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彭林:北京奥运如何人文?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7-15 00:00于哲学网发表

 

 



    “人文奥运”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三大目标之一,其主旨是向世界展示中华的优秀文明与历史。北京奥运会倒计时已不足30天,“人文奥运”的目标能否达到?北京奥运会除了收获奖牌,我们还能收获什么?这无疑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

     

    礼是中国文化之心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几大原生文明之一,五千年的深厚积淀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个性。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国人靠道德理性管理人的灵魂,引领社会进步。

     

      道德理性视之无形、触之无物,无法操作,只有将其转化为视而可识、依而可行的生活范式,才能对社会真正发生作用,否则只能于世无补。儒家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将它分解为孝悌、敬长、睦邻、诚信等若干条德目,每一条之下都有可以操作和检查的规范,它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礼。践行礼就是在按照德性的要求生活。长期坚持不懈,则德性就悄然根植于心中,就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如何用道德理性消解人自身的野性,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使社会走向健康、和谐,是人类发展的根本任务。孔子提出“鸟兽不可与同群”,孟子提出“人与禽兽之别几希”,反映了他们的文化焦虑。为此,儒家把修身作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的人生课题。“礼者,理也”,礼是依据道德理性制定的行为规范,掌握了礼,就有了修身的阶梯和自律的标准。就能“行修言道”,不断走向新的境界。所以,著名学者钱穆先生说,“礼是中国文化之心”。

     

      中国自古重视礼的教育。《周易·賁卦》提出社会发展的两大要素:“天文”与“人文”。前者是对天体运行等自然规律的把握,是农业经济的重要保障。后者则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把握,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中国文化中的“人文”,是指民众经过礼乐教化所呈现出来的文采。古人非常看重社会的人文状态,今天人们常说的“观光”一词,是从《周易·观卦》中“观国之光”一语约缩而来的。其本义不是游山玩水,而是观一国之民的“人文之光”,这是考察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中国传统文化的终极,是要在民众中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文关怀,建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世界。向世界展示中国社会的人文之光,应该是北京奥运会的主旨。

     

    把汶川地震激发起来的人文关怀引向深入

     

      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注重人际的关爱。人从孝亲开始,树立爱心,然后推己及人,将人类社会推向世界大同。这是世世代代中国人的理想。《孝经》提出了“博爱”的理念,《礼记》明确反对身份、职业的歧视,认为即使是肩挑、背负,沿街叫卖的小贩,也“必有尊也”。孟子主张把“仁”与“礼”存于心,进而去爱人、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以此达到全社会彼此爱、敬的境界。《弟子规》说的“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是对中国式的人文关怀的最通俗的表述。

     

      最近的汶川大地震,对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但同时也把蕴藏在民众心灵深处的人文关怀极大地激发出来了。人们的灵魂,似乎在一夜之间得到了升华:把受灾群众的痛苦看作自己的痛苦,把受灾群众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中国人的心似乎从来没有贴得如此之近。

     

      在社会出现地震等灾难事件的时候,人文关怀集中体现在救灾解难上,这是天经地义的。但是,人文关怀视野无限宽广,除了救灾之外,老人、孩子、妇女、弱势群体,乃至每个普通人,都需要得到社会的尊重和关爱,只是轻重缓急的程度不同罢了。只有当人文关怀的阳光普照到每个人身上的时候,社会的和谐才真正实现了。

     

      在日常生活中,尊重、谦让、行礼等这些人文关怀的表现,正是北京奥运会所需要的。如果人们的人文关怀热潮随着汶川地震的平复而日渐消退了,那是非常可惜的。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将汶川地震激发起来的人文关怀引向深入,将它与人文奥运相结合,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奔流不息的血液。

     

    迎接北京奥运会要学会行礼

     

      “让文明成为习惯”是不少地方提出的要求,表达了全社会渴望文明的愿望。问题在于,怎样才能使文明成为大众的习惯?

     

      人的健全的精神文明不是与生俱来的,要靠后天教育,并且一定要见诸行为。礼的作用,说得简单一点,是让人有个人样;说得高雅一点,是让人有君子风范。要让文明成为全社会的习惯,就要从最基本的礼节教育开始。

     

      凡事都有个先后,出入、上车、就座、用餐等,无不如此。《淮南子》说:“二人比肩,不能出户。一人相随,可以通天下。”意思是说,两个人争先恐后并肩而行,就连门都出不去;如果一前一后地走,那就可以通行天下。可见,社会无序,谁都受影响;有序,则谁都获益。学会礼让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环节之一。

     

      礼让有两条基本原则,一是长辈优先,老人理应处处得到全社会的关怀,尊老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弟子规》说“长者先,幼者后”,就是最简单的表述。二是对方优先,彼此是平辈,则以对方为尊,处处谦让。谦让是一种美德,是与人为善的表现,展现了你的修养,你会从中得到快乐。

     

      鞠躬原本是中国民间最常用的礼节,是一种表达恭敬的形体语言。诸葛亮《出师表》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对恭敬为国者的生动描述。

     

      近年来,国家领导人在许多场合行鞠躬礼,受到海外媒体的高度赞扬,认为这是国家领导人亲民作风的体现。中央领导行鞠躬礼,为各级党政干部和全国民众树立了很好的典范,我们理应以此为契机,身体力行,积久成习。这样,文明便可以真正成为习惯。

     

      良好的社会风气,需要长期的教育与营造。借北京奥运会之机,利用中华历史深厚的文化资源,进行全民的礼乐文化教育,即使一时达不到理想的境界,但从此有了良好的开端,也是一种收获。

     

      中华民族能否向世界提供一种迥异于西方文化的社会发展和社会文明模式,这是我们面临的考试,回答这道题,要从人文奥运破题。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