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堰塞湖的疏通与古史谜团的疏通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6-30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唐家山堰塞湖终于胜利泄洪了。这个长803米、宽611米、高82124米的堰塞坝体堵住了湔河,形成最大可蓄水近3亿立方米的悬湖,威胁整个成都平原的生存。1786年康定大地震、1933年叠溪大地震其堰塞湖溃坝致死的人数几倍于地震的历史悲剧决不能让它再发生,经抢险队伍昼夜奋战,终于挖出数百米的泄洪槽。而67日晨泄洪开始后,至9 日晚坝前水位还曾涨至742.96米,蓄水量达2.486亿立方米,多么可怕啊!至10日晨水位才开始下降,降了0.78米,泄洪量逐渐加大形成洪流,至晚1718分滚滚洪峰通过绵阳,泄洪终取得决定性胜利。在大禹故乡的又一场战斗中,英雄的抢险队伍成为新时代的大禹。

     

      在现代条件下,大批的专家和官兵,大量的大型挖掘器械,胜利的取得还是那么困难艰险,可以想见,在原始时代,大禹当年的治水是多么不易。

     

      治堰塞坝也不是光挖泄洪渠,还得加固入水口和出水口的坝体,以避免泄洪时溃坝。治水上的疏和堵,常为人片面理解,实际是辨证的。

     

      上一篇中借助地震和堰塞湖的事实,我提出了对上古历史传说谜团的几点新解,可能大家未仔细留意,现在再细加分解,也是对一些久远的历史谜团的一种疏通:

     

      (一) 共工撞不周山致使“天柱折,地维绝”,反映了一场大地震。

     

      (二) 共工“壅防百川”,反映了地震形成大量堰塞湖。

     

      (三) 共工与祝融争霸见司马贞《三皇本纪》,说此发生在女娲时,由此造成女娲炼石补天(按《白虎通·号篇》、《礼·号谥记》则都说祝融本身是三皇之一)。《淮南子·天文》与《博物志》记作共工与颛顼争帝,《文选·辨命论》李注引作与高辛争为帝。《国语·周语》太子晋说共工“壅防百川”,韦昭注引贾逵云“颛顼氏衰,共工氏侵凌诸侯,与高辛氏争而王也”也作高辛。按《史记·楚世家》“重黎为帝嚳高辛氏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後,复居火正为祝融。”这是说祝融与共工之战是受高辛命令,而《左传》昭二十九年“火正曰祝融……,颛顼氏有子曰犁,为祝融。”则说颛顼是祝融的父亲,所以他与共工之战也可说成颛顼的。但时代都纠缠不清,其实应是女娲、颛顼、高辛各代都会有地震,而当时人们的原始思维认为这是水火神相争而引发的灾难。

     

      (四) 大禹是在与地震形成的堰塞湖斗争考验中取得经验,治水成功而成为全国领袖的。他从西羌脱颖而出是靠自己的奋斗,并不是靠祖荫,本来不是什么皇孙。《帝繫》(《史记·五帝本纪》据之)虽说禹是颛顼的孙子,但试看该书:

     

               颛顼—鲧—禹

               颛顼—穷蝉—敬康—句芒—蟜牛—瞽叟—帝舜

     

      依此禹所奉侍的帝舜竟是颛顼的六世孙,他的玄孙辈了,这世系能叫人相信吗?

     

      (五)   由治水磨练产生了大禹,以及夏朝的兴起,正是“多难兴邦”的历史事例。

     

      (六)   指出北川禹里乡周边至今还是羌族与羌语支各族的聚居地。

     

      要补充的是,在羌语族群的北边是历史上氐族故土,今“湔氐”等地名都还在。氐族中历史上白马氐最大,今平武白马藏人是其后裔,语言近藏语康方言。“氐”初文作“氏”,《说文》:“巴蜀名山岸胁之旁著欲落堕者曰‘氏’,‘氏’崩闻数百里。”此即现在说的山体滑坡。“氐”族之名,马长寿《氐与羌》说就是因生长于这种环境而来的。按白马话叫坍塌为[ndE],正跟“氏氐”的古音相似。这也说明了这一带山体滑坡是巴蜀历史上就存在的相当久远的常见现象了,四川的氐与羌都是久经考验的。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