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纪宝成:国学的春天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6-24 00:00于哲学网发表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于2008622日走进央视《面对面》节目,向主持人董倩细说“国学的春天”:

     

      纪宝成,江苏扬州人,1944年出生,1981年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硕士毕业,1998年任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20009月至今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20082月至今兼任人大国学院院长。

     

      2008年是纪宝成担任人大校长的第八个年头,八年前,纪宝成从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的职位调任人大担任校长。上任之初,纪宝成就在人民大学提出了"打造人文社科航空母舰"的办学目标。担任校长一年后,纪宝成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在人大校园里树起一尊孔子塑像。

     

      主持人:这就是孔子像,019月。

     

      纪校长:2001919号。举行揭幕仪式,像高33,青铜像,大概一吨重。

     

      主持人:在全国的高校里面,学校里面树立孔子像的是有人大,还有其他学校吗?

     

      纪校长:我记得那一年,还是第二年,山东大学,就建了一个也是比较大的,是大理石的,树了一尊,很大,但是在我们后面立的。

     

      纪宝成:当时树立孔子像是需要勇气的,我记得当时一位先生跟我打电话,他说纪校长,有人想捐赠我们人民大学一尊孔子像,你敢不敢要。

     

      主持人:有什么不敢的?

     

      纪校长:当时五四运动是打倒孔家店,文化大革命是批孔的。到了拨乱反正的时候,这个问题也没谈过,是批孔批错了,或者怎样,没人讲这样的话。所以,这个时候,任何大学没有树立孔子像。

     

      主持人:但是你是一个学术机构,作为一个大学,一个研究机构,有什么不可以树立孔子像的?

     

      纪校长:现在感到这个事情好像是很简单的事情,在当时的情况下,需要很大的政治勇气,因为没有任何学校树立孔子像。所以当这位先生给我打电话,问我敢不敢要,这句话带有挑战性的,我真是愣一下。因为我并没有想到会有人给我打这样的电话,我也没有考虑过有这样的问题出现,所以我愣了一下,我马上回答,我说要,为什么不敢要。

     

      主持人:为什么敢要呢?

     

      纪校长:因为改革开放已经那么长时间了,对各种问题的认识,已经是很不一样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已经出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已经是呼之欲出。

     

      在人大树立孔子像是纪宝成弘扬传统文化的第一步,接下来,人大成立了孔子研究院,每年举办孔子学术活动月,并开始重新整理编纂《清史》、《儒藏》等国学典籍。这些学术活动的开展既发扬了人大特有的人文社科优势,又为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2004年底,纪宝成在一次与校友的会面中,谈到要在人大成立国学院。

     

    2005年5月29号,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振兴国学教育座谈会。纪宝成在会上宣布,人大决定成立国学院,并聘请著名红学家、国学大师冯其庸先生为国学院院长,学院将于9月正式挂牌招生。此言一出,立即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主持人:人大设立国学院的目的是什么,有很多人很关心,你是为了国学知识的普及,还是说为了培养一批真正的专家,还是说为了培养你的学生将来到社会上去就业的时候,更有竞争力?

     

      纪校长:成立国学院,培养一批国学方面的人才,现在的青年人,青少年,我曾经写文章讲过这样的事情,他们可以对西方好莱坞的大片了解很多,趋之若鹜,但是不知道司马迁、屈原何许人也。他们托福考试可以考到令人咂舌的高分,连外国人都感到很惊讶,居然考了这么多分,六百多分。但对中国的文言文,比较浅显的文言文,都不大能看得懂。甚至于用当代、现代文字来写一篇文章,文从字顺,标点符号都往往出问题,这不是我个人的看法,全社会恐怕都有同感。这种状况,我们感到在当今世界,这个时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没有一批了解自己传统文化的专家,我们觉得是问题很大的。所以我们的目标就是说,要培养一批从整体上比较完整地掌握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这样一个人才,来继承文脉。

     

      主持人:但是解决这样一个问题,解决这样一个现象,应该把工夫用在小学、中学,在做普及教学的时候,作为已经进入到大学课堂的这些学生来说,恐怕他们身上不应当承担这样的一种被普及的教育,而是说如何成为一个专家,这两个,我不知道您是怎么去协调的?

     

      纪校长:你讲的当然是很对的,确实应当从小学抓起,甚至从幼儿园就该抓起,这是对的。但是小学、幼儿园到大学还是十几年以后的事情,我们不能再等十几年,所以,小学、中学、大学各有各的任务,我们现在就是抢时间,抓机遇,来弥补这样一个缺陷。

     

      主持人:能够弥补上吗?

     

      纪校长:那就通过几代人弥补,总得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如果现在不做,将来就更难做了。

     

      在宣布人大成立国学院的同时,纪宝成在报刊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呼吁重振国学。文章刊登后有人赞成,也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国学过于宽泛难以界定,国学已经陈旧显得不合时宜,甚至有人认为人大没有能力来办国学院,一时间围绕人大成立国学院展开的争鸣成为2005年教育界、文化界的一大热点现象。

     

      主持人:当冠以国学院这样一个称呼的时候,可能人们对这个问题的问号可能更大,到底什么是国学?

     

      纪校长:国学的含义定义,虽然有各种各样的说法,特别是边界,往往是模糊的。但是它的核心是非常清晰的,就是中国自己的传统的学说、思想文化,这是它的核心。这点谁也不能否认。这个里面是非常清晰的,边界是模糊的。有狭义的,有广义的,狭义的可以仅仅理解为学术层面的,经史子集是主要载体,这是狭义的。广义的,因为文化这个东西有精神层面的文化,有生活层面的文化。生活层面有很多,我们的言谈举止,我们的生活习俗,传统节日,我们开阔一点,什么武功,中国的戏曲,中国的武术,气功,都可以算作国学范围之内。天文、地理,历算,农学,中国国学的都有。

     

      主持人:当时在命名国学院的时候,有没有把这些东西考虑进去?

     

      纪校长:我们人民大学的国学院是狭义的,是指的学术层面,它是以儒家、道家、佛家,墨家等等,以他们的学说及其沿革,作为自己主要的研究对象。以他们的载体,主要是经史子集为自己主要的研究对象。但生活层面的东西,我们就只能作为一些辅助性的,我们并不去研究它。至于天文、地理、历算、农学等等,它也分别归纳到现在物理、化学,数理化,已经归到那里面去了。我们就不再研究它,我们不会研究,研究中医,这就不研究了。

     

      从上个世纪初开始,国内高校曾相继开办过国学研究机构,1922年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创办国学门,1925年清华大学创办国学研究院,但存在的时间都不长。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中还没有出现过专门的国学院,也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办学中的现实问题摆在了纪宝成的面前。

     

      主持人:怎么解决这个师资力量的问题,能不能找到足够的人来支撑起这样一个国学院?

     

      纪校长:最现实的困难就是师资力量,我们研究过清华1925年成立国学院,我们正好跟它相差八十年,它1925年,我们2005年,八十年。当时清华成立国学研究院的时候,它对教师提了三个条件,一个叫初通国学,第二叫了解西学,第三,能与学生沟通。它就提了这三个条件来选拔人才。在那个时候,毕竟西学东渐过程当中,还没有完全接触的时候,在对中学比较了解的人还是比较多的。所以,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四大名师就过去了,但是它存在了四年,你想一想,一个在历史上只存在了四年的一个教学机构,八十年以后,还有这么多人来津津乐道,这本来就是值得人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主持人:您觉得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纪校长:说明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忧虑,以及期望,交杂在一起。我们遇到的问题跟那个时候比,在教师问题上,当然就有困难了。但是我们有这个信念,事情总得从我做起,总得从现在做起,国学大师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人民大学以人文学科为主的大学,在各个学科里面都有这样的教师,特别是文史哲学,我们把他聚拢来,这是自己的一个方面的师资。第二,社会的资源是及其重要的,010026我们把当代能够调集起来的,这方面的积极因素,尽可能地引到人民大学来,来为我所用,培养人才。

     

      面向社会招揽名师成为人大国学院解决师资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在纪宝成和人大国学院的邀请下,一批在国学或传统文化领域享有声誉的大师走进了人大讲学,如美国哈佛大学的杜维明,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著名画家范曾等。

     

      主持人:一请就能请到吗?

     

      纪校长:他们都非常热情。而且给我感觉到这来从来不讲报酬,不计报酬,一请就到,没有任何前提条件,一请他很高兴,然后把手上工作安排,比较合适的时间,他就来了,

     

      主持人:有各种各样的名师到学校来,但毕竟他们是蜻蜓点水式的,他不是一个驻校的老师。国学院如果能够成为扎扎实实的一个非常优异的学院的话,它应当有自己的大师,属于驻校的老师,

     

      纪校长:现在人民大学常驻的教师队伍当中,有人民大学自身的,也有从外校,外地调来的。这些人才的水平在全国来讲,他们已经处在比较前列的地方。所以我们现在还有一个什么办法呢,就是把已经退休的,七十岁左右的,退休了,但是身体很好,国学功底非常深厚,或者在国学某一个领域里有一个精深的研究。

     

      主持人:返聘?

     

      纪校长:返聘,两年,三年,或者一门课的教学。所以,我们觉得这些办法还正在实践当中。它在实践当中还会丰富。

     

      除了师资力量之外,生源是国学院创办过程中亟需解决的另一个问题,网络时代的年轻人会对古老而传统的国学产生兴趣吗?2005年6月,国学院招生的宣传在人大校内外展开,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国学院,人大特意提到了未来国学院学生的就业问题。

     

      主持人:为什么设立这样一个国学院的时候,会特别提及学生就业方面的问题?

     

      纪校长:因为这是完全新的学科专业,所以人们就会自然而然提出来,像文史哲就业是有难度的,但是人们不会提出来,为什么原因呢,因为这是个老专业,定势,他知道,了解它的情况。你这是个新的,就业情况究竟如何,谁也不知道,

     

      主持人:您对他们未来的就业未来乐观吗?

     

      纪校长:我相信,我是乐观的,不乐观我就不干这件事情,我们是乐观的。

     

      主持人:这是从学校老师,校长这一方面来讲。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想,我为什么要进入人大国学院,

     

      纪校长:我认为学生可能是有几个方面的考虑,一个是本身兴趣,本身就是追求的目标,他有兴趣。没兴趣恐怕是不可能,这是第一。第二,他当然也会理性地考虑,人总还是要吃饭,所以,他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追求,必然要考虑一个就业的岗位。这个我想他们都是分析过的。根据我们国家发展的情况,经济的发展,中华民族在崛起,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文化的需求会越来越强。不光是在学术界,在文化界,当文化人,当学者,在实业界、政界,甚至军界,对国学人才,也是完全需要的。不要以为军界就不要,现代化战争,《孙子兵法》同样是及其重要的教科书,《孙子兵法》恰恰是国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所以,我们认为这种大势的分析,他们不应当有问题。

     

      主持人:当您给他们许诺了一个非常好的,描绘了一个非常好的就业目标的时候,他们可能对这个专业感兴趣,不是说对于深厚的国学文化,能够在这儿学到什么感兴趣,而是说省掉了,直接奔向我未来能有一个什么样的出路?

     

      纪校长:高中生上大学的时候,选择什么专业,既有理性的认识,也有很多的盲目性。在家长身上,同样也体现出来。他们所追求的当时的热点,未必未来就是热点。所以现在很热的专业未必将来就是很热的专业,

     

      主持人:而国学专业,恐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要坐冷板凳的,

     

      纪校长:你既然选择这条道路,他就有这样的心理准备。社会13亿人口,有这么几十个人,或者几百个人,或者几千个人,甘做冷板凳,这个不足为奇,他们有这方面的兴趣,有这方面的爱好,愿意在这门学科上,在这个领域上的耕耘,愿意在这个地方开花结果,我认为社会一定会器重他们,他们也一定会在自己的领域当中做出成就出来。冷板凳,看怎么冷法,一定的时候,到了结果的时候,它就不冷了。

     

      经过近半年的紧张筹备,2005年10月16号,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举行了开学典礼暨揭牌仪式,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家国学院。首批考入国学院的学生有58名,他们分别来自人大13个学院中的20个不同专业。

     

      主持人:05528号的时候,人大就正式宣布了关于成立人大国学院的决定。当年九月份,就已经挂牌招生了。为什么要这么快,

     

      纪校长:这些事情不能说一夜之间突然的想出来,马上就干,不是这样。首先人民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一所大学,文史哲有相当大的优势,在中文、历史、哲学这三个系,在这些系科课程当中,它保留了相当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因子在里面,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放在哪儿,所以这个学校是有一定的基础。

     

      主持人:国学和已经存在的文史哲三个系结合起来的那种感觉是一样的吗?

     

      纪校长:应当是不一样的。文史哲是西方的学科制度,我们现在高等教育制度实际上是全盘西化了,全部接收了西方的。它对某一个方面的问题可以研究得比较深入。但是,它带来很大的问题。就把中国的传统学术,本来是一体化的东西,它把它分割了。比如《史记》这本著作,你说它是史学著作也可以,但是我说很多评论,你可以评它是文学著作,很多篇目认为是政治学的著作,很多篇目可以认为是经济学的著作,你也可以认为是社会学的著作。你怎么简单地把它归到史学里面去,这就是它的问题。所以我们经常讲,文史哲不分家,不分家,它又分了家,而且学科壁垒愈演愈烈。以至于西方的汉学研究中心,汉学家们到中国大陆来对话,他很难找到一个把文史哲贯通的这样一个教授来进行对话,比较难,什么原因呢,我们长时间的学科分科,而国学就把文史哲统一起来,从整体上贯穿起来,来研究 004023我们采取本硕连读制,六年一贯制,采取六年,六年可以到硕士学位,六年时间可以学很多的东西。

     

      主持人:即便六年很漫长,我们能够保证他一定会成为延续文脉的这样的专家吗?

     

      纪校长:当然我跟你讲,我们还不仅仅是培养国学方面的,仅仅掌握传统文化的人才。我们还让他们胸怀世界,胸中怀着世界,眼中看到传统。所以,他还必须对当代的,西方的人文方面的知识,理论,前沿,有所了解。还得对自然科学有一定的了解,还得对世界有一定的了解。因为国学,我们并不是复古,希望他们在相对上来,要比其它专业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多的了解,有更深刻的认识,培养这么一批专家,这是我们最低层次的要求。至于他们能不能成为将来国学大师,有人问我,纪校长,你们是不是培养国学大师,我说这个不敢讲。我希望他们当中经过几十年的奋斗,他们当中有人成为国学大师,对此我深信不疑,他们当中一定会出现新一代的国学大师,而且是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

     

      在纪宝成的倡导和推动下,人大校园的中心建起了诸子百家廊,长廊两侧镌刻着中国先秦诸子和古希腊哲人的名言,和孔子塑像一样,诸子百家廊也在无形中传递出传统文化的气息。

     

      纪校长:我拟了一幅对联,这是我拟的。汇中外学术,有容乃大。凝古今正气,无欲则刚。

     

      主持人:什么意思呢?

     

      纪校长:汇中外学术,人民大学是包容中外学术的。这样一所大学。这样子自己才能成为真正的堂皇学府,有容乃大。凝古今正气,无欲则刚。学术很重要,但是也要很好地做人。要弘扬古今的正气,浩然正气,不要光是急功近利,我拟了这个对联以后,我也没请什么著名书法家来写。

     

      主持人:谁写的?

     

      纪校长:是请了我们一个学生,

     

      主持人:为什么不想找书法家,而是找一个你的学生写联子呢?

     

      纪校长:我就想校长和学生共同来把这幅作品把它完成,体现了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共同追求的一个目标,体现了这样一个意境。

     

      熟悉纪宝成的人都知道,写古典诗词是他的一大业余爱好。他的诗词集《岁月诗痕》共收集了327首古体诗词,其中最早的一首诗写于14岁,他在诗中描绘了故乡扬州的景致。1944年,纪宝成出生在江苏扬州,幼小时就对传统文化耳濡目染。

     

      主持人:为什么喜欢写古诗词?

     

      纪校长:应当说我们从小就受到一些古文方面的熏陶,古诗词方面的熏陶。因此,对诗词产生一种兴趣。

     

      主持人:您小时候受古文的熏陶是在家里受的还是在学校里受的,还是自己的兴趣?

     

      纪校长:那时我家在扬州的乡下,从小也看到一点那些线装书。什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主持人:为什么这句诗给您留那么深的印象?

     

      纪校长:因为一方面书上有,另一方面有一幅画,画上就写这么两句话。

     

      主持人:那画挂在什么地方?

     

      纪校长:就挂在家里面。

     

      主持人:每天都能看到?

     

      纪校长:经常能看到,所以印象很深刻,还看到萝卜白菜士大夫皆食之,这样一些话。它给我印象很深刻,当时我对士大夫也不太懂,萝卜、白菜是经常遇到的,士大夫皆食之。所以,这些话给我印象是很深的。我是1950年上小学,那是新中国建国以后,五十年代初期,特别在初中,古文还是占一定比重的,那时候开始我就对诗词有了一些兴趣。

     

      主持人:那是一种什么兴趣,是一种觉得它好玩,还是觉得它的确能够怡情养性?

     

      纪校长:感觉很优美,那个时候是小孩子,感到很优美,它描述出来的感情,那种情景,确实它能够感到陶冶情操,一种美的享受。

     

       1962年,纪宝成考入北京商学院。那时候,社会上对传统文化并不重视,也不提倡年轻人学古典诗词。但在大学学习期间,纪宝成还保留着少年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000430

     

      主持人:这是一个重点的兴趣吗?

     

      纪校长:应当说是深刻地影响了我的兴趣。

     

      主持人:为什么这么说?

     

      纪校长: 我虽然后来是学了经济,但是我对文史方面的东西,一直没有怎么放弃, 000810我是在大学阶段,我自己在图书馆看了有关的书籍,有个王力的一本书叫《诗词格律》,那本是我的启蒙老师,我就看了那本书。那本书我很多都用手抄下来,拿钱买不起,那时正好书也很少,因为毛主席不大主张青年来学古体诗词,所以这样的书也很少。就王力的一本《诗词格律》,在图书馆借来一看,我抄了不少,抄写的。但是,那本书不够,所以我就到北京图书馆去看,自学了一个月,对诗词各类问题,基本上有所掌握。

     

      主持人:为什么不把自己的兴趣和自己的前途放在一起,而是把它分开了呢。我喜欢古文,但是我学经济?

     

      纪校长:但是这个事情就很难说了,我高中毕业我是学工科,我当时的有机化学特别好,对化学特别感兴趣。我们那时候不像现在,一上高中就分班了,我们不是这样。一直到高三,临近高考前三个月才分理科班,文科。当时我是在理科班,分班学习大概有两个星期了,我的中学的教导主任来找我,他说我们希望你考文科,如果你文科考不取的话,我们给你介绍,让你当小学教师。你如果理工科考不上,那我们就不管你了。000627

     

      主持人:您的化学学得非常好,难道您没有自信吗?

     

      纪校长:这就很难说了,考试有失手的时候,为什么当时要我考文科呢,因为当时我的作文可能在我们高中,可能属于全校第一,觉得我考文科的把握更大。所以当时农村的孩子能不能考上,能不能工作,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马上我就改为考文科了。1962年考大学,文科基本上没有什么学校可选择,那时候大学非常少,综合性大学,然后就是师范学院。无非就是中文、历史、经济,可选择的很少。当时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考到北京来,只要是北京的学校,不管什么学校就填在第一位,

     

      1966年,纪宝成从北京商学院毕业,1968年起在湖北宜昌县从事了十年的基层经济工作。1978年恢复高考后,纪宝成考上了人大贸易经济系的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纪宝成留校任教,在人大度过了十年学者生涯。2000年纪宝成到人大担任校长,这是他在九年官员任期后的重新回归。但不论个人的经历如何变化,纪宝成一直都没有放弃对古典诗词的喜爱。

     

      主持人:您写古体诗词一直没有间断过吗?

     

      纪校长:写诗词,因为不是刻意制作,并不是故意非要留下来,因此有时候一年只写了一两首,但一年有时也写了二十几首。

     

      主持人:人都说诗言志,歌咏言。您是在什么情况下会写古体诗词?

     

      纪校长:并不是说每碰到什么事情必写,不是这样,有时间,有情趣就写一下,没有时间,没有情趣,大家聊天去了,干吗,干别的事情去了那就不写了。所以这是没有任何负担,没有刻意之作,没有负担,因此写出来有了真情实感,没有什么套话。

     

      主持人:您个人对这些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爱好,跟在人大建立这样一个国学中心,有没有必然的关系?

     

      纪校长:个人爱好仅仅是让自己在这个领域有所了解,有点皮毛的了解,仅仅是这样,认为这是非常珍贵的东西。没有这种文化认同感,在新的时代,我们民族很难复兴。既然给了这样一个舞台,给了我这样一个位置,我觉得在人民大学应当做一些事情,就是怎么样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学术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越来越好。到了十六大也提出了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所有这些它都呼唤一个东西,就是在文化层次的东西在呼唤。

     

      从2005年10月创办至今,人大国学院已经走过了两年多的时间,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外界一直关注着人大如何进行国学教育,而人大国学院也在教育方式上进行了诸多的尝试与创新。

     

      主持人:到现在,比如说一个学生培养到什么样的水平就是好,他到达什么样的标准就是优异,这个标准方面有没有确立下来?

     

      纪校长: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边走边实践,在探索当中得到发展。但是我们每一步探索都是非常严谨的,要经过尽可能的充分的论证的,把当时条件下,人们最好的智慧把它集中在一起来进行的。比如说我们教学方案的制定,反复开过多次专家会议,才拟了一个教学方案。这个方案我们在实践当中,已经是经历了快三年,每一年我们都要总结。有什么利,有什么弊,有什么得,有什么失,在利弊得失当中,比较以后,再进行修改,下一届增加什么课程,减少什么课程,增加什么形式,减少什么形式。现在我们不想说我们这是稳定的,也更不想说我们这是最好的,绝对不是这样。我们在实践当中来优化它,来提升它。 012233

     

      主持人:怎么让年轻人喜欢上国学院的课,现在年轻人的兴趣都非常广泛,而且现在整个社会给他们提供的条件诱惑也特别多,而国学,从目前看到这种课程设置,往往是经史子集,怎么能够让他们沉下心来读这些书,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纪校长:很多人都认为中国传统教学应死记硬背,我对这种认识,也恐怕是近代人编造出来的。中国古代,小孩子是死记硬背的,到了书院的时候,完全启发是讨论式的,辩论式的,中国书院教学是这个传统,它是研究性的,探讨性的,开放性的。所以,我们在国学院的教学当中,要引入我们古代书院制度的社会当代的好的东西,我们要把它发扬出来。用这样一种教学方式,讨论研究。然后我们很重要的一条,游学。我们实行了游学的制度,去年已经实施了。我们规定每六年当中有两次游学

     

      主持人:这恐怕跟文史哲这些既有的院系设置也是不大一样的地方,为什么要这样做?

     

      纪校长:我们当时信奉一句古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就是勤奋地读书,行万里路就是走到社会大课堂里,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所以国学这样的学科,这样的教学活动,如果仅仅关在房间里的话,不了解社会的话,我们觉得也许会出现腐儒,酸儒,国学是读有字的书为主,但是也必须读无字的书。就是在学习阶段,这样一种体验,让他们有这样的意识,将来走向社会实践这个大课堂。

     

      主持人:一次多久?

     

      纪校长:一个月左右。

     

      主持人:学校担负所有的费用?

     

      纪校长:基本上是这样的,当然吃饭费用同学自己出,但是差旅费是学校出。

     

      主持人:这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纪校长:但是我们想培养优秀的人才,这样做是值得的。

     

      人大国学院实行六年的本硕连读制,2008年,国学院招收的2004级学生已经进入大四,这时他们有一次自由选择的机会,可以选择继续学习,也可以选择毕业或者考其它专业的研究生,而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选择继续留在人大国学院学习。

     

      主持人:您更希望您的学生,从人大国学院走出去的学生做什么,

     

      纪校长:我们所讲的希望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这样一个专门人才,他们有可能是一个搞学术研究的,教书,科学研究,出版界等等,文化人,他可能成为一个学者,知名的学者,乃至于成为国学大师,这是一条道路。当然很多的相当一部分学生,我想他们可能会走向企业界,走向政界。

     

      主持人:您希望他们这样做吗?

     

      纪校长:我当然也希望。

     

      主持人:为什么?

     

      纪校长:因为各界都需要传统文化,并不是传统文化只有是学术界的事情,不是这样的。它应当深入到社会各界当中去。那么修齐治平,这是我对他们最高的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面应当能够做政治家,南怀瑾先生对我讲,他问我培养目标是什么,当我说培养国学专门人才的时候,南怀瑾先生对我说,他说你这个不够,你这个高度不够。我说愿闻其详,先生有什么指教。他说出将入相。他说中国历史上所有的政治家都是国学熏陶出来的,难道今天现代化,面向现代化的,具有世界眼光的国学人才他不能够出将入相吗,南先生讲得言之有理。但是,这需要今后几十年实践的锤炼,我相信,这批人当中,既可能出现国学大师,不排除出将入相的可能性。

     

      2008年2月,年事已高的冯其庸先生辞去了人大国学院院长的职务,在没有合适人选的情况下,身为人大校长的纪宝成亲自兼任了国学院院长,同时,他也公开表示,人大将面向全球公开招聘国学院长。

     

      主持人:为什么没有再选用其他的人

     

      纪校长:冯老先生主要是年事已高,当时我们请他的时候,就有一个君子协定,他干两年。做了很多事情,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年事已高,因此,我们就跟他商量,请他继续担任我们国学院的名誉院长,所以,老先生还在为我们操心。要找一位院长,在这个情况下,找一个院长不是很容易。

     

      主持人:难在什么地方?

     

      纪校长:难在究竟以什么样的标准来做这件事情,再像冯其庸这样的老先生,基本上都是这样的老先生,都这么大岁数了,都是高龄了。目前还找不到冯其庸先生这样的人担任院长的时候,我们学校还经过认真地研究,我们学校党委常委经过认真地讨论,最后一致建议让我担任院长。

     

      主持人:您会担任多久?

     

      纪校长:现在还说不清楚,当然我始终宣布,我是一个过渡性的人物,我的主要任务,进一步明确国学院的办学目标,国学院的办学模式,要整合校内各种资源力量,支持把国学院搞下去。我当了国学院院长,可能对协调,组织指挥方面,可能得到这方面的便利。但是我一再说明,我不是国学方面的专家,我对这块只知皮毛。

     

      主持人:您对自己过渡时期的定义一个组织者,让它能够更好地过渡?

     

      纪校长:组织者,协调者。我认为我是为国学的健康发展服务,是个服务人员。

     

      主持人:但问题是,这个过渡总会有一个期限,到什么期限的时候,这个人什么时候能出现。

     

      纪校长:我们眼光是放在国内外来进行物色人才。如果找到合适的,也可能就很快了。但一时找不到,就可能很慢。 011718比如国外我们看上谁了,人家可能来不了,什么收入问题,家庭问题,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多具体问题。在国内同样也有这样一个情况,而且能不能达到人民大学的要求,也不是谁都可以的。

     

      主持人:您看这个问题能不能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找这个国学院的院长这么难,是不是也说明我们在国学方面的大师级的人物还只是凤毛麟角,很难选择?

     

      纪校长:当然,因为它是百年来,国学的地位一再遭到贬低,国学的价值一再遭到质疑,国学的作用一直遭到否定,这种情况之下,它有多少国学大师能够出来,当然是凤毛麟角。

     

      2008年2月21号,是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这一天,人大国学院的师生在校园里举办了传统的灯谜会。刚刚兼任国学院院长的纪宝成和师生们一起猜灯谜,而在学生的心目当中,笑容可掬的纪校长还有一个独特的称呼“纪宝宝”。

     

      主持人:您怎么看他们对您的称呼?

     

      纪校长:纪宝宝,因为我的名字里有一个宝嘛。我看这些学生,他们恐怕是对校长的一种昵称吧。

     

      主持人:学生能对校长有这样的昵称,您觉得是他们对您的喜爱还是说一种什么其它的感情?

     

      纪校长:我不太了解,我想他们表示对这个校长比较认可,比较喜欢吧。

     

      主持人:您了解学生吗?

     

      纪校长:应当说有一定的了解。我很热爱我的学生。我们人民大学一切从学生出发,很热爱我们的学生。热爱他,也就不排除对他们的满腔热情,也就不排除对他们的严格要求。

     

      在纪宝成的办公室里,新的国学院设计规划图已经确定,而在不久的将来,一座全新的国学院将出现在人大校园。

     

      主持人:您花了这么大的精力在国学院上,另外自己现在也在兼任着国学院院长,国学院在你心里面占到非常重要的一个位置

     

      纪校长:确实在我心目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我花的时间不可能很多,我还主要负责全校很多大事情。毛主席当年说,要弹钢琴,国学院只是钢琴上一个键,只不过我眼睛要经常看看这个键,弹不弹,我告诉你,国学院的那些副院长,那些教授们,不要你促他。

     

      主持人:你弹不弹也得弹了,因为你现在已经是国学院的院长。

     

      纪校长:不需要扬鞭,他们自奋起,他们都非常努力。我一个学期跟他们大概也就开个一两次会,电话多打几次。我不可能眼睛只盯着国学院,那还得了,那其他学院的院长还不把我吃了吗。这个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把它放在应有的位置上。所以,我引用一句辛弃疾的一句诗文"东岸绿荫少,杨柳更需栽",我这地方很少,甚至没有绿荫,大家赶快来帮我栽树。 011301要给它一些特别的关注,格外的关注,这是有的,因为它是个新的事物。

     

      主持人串场:近几年,人们对国学和传统文化的关注持续升温,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人大国学院应运而生,但在高等学府开办国学院,弘扬传统文化,仍然需要"敢为人先"的勇气和"甘坐冷板凳"的学术精神,借用纪校长提到的那句辛弃疾的诗词"东岸绿荫少,杨柳更须栽",不管人们是否承认,传统文化都以它特有的方式滋养着现代人,延续文脉,也就是延续我们的精神。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