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马长军:文化遗产要让本地人先熟悉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7-04 00:00于哲学网发表

 

 



    614,是今年的我国文化遗产日。说起我国的文化遗产,可能大家如数家珍,但要说起身边的文化遗产,各位又能说清楚几项呢?尤其是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濒临失传的境地,不仅民俗实物和器物平常难得一见,一些民俗文化活动也趋于萎缩。笔者曾经仔细看了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竟然没有发现多少熟悉的内容,甚至有很多从未听说过。非物质文化靠什么保护或者发展?戏要有人看,曲要有人听。可如此丰富的传统文化跟大众文化生活渐行渐远,有的几近失传,仅仅靠列入遗产名录恐怕难以为继,至于还想吸引外地人似乎有点勉为其难。

     

      因此,我认为应该使本地人先熟悉本地的文化遗产。比如地方报纸长期开专栏介绍,地方广播电视设立专题节目宣传,逢节庆活动,各地一定要让传统文化内容走街串巷,使本地文化遗产广为人知、人尽皆知,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由此使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跃起来,深入人心,植根社会,成为群众生活的一部分。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只是珍稀动物一样的“遗产”,更是一个地方文化生活的重要乃至不可或缺的大众文化,每个当地人都会为本地有这样优秀的文化而骄傲,当然就会成为本地文化的义务使者,自觉地向外地人宣传,远比广告海吹更有效,更比仿造什么文化赝品炮制什么文化城之类容易为人所接受。

     

      原本需要特殊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重新为大众所熟悉,又能够受到群众的喜爱,必然焕发生机永远新鲜,自然而然就得到发展,何须谁再为如何保护焦虑?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