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贾陆英:解读开幕式上孔门弟子吟诵的《论语》格言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8-15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在奥运会开幕式大型文艺演出《美丽的奥林匹克》上篇中,三千孔门弟子褒襟广袖,峨冠博带,手持竹简,且舞且吟,在“孔子周逰列国图”的背景下,沉稳庄重,神采飞扬地诵读了《论语》中的六句格言,向世界传达了中华文化的深邃思想。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语出《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这是子夏借用孔子的话,为那个认为自己没有好兄弟的司马牛解忧愁。言辞恳切,情意浓浓,却道出了一番人世间的大道理:一个君子,只要对事能敬,没有过失;对人能恭,依礼而行,那就四海之内、普天之下都是你的兄弟,何必害怕没有好兄弟呢?孔子说:“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又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帮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我国民间流传的“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对孔子的这个思想作了通俗的表达。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公平、正义成为全人类普遍认同的理念。奥林匹克运动之所以形成今天这样的规模,得到全世界人民和各国政治家的高度关注,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所秉持的“团结、友谊、和平”的奥林匹克精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为维护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公平与正义而行,就会有不可战胜的力量,就可以走遍天下,切实做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北京奥运会关于“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深切地表达了中国人民与全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和平共处、和谐共生、团结互助、合作双赢、共同发展的真诚愿望。

     

    “朝闻道,夕死可以!”

     

    语出《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道,是中华文化的最高范畴,或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或指事物的法则、规律,或指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是学问的真谛,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真理。先秦诸子对于“道”虽有各自不同的阐述,但都把“道”作为自己学术的最高概念。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假如我早晨得知了真理,即便晚上就死去,也是值得的。这是极而言之,表达了孔子执着而迫切地追求真理的心情。 孔子还为自己和学生规定了一个生活的方向,就是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追求真善美,这是中华民族的坚定信仰,也是全人类共同的向往。由于种种原因,各民族在文化和信仰上存在很大差异,但是,只要在追求真善美这个最高理想上是一致的,就有可能在加强交流与沟通中,加深理解,互相学习,积累共识,缩小分歧。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现代交通、通讯技术所提供的条件,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加深。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体育竞赛的盛会,更是文化交流的平台。北京奥运会把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从而为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为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搭建了平台,创造了条件,作出了贡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是孔子教导学生子路的一段话。他说,子路啊!告诉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聪明智慧。在这里,孔子强调的是人们对待知识要有诚实和谦虚的态度。人类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一代又一代地不断积累的过程。就个人而言,任何人的知识都有局限,有所知,也有所不知。一个人,如果不承认自己有不知道的事物或知识,或者不懂偏要装懂,就是自己阻塞了自己获取知识的道路。只有实实在在地承认自己有不懂的东西,才会有求知的欲望和动力,才有可能把不知转化为知,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是知也”的道理。一个人是如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尤其是在这个新事物、新知识大量涌现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创造自己美满幸福的新生活,更要有毛泽东曾经说过的“本领恐慌”之感,要如饥似渴地学习,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北京奥运会为我们提供了向各国人民学习的极好机会,我们只有实事求是,谦虚谨慎,抱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态度,才不会错过这个机会。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不仅要有诚实和谦虚的态度,而且要有好的学习方法,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方法。孔子告诫他的学生说: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陷入迷惘而无所得,甚至于不辨是非真假而上当受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丧失信心,甚至陷入疑惑,走入邪门歪道,那是很危险的。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在学习和整理诗、书、礼、乐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的思考,从中引申发挥出新的见解、新的思想,这就叫“温故而知新。”再把这些知识和自己的理解、体会传授给学生,这就叫“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是孔子一生的事业,也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语出《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主要原因是他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认为,10户人家之中,必有像他那样忠信的人,而未必有像他那样好学的人。“好学”,这正是孔子有别于他人、又长于他人的地方。孔子“学无常师”,不仅善于向书本、向前人学习,而且重视向他人、向实际生活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就是他虚心向他人学习的真实写照。人要知道自己的模样,就得照镜子。要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也得以他人为镜子,经常照一照自己。他人的长处,要“择其善者而从之”;他人的短处,要“其不善者而改之”,也就是要检点自己,不犯类似的错误。孔子还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了“贤者”,要想着向他看齐。见了“不贤”的人,要自我反省,看自己身上有没有同样的问题。孔子关于如何以他人为师的这些经验之谈,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有益的人生启示。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语出《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是孔子提出的君子之道,是成为君子的三个必要条件。“知”就是知识和智慧。人能勤学敏思,有了知识和智慧,才会明道达义,故而不为各种是非和利益所迷惑。“仁”就是对于他人的爱心。人能关爱他人,关爱社会,才会品行高尚,胸怀坦荡,内省不疚,故而无所忧虑。“勇”就是敢于担当,敢于牺牲。人能见义勇为,才会助人为乐,乐善好施,志道直前,故而无所畏惧。在这三条中,“仁”是道德核心,思想境界;“知”是学问和智慧,“勇”是胆量和行为。“仁”是体,“知”和“勇”是用。关于“知”和“仁”的关系,孔子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这就是说,一个治理天下的人,如果只是学问和智慧达到了条件,而不能坚守仁德,即使得到天下,最终也必然会失去。关于“勇”和“仁”的关系,孔子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这就是说,仁者一定勇敢,但仁者之勇是大智大勇,是一种奉献和牺牲精神。而缺乏仁的精神的“勇”,是匹夫之勇,会干出许多伤害仁德的事,是不可取的。孔子认为,“仁”的根本是孝,他提出了一个从“亲亲”开始,对父母讲孝敬,对兄弟讲友悌,对朋友讲忠信,扩而充之,“泛爱”天下之众的“仁爱覌”。这是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表达,是人性的体现,是中华文化人文精神的核心。怎样实行这个仁爱覌呢?孔子提出了两条:一条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所强调的是宽以待人的精神,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是起码的要求。一条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它所强调的是真诚待人的精神,自己想立得住,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立得住,有所作为;自己想事事通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事事通达,这是一个更高的标准。这两条就是孔子学说中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现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被掛在了联合国大厅里,成为人们公认的普世伦理。

     

    200592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主办了“孔子文化节”,在全球联合举行了祭孔大典。这说明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以上六句千古流传的孔子格言,是进行中外文化交流,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极好教材。我想,这就是奥运会开幕式的设计者、编导者们,以壮观的场面推出孔门弟子吟诵《论语》的良苦用心。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