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中国家训,训的都是啥?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7-07 00:00于哲学网发表

 

 



      不时不食,不想不食

      健康如似宝,钱财如粪土

      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

      勤俭持家

      无欲则刚

      沉稳务实

      两铭世业,百忍家风

      ……

     

      近年来,随着国学思潮在幼教界的兴起,日渐没落的家训也随之进入教育视野。家训内容涉及广泛,古往今来,在育儿教子方面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那么家训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家训古话

     

      培养良好习惯和品质

     

      为了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古人尤其强调“家训”和培育良好家风,在一个人的“幼稚之时”.就对其训诫诱导,使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说,家训的本质就是培养一个人良好的习惯和品质。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深刻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明末清初的《朱子家训》仅522字,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将中国几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良好的习惯培养等,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口头传训,作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铭,比如“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人要早起才能神志清醒办事从容,使屋内屋外干净整洁,天黑了便要休息,关闭好房门反省一天的行为……)从居家习惯到品性修养等说得很详细,类似这样的规劝在同类的家训中经常被提及,比如《姜氏后人别忘本》中所言:“……孝敬父母,甘为人子。关心照顾,赡养细致。团结亲朋,和睦兄弟;相亲相爱,姑嫂妯娌……不贪富贵,人品大事……” (大意就是一个人要孝敬和赡养父母,跟亲友和睦相处,而不论是否富贵或贫穷……)文字很直白,要善待亲情,爱护亲人,不贪图富贵等,这是一个人优秀品质之一。

     

      长期以来,著名的《曾国藩家书》成为曾姓人家的家训,而其中的佳意短句,更是体现了对一个人从小培养其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良好家训收益终生

     

      家训传授的东西就是关于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一个人在易于接受教诲的童年学习生活态度,受益终身。1978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有人问他们:“你在哪里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白发苍苍的学者出人意料地回答:“在幼儿园。”又问:“在幼儿园您学到了什么?”学者回答:“东西要放整齐;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科学家普遍都认为在幼儿时期养成良好习惯让他们终生受益。家训的作用类似于此。

     

      家训的本质意义在于思想和品质,西方也有类似的“家训”,比如哈佛大学在三百余年的时间内先后培养出7位总统、3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数以百计的世界级财富精英,为商界、政界、学术界及科学界贡献了无数成功人士和时代巨子,这种成功的背后是哈佛大学家训教育思想精华的成果,目前已经集结成《哈佛家训》一书,人们奉之为“家训”,激发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们塑造完美的品行。

     

      众说家训

     

      老祖宗的东西错不了

     

      钟小姐(文化公司职员):说到家训,我倒想起了我外公经常说的几句话:“不时不食,不想不食”、“健康如似宝,钱财如粪土”。意思就是说不应时的食物不要吃,不想吃东西的时候不要吃,健康是宝贝,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好的健康,那么再多的钱也没有用,这些简短的话,外公说是祖上流传下来的,比较实用,奉为家训,希望我们的子子孙孙都学习和实践这些教诲,老祖宗的东西是错不了的。

     

      祖训对我人生影响大

     

      肖先生(媒体工作者):我的爷爷是民国时候县城最大的地主,家境殷实,拥有良田万顷,人丁兴旺,但是他信奉的是“勤俭持家”的真理,我觉得他颇有管理才能,一个偌大的家庭系统被他维护得井然有条,家业兴隆,我爸爸说他主要是“勤俭”,虽然是大富豪,但是他没有沾染不良的骄奢陋习,而是勤奋看书钻研学问,我爷爷是比较节俭的一个人,据说当年穿的裤子很破旧了也舍不得买新的,一个大地主买不起一条裤子吗?那当然不是。我爸爸也继承了这种家风,小时候一直教导我要节约,不要乱花钱,对我的人生很蛮有影响的。

     

      普通人之言也是家训

     

      高先生(自由职业):我家里没有祖训什么的,祖宗都是在底层生活的,读书比较少,斗大的字都不认识,我还是靠自己的能力为事业奋斗,老爸老妈给我最大的就是精神鼓励,说的也是很普通人的话。但我认为,家训不一定非得是鸿篇巨著,只要能够让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的品性和习惯,才是最重要的。

     

      专家观点

     

      辩证看待家训

     

      张博(华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教授):中国古代的传统道德和“家训”,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孕育、发展和形成的,不可避免地受到封建社会的制约和局限,“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三从四德”等教条,也贯穿于许多家训中。因此,流传下来的众多“家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

     

      存留下来的家训中有一些不太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东西。只有良好的家训才会有好的作用,不好的家训当然是培养不了好的品质,在幼儿早期教育中,学习好习惯和好品质当然是比学习知识更加重要了。所以要去伪存真,学习好的东西。

     

      良好家训伴我成长

     

      我爷爷在世的时候,十分重视对孙辈家教,经常让我们背诵《三字经》和唐诗,也讲一些粤语中的诗词和讲历史和名人的故事,以及家族流传的逸事和家训,那些诸如“钱财如粪土,唯有读书高”、“无欲则刚”、“沉稳务实”的句子烂熟于心,潜移默化,在人生的历程中,我也将其付之实际,所以做人踏踏实实,将自己的兴趣放在读书和写作上面,这或许是家训在传道方面的作用。但是随着阅历的增长,也不尽然视“钱财如粪土”,个人觉得应该有稳定的物质生活后谈精神追求更加实际一点,这是一个观念改变的过程,从而反证了我也没有对家训墨守成规。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