宋朝政府,这才知道,兴起于东北平原上的女真,是可以联合起来对抗辽的盟军。宋朝在这支盟军身上看到了联金攻辽的曙光。

     

    由于宋金之间无法通过辽占领的陆地部分,宋朝便派人从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出发,选择海路北上,与金谈判攻辽。

     

    完颜阿骨打在与辽朝5年的角逐中,意识到只凭金朝军队的力量短时间内达不到灭辽的目的。完颜阿骨打明确表达了金朝愿与宋朝结为精角、联抉灭辽的愿望。1120年,北宋派马植再次使金,向阿骨打提出双方联合灭辽后,宋朝要收复“燕云失地”的要求。这时的金朝在对辽战争中已经形成军事优势, 完颜阿骨打在和北宋联合的态度上也发生了变化,提出一些较苛刻的条件,包括要宋朝每年给金朝大批贡奉。宋徽宗收复“燕云失地”心切,同意将当时北宋每年向辽朝缴纳的货物全部转给金朝。这样金朝同意北宋收回“燕云十六州”。这就是金宋关系史上的“海上之盟”。

     

    随后,完颜阿骨打成功指挥了2万金军破70万辽军的护步答冈之战, 这被称为“人类战争史上不可思议的对抗战”。金军2万人对辽军70万人,由于传统的军事史以汉族取胜的战役为教材,使如此著名的战役竟然在中国历史少有提及。此战之后,曾在北中国不可一世200多年的大辽国一蹶不振,直至灭亡。

     

    “海上之盟”让宋借金之手除掉了辽,却也为金灭北宋埋下了隐患。

     

    完颜宗周,宋词激发的灭宋豪情

     

    金太祖先完颜阿骨打没有想到,从他一生的征战中,最多吸取他征伐经验之精髓的不是后来即位的他的弟弟、金太宗完颜晟,也不是金朝第三代皇帝、他的孙子完颜嬗(取掉女字旁),而是他的第四个儿子完颜宗粥——金宋对峙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也就是评书《岳飞传》中的金兀术。

     

    在《金史》里,完颜宗弼是个未经民间的妖魔化加工的军事指挥家,但在后来汉族人的小说、评书里,变成了一个侵略者。公元1121年,完颜宗粥第一次和父亲出征辽国,从此开始了他的职业军事生涯。战事之余,完颜宗粥喜欢读书,尤其喜欢有关中原文化的书籍。有一次,当他读到宋朝词人柳永的《望海潮》时,先被开篇的“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所吸引,接着读到“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时,已经情不自禁地咏出声了。当读到“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时,情不自禁地掷下书,大声说:“如此胜地,不去枉为人间一遭也”,遂下定决心要兵取钱塘江一带。一代词人刘永不会想到,他描绘江南盛景的诗词,竟引发了中国历史这么大的变故。

     

    公元1125年,金灭辽后,这个草原上驰骋的民族,开始不满足于对草原各部落的征服,他们将征服的眼光瞄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北宋。当年十月,金国开始了自其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军事集结:分并东西两路攻打宋,拉开了宋金大战的帷幕。

     

    东路军就中有后来金灭南宋时最著名的战将完颜宗弼。他带兵一路南下,兵临开封城。这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少数民族部队攻跨过黄河,也是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的国都被来自北方少数民族的军队三面包围。京师禁军在女真铁骑的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宋朝只得整编残余败军坚守开封城墙。一个多月后,宋朝的十万余勤王军才汇集开封城下,金军被迫撤军,金军对宋朝的第一轮冬季攻势结束。1127年,宋朝的抵抗已经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力量,完颜宗弼再次带兵南下,10万金军再次包围开封。一个月后,汴京被攻破,宋钦宗出城乞降。北宋政权被来自女真的手,轻轻摧毁了。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中原汉族王朝被少数民族摧毁,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皇帝被掳掠、离开京师,作为俘虏被带离国都,乃至客死他乡。

     

    金宋战争后期,金朝一直有个明确的战略,那就是追击立足未稳的高宗小朝廷,确保不再有一个赵氏政权和金抗衡。公元1128年,金世宗令完颜宗辅南下追击逃往扬州的宋高宗。一生想在战场上成就人生的完颜宗粥,被柳永笔下江南盛景所吸引,于是请缨为先锋,一路南下,连连大败宋朝名将宗泽、韩世忠。在他和宋军交战的十年时间里,和宋朝名将韩世忠、岳飞等有过多次交锋,展现了一代统帅的魅力,也积累了丰富的和宋军作战的经验,才使他在这次南下中所向披靡,直奔南宋偏都临安(今杭州)。宋高宗逃到宁波后,他又继续派人追击到宁波,自己或许沉迷于柳永笔下的江南美景中了吧。高宗从海上逃亡福州时,不懂水路航运的金军,只能望着茫茫水面和逐渐远去的帆影而兴叹。由于孤军深入,加上江南的气候使金军不适应,完颜宗粥望着迷人的江南景致,心中不舍但又无奈,只能离开杭州。

     

    北返途中,完颜宗粥的队伍遭到了韩世忠的伏击,双方在长江上展开激战,10万金军被围困在黄天荡中40多天。完颜宗粥买通当地老乡,连夜凿通老鹳河道30里,跳出了韩世忠军队的包围圈。到了南京,他又遭到岳飞带领的岳家军的阻击,无奈中只能返回黄天荡,再度与韩世忠交战。在地理陌生、孤军深入中原腹地连续两年作战、被围多日,部队水土不服等条件下,完颜宗粥竟然能在屡次被包围、追杀的情况下,带领深入江南作战两年的数万金军全身而退,真是金宋战争中的奇迹:《金史·宗弼传》赞曰:“时无宗弼,金之国势亦曰殆哉。”金朝的第五位君王、以“小尧舜”美名著称于史的金世宗对他赞誉有加:“宗翰之后,惟宗弼一人。”

     

    燕京、开封,金在中原的两次迁都

     

    灭契丹、灭北宋、使北京第一次成为国都是金完成的三个辉煌的历史使命。迁都燕京(今北京),是由备受争议的海陵王完颜亮政治生涯中最值得书写的一笔)。

     

    完颜亮是完颜阿骨打的孙子,他的父亲完颜宗斡的养子完颜擅(擅字取掉提手)后来继承了金太宗的皇位,成为金朝的第三位皇帝金熙宗。公元1149年,完颜亮串通好金熙宗身边的侍卫,刺杀了金熙宗,成为金朝的第四位皇帝。他在任期间采取的一项重要的改革措施就是迁都燕京,使燕京第一次成为我国历史上的国都。

     

    完颜亮登基后,金的势力已经横跨长城南北,拥有北方大片地区,而统治中心上京会宁府却孤悬在遥远的东北,出现“以北则民清而事简,以南则地远而事繁”,思虑着应该在帝国南部有个匹配的都城。于是他颁布了中国少数民族政权中第一个求言诏书:全体百姓都可以上书朝廷,建言国都迁到何处合适。许多人建议燕京作为国都合适。1151年, 完颜亮在许多汉官的支持下,力排众议,下诏迁都,并招募汉族优秀的建筑人才参加新都的修建,由尚书右丞张浩主持,征发80万民工,40万军匠,经过3年多的时间,仿照中原汉人宫殿的形制,建成了新都,命名为中都。从此,使北京走进了国都的行列,金的政治中心也转移到了汉人居住的地区,对女真的汉化和金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使金进入了极盛时期。

     

    公元1213年,金朝的倒数第二个皇帝金宣宗即位。这是个和南唐后主李煜一样的“合格文人”式的皇帝。此时的金面临着蒙古大军直逼中都、内部一片纷乱的局势。金宣宗放弃抵抗,一方面向蒙古厚贿求和,一方面将都城迁到开封。1214511日,金宣宗下诏南迁,动摇了金朝军民的信心。《金史》评价选择南迁的宣宗为“再迁遂至失国。”

     

    南迁后的金宣宗没去顾及蒙古大军的一路追击,却发兵攻宋,企图依靠掠夺南宋的财富来弥补蒙古人攻掠下南逃的损失,造成了金朝北方的防线全面崩溃,开启了金的灭亡之门:1234年,金被来自草原上的蒙古人灭亡了,金的主体民族女真人,在蒙古统治期间,慢慢消融在历史之流中。

     

    800多年前的北中国大地上,是游牧民族政权和汉族政权在文化、经贸、军事产生交融最激烈的时候。如果把开封作为一个点,审视从契丹人建立辽国开始,党项、女真、蒙古甚至回鹘、吐蕃,从东到西几千公里的疆域所构成的一个扇形关系图,我们就会发现这些游牧民族从扇形周围,在不同时间、不同方位和宋朝发生了关系,这种关系不是简单的战与和,不是彼此之间的胜与败,它折射出了中国历史走到宋这个隧道时的真实风貌。来自北方的这些民族,让中国历史真正完善起来,丰富起来,掀开了中国少数民族政权的真实面孔。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