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任继昉:古汉语教学现代化的探索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6-24 00:00于哲学网发表

 

 



        20多年的教学中,为把“古代汉语”尤其是其中的难点“音韵”、“诗律”部分讲好,本着改革、创新精神,进行了种种探索,使之深入浅出,联系实际,写出了《古音今用》、《诗律详解》两部讲义;并制作了相应的多媒体课件,使之图文并茂,有声有色,让学生喜闻乐见,得到美感享受。

     

    关键词   古代汉语教学 现代化

     

    “古汉语”?“现代化”?这两个处于矛盾两级的概念,犹如冰炭不可同炉,如果倒退回十年以前,肯定会让人觉得是梦话。因为,不用你去听、去看,单是从“古汉语”的名称就可以判断得出,这是一门多么古旧的传统课程。它要讲授千百年前古代的语音是什么样、词汇是什么样、语法又是什么样的……距离现实极远,现代人总是觉得隔膜,容易产生“皓首穷经”的联想,因而曾被学生用八个字来形容:“面目可憎、枯燥无味”。尤其是古代的语音(术语称之为“音韵”),因为历史上没有留下任何录音材料,听不见,摸不着,让人如堕五里雾中,东西莫辨;一些名词术语,也是片甲零羽,一鳞半爪,让人不知所云。因此,音韵更成为难点中的“老大难”问题。要让这么古旧的课程内容教学“现代化”,谈何容易!但是,笔者却为此奋斗了十年。十年来的实践证明,古代汉语教学的现代化,不仅是必需做的,也是可以做到的。

     

    一.编好新讲义,选好新教材

     

    怎么攻克音韵这一横亘在学人面前的难题呢?笔者设想:讲授名词术语,这也许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只停留在名词术语这一层面上,不与现实语言生活联系起来,也不能用来解决语言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人们的感觉就只能是:没用!没有用处的东西,又不易学,还去学它干什么?白费力气嘛!因此,要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就要在“用”字上下功夫,首先让人觉得有用,其次让人觉得不难。解决了这两个难题,也就找到了问题的症结,牵上了“牛鼻子”。

     

    首先,怎么变“没用”为“有用”呢?笔者尽量少在名词术语上兜圈子,而是把重点放在古今语音的演变规律上,用这些演变规律来解决语言生活实际中的具体问题。比如,为了讲清“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娘日二纽归泥”等古今声母演变规律,就用形声字、异读字、双声词、合音词、方音、译音等十多个方面的例子加以说明,既证明了这些演变规律,也说明了这些演变规律的用途。例如梵文buddha 被译为“佛陀”,又译作“浮屠、浮图”等,后简化为“佛”;英文品牌名Mariboro被译为“万宝路”;“茶”在上古称“荼”,英文为tea,等等。一旦发现新的材料,就随时增添,作为证明和应用的例子。如:“独岛”(DokdoTokdo)是韩国方面的称谓,日本方面称“竹岛”(Take_shima);“日产”(にっさん)牌汽车品牌被翻译为“尼桑”……。这样与时俱进,日积月累,形成了丰富的例证,再讲授起来,学习者的感觉自然发生了变化:哦!音韵学不是与我们毫无关系的“老古董”,而是活在我们口头、周围的“活化石”,可以用来破解语言生活中的好多难题啊!

     

    其次,怎么变“难懂”为“好懂”呢?笔者一反传统的先上古、再中古、后近古的由远及近、由源到流的习惯讲法,而是由近及远、由流溯源地先从近古、再到中古、最后上古地层层追溯上去,自然就先易后难了。这就好像上坡,自卑而高,层层上进。有了前面相对较易的基础,后面的难度自然减小了,也就觉得不那么“难”了。为此,笔者特意设置了“近古声母”一章,广举例证,详加说明。例如,在“舍不得孩子打不住狼”的俗语中,为何要“舍得孩子”?这是因为,现代声母中的“jqx”,有一半来源于“gkh”,“孩”字的语音“hái”,其实是现代普通话中“鞋(xié)”字的近古声母在方言中的保留。“近古声母”一章在音韵学著作中是独一无二的首创。曾有学生问:“写近古声母方面的论文,看哪些参考书?”笔者就理直气壮地回答:“除了我的讲义,没用任何一部现成的参考书。”对于一些实在难以记忆而又必须记忆的内容,笔者就采用编口诀的办法,来帮助记忆,如混入现在普通话中的古代入声字,笔者就编出两段口诀,可以识别出上百个入声字。

     

    在初步攻克“音韵”难关,写出《古音今用》的讲义之后,笔者又再接再厉,写出了《诗律详解》的讲义。格律诗的“拗救”特别难记,笔者编出相应的口诀,也就变得容易记忆了。这两部讲义,针对古代汉语课程中难于理解而课本语焉不详的情况,注意结合语言生活实际,详加说明。它们在体例上与以往的此类教科书、学术著作有很大的不同,甚至可以说是脱胎换骨的改造。如能出版,就是独树一帜、别具一格的学习参考书。

     

    除了自己动手编写讲义,笔者还留心有关教材出版、征订的信息,于2006年上半年发现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立体化古代汉语》教材,附带光盘、上网卡。笔者敏锐地感觉到:这应该是古代汉语课程的第一部多媒体教材!于是,立即根据征订目录的提示,向高等教育出版社函索教材样书。样书到后,当即翻看,觉得其中的诗词格律部分写得不够理想,而笔者的《诗律详解》讲义正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之处。再与同讲这门课程的另一位老师商量,征得他的认可,于当年秋季就使用了这部教材。教师在该书光盘基础上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使古文字等材料能够直观地展现在屏幕上,并根据课本内容相应地增添了一些解释性的材料,拓展、加深了课本内容,让学生感觉耳目为之一新。光盘、上网卡每人皆有,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途径,改进了学习方法。这些措施,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师生互动进行研究性学习

     

    2004年秋季,笔者被安排为02级共4个班讲授古代汉语(下册)。怎样才能避免重蹈覆辙?笔者听说,理工科大学学生的理工科知识较强,有的甚至就是是从理工科专业转来的,他们的计算机技术比较熟练,又见过其他老师使用过的课件,因而希望古代汉语这门比较枯燥的课程能够用上多媒体课件。但是,笔者是学文科出身的,博士毕业后才见到计算机,虽然早早“换笔”,用上计算机写作,而且很熟练,但用的都是写作文稿、书稿所用的Word软件,对于制作多媒体课件所用的软件一无所知。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自然想到了学生:不耻下问,向学生学习就是了!好在《古音今用》、《诗律详解》两部讲义的纸质文本已经草就,笔者再昼夜兼程,将这两部书稿录入计算机,交给学生,请他们帮忙制作课件。学生踊跃响应,忙得不亦乐乎。看到学生在计算机前忙碌的身影,笔者这才明白:以前总怪学生不务正业,只知一味地玩电子游戏,不知利用计算机干点正事。原来,他们不是不想干,而是不知干什么。你如果有这类任务交给他们,他们就会充分地利用计算机知识,发挥聪明才智,来创造性地完成你所交给的任务。

     

    受到这一启发,笔者就针对所讲内容,设计了一些便于展开论述的题目,发动大家进行研究性学习,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搜集大量例子,说明语言现象及其演变规律,以及格律诗的押韵、平仄、对仗等现象,撰写论文,作为作业。本期如果是开卷考试,就把作业的主要内容写在考卷上,上交存档;电子文本则可以穿插上相关的音像材料,期末拷入老师的计算机中,作为平时作业。如果是考查,则将电子作业的主要部分限制在5页以内打印上交,以便保存;而将其电子文本全文拷入老师的计算机中。到了期末,电子作业如雪片般飞来,学生们充分发挥了聪明才智,论文做得多姿多彩,异彩纷呈,有的图文并茂,有声有色。这种研究性学习,变死记硬背为灵活应用,变被动接受为动手创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欢迎叫好,老师乐此不疲。但遗憾的是,这种方式并不适用于闭卷考试。

     

    精心加工提高课件质量

     

    学生参与的多媒体课件(包括幻灯片、网页)是制作出来了,笔者从中选取较为成熟、适用者,于2005年下期开始试用。这时的课件,虽有一些图片,但基本还是文字形式的,虽可以说“图文并茂”,但毕竟似乎缺少了一些什么。

     

    到底缺少了什么呢?因为笔者在没课的时候,整天都在院里机房上网,查找资料,并据此建立起了专业研究所需要的各种电子资料库。这些资料库,自然是以文字为主的,既保证了自己教学、研究的需要,也成了检验学生作业、论文是否站在学科最前沿,有无创新及其幅度的试金石。但是,在利用网络时,有时不经意间也能见到一些图片、音像材料。对这些材料,以前笔者是嗤之以鼻的,觉得于研究无用,反而浪费了个人的时间,占用了大量存储空间。现在,再从教学的角度来看,这些音像材料确实极为需要的,它们可以增强多媒体课件的形象性、生动性,学生也是欢迎的,何乐而不为?

     

    于是,在上课间隙,笔者于这个学期上网时就以查找教学所需要的音像材料为主。白天机房开放,笔者早出晚归,拼命查找,连眼都顾不上眨一下;晚上,笔者对查找到的音像材料进行归类、整理,以时代为经、作者为纬进行编排,建立起古诗文素材库,根据需要,选择与课件相关的材料穿插到课件中。有时候,甚至是内容已经讲过,笔者也忍不住把增添了新的音像材料的那部分课件给学生展示一下。这样,文字、图片、音响、影像有机结合,不仅“图文并茂”,而且“有声有色”,赏心悦目,学生得到美感享受,自然喜闻乐见。请看0402班张晓峰同学的《与任教授书》:

     

    尊敬的任教授足下:

     

    ……回顾与您一同度过的半年,忆想起一个学期以来在您的耐心、细致的教导下学习古代汉语的生活,我颇多感触。教授的一言一行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之中。不说别的,教授的课件着实让人有耳目为之一新的感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图、文、声、相(像)一应俱全,四位一体,本来枯燥乏味的音韵学知识因之而颇具吸人的魅力,笔者想这里用“点石成金”来形容教授并不为过。尤其让人念念不忘的是教授那种细致、耐心、负责的敬业精神。最后的诗律学知识比较复杂,教授为了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掌握,反反复复讲了不下十遍,一碰到课件上的细小失误,教授立即改正,决不含糊。从如大学以来,我真的是头一回碰到教授这样务实的老师。我想,这一定是源于教授对学生的“爱”吧。“春风化雨催桃李”,是啊,既然教授对我闷关怀备至,我们去关爱教授就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再看0404班张真同学发来的电子邮件:

     

    任老师:

     

    ……首先感谢老师为了把课教好所付出的许多心血和努力,让学生深感敬佩。

     

    第一次就象老师说的一样,学生头一次深切的感到中文专业课程还可以这样上,图文并茂,展现音像和图画,多渠道的加深了老师传授知识的印象。本来比较枯燥无味的古文音韵学,无形中慢慢的鲜活生动起来,使人不自觉地沉浸其中流连忘返,感受到深入钻研一门学问的趣味,也理解了老师将毕生精力奉献其中的忘我品质的内涵,同时自己也充满了厚厚的饱满的充实感。

     

    老师为我们付出的一切,让学生不胜感激,经过您的教导,现在的我,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满怀兴趣。

     

    忘不了您每次在讲课过程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鄙人”,也是您的自称,是您独有的个人特色,无形中显示自身的文化底蕴,举手投足之间以及谈吐都具有古文墨香的韵味,让学生觉得置身课堂可以感到被浓厚的文化气息紧紧包围。也许古文就好象醇香的珍藏多年的老酒,经由时间的沉淀,渗出古老的精华,细细品味才可以得出真正的滋味;忘不了您在讲授的过程中,一发现错误为了防止回家忘记,以一贯的笑容和腔调表示有些不好意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况且课件容量之大让学生不敢想象,出现的小的错误在所难免,老师您尽职尽责,对我们负责,对学术研究异常谨慎的态度让学生非常敬佩;忘不了您因参加会议而不能上课的时候,不惜利用最后一堂课的宝贵时间,将原因解释得非常清楚,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老师您真诚的待人方式,说话坦白,为人耿直,由此真正被老师重视的感觉油然而生;忘不了您为了保证我们的作业顺利收到,不辞辛苦的专门来南校这里,为了我们方便,您操劳了很多。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分用心,滴滴汗水诚滋桃李芳天下;

     

    (引者注:除对其中的错字、标点符号进行必要的规范外,对内容不做任何改动。原件留存,随时可查。)

     

    在这些不断地加工、使用活动中,笔者对课件的使用也能够随心所欲,得心应手了。要知道,2004年暑假前夕,在学生参与制作的初步课件交来以前,笔者还是多媒体教学的门外汉呢!

     

    受笔者的课件的影响,学生也激发出极大的兴趣。他们变网络游戏为网络查找和网络创造,查找了不少有关古代汉语教学的软件、图片、音像资料,用到自己的电子作业中;有的甚至开办了自己的网页,将自己创作的诗词等发布在上面。笔者在阅读他们的作业时,见到好的内容和形式,也吸收到自己的课件中,再用到下届学生的古代汉语教学中,使课件质量更上层楼。这样,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古代汉语的教学不断踏上新的台阶。

     

    20078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