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冉光荣:用历史眼光重建羌族文化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6-18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冉光荣,四川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民族学家,羌族研究专家,博导,和李绍明等合著的《羌族史》是我国第一部少数民族专史,奠定了羌族研究的基础。

     

    “这次大地震给羌族地区、羌族人、羌族文化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让羌族文化面临断裂的危险。”冉光荣说,在物质层面,羌族灾区多数城镇、乡村建筑被摧毁;文化机构、文化场所严重受损;文物古迹、文化遗址等也遭到近乎毁灭性的打击。

     

    羌族人的生命也付出重大代价,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支柱力量的青少年一代伤亡惨重,民族最精华、最有希望的的一代人遭到建国以来、甚至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冲击,这对于一个只有30.6万人的少数民族而言,打击格外沉重,民族心灵上的创伤带来的巨大心理阴影很难在短时期内愈合,对此应有充分的估计。

     

    他说,不能只看到物质层面的损失,还要重视对这个民族心灵上的疗救。

     

    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不能从地图上被抹掉

     

    冉光荣说,抢救羌文化刻不容缓,这是由该民族的历史地位和现实状况所决定的。

     

    在冉光荣看来,羌族的历史地位非常突出,现存民族中能和羌族比拟的,为数甚微。羌族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在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就有对羌族的记载,这是甲骨文中有记载并一直延续至今的唯一一个民族。

     

    羌族对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很多民族形成的基础,尤其是西南地区羌语支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羌族虽有悠久的历史,解放初期却只有3.5万人,如今也只有30.6万人。

     

    这次在地震中遭受巨大损失的北川羌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也可能是我国批准的最后一个民族自治县。

     

    冉光荣说,无论是从羌族的历史地位,还是从当今的具体现状来看,对其在这次大地震中所遭受的毁灭性破坏给予充分的关怀,都是必要的。不能让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在地图上被抹掉,更不能在全国人民的心中,把这个羌族自治县抹掉。必须让这个民族恢复和发展起来。

     

    羌族文化有着鲜明特色,其高碉和碉房,作为一种建筑艺术,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都有自己的地位,正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得到了高度评价;他们的服饰、歌舞、乐器都有自己的特色;“释比”等宗教文化,意义重大。

     

    大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这是我国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可以从大禹精神中得到滋养,现代社会也需要对大禹精神的张扬。

     

    羌族一直认为大禹生于羌族地区,学界对此虽有争议,但羌族地区能找到令人感兴趣的关于“禹兴于西羌”的材料,应尽快收集并进行科学整理。

     

    现在,灾区内的大禹纪念馆以及大禹研究机构受到了严重损失,研究人员伤亡较大。

     

    冉光荣表示,灾后重建必须作整体的考虑,在解决物质、基本生活问题时,要把深层次的内容考虑进来,全方位统筹,要对民族文化的问题有所关注。

     

    对羌族心灵的治疗比物质上的重建更重要

     

    冉光荣认为,接下来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修复空前的灾害带给羌族人民心灵上的巨大创伤,让这个民族树立信心。

     

    对羌族心灵的治疗比物质层面上的重建和恢复难度更大,必须振奋这个民族的自信心,让羌人自己树立起发展壮大本民族的责任感。这项工作,不能仅靠外界的帮助,更要靠羌人自身来完成。

     

    羌族人历来坚忍不拔,要激发羌族人民的奋发勇气,不能产生“就等着政府来管”的等、要、靠思想,羌族人不能仅仅停留于对外界援助的感恩,更要振作起来,这才是对世人最大的安慰和回报。羌族人中的青少年一代,更要树立起坚强的意志。消沉只会贻误自己的一生,更会危及整个民族的发展。

     

    他说,重建时,要让羌族人回到自己的生存环境中,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处境。对于那些有意向回到家园的羌民,要给予支持,政府应加强这方面的积极引导。

     

    抢救羌文化应与发展区域经济同步

     

    冉光荣提出,灾后重建的核心是物质建设和精神建设必须同步进行。要科学制订灾后重建规划,必须吸收人文学者参加,加强羌族地区重建规划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一定要公开方案进行讨论,征求意见,尤其要倾听灾民的声音,尊重他们的民族习惯和传统。

     

    冉光荣提出,必须为羌族人修建宗教活动场所,新的居民点要与新农村建设结合,羌族民居的建筑风格、村寨布局,要尽力凸显羌族的特色和风貌。同时,尽量按原有亲缘关系和社会关系网络聚居,让羌族人发扬互助传统,克服到新的地区生活的种种客观困难,并维护羌文化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

     

    新规划必须与旅游紧密结合,羌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要把旅游放在首位。比如茂县的营盘山遗址,极有特色,应加速开发。

     

    应建设羌族文化保护区,尽可能建设羌族博物馆、羌族艺术馆、大禹纪念馆等。

     

    应建立地震遗址公园,将叠溪海子和本次地震遗址组合起来,以便科考、凭吊。

     

    他还建议,设立地震纪念馆,展现抗震救灾中涌现的感人事迹,用那些震撼心灵的真实细节:一首小诗,一张照片、一个镜头,彰显人性光辉。

     

    必须用历史的眼光留下部分灾区的即时场景,如果没有真实感,将失去历史的价值。为此,总理写下的“多难兴邦”、抢救时使用的器具等,必须尽快予以妥善收集和保存。

     

    由于很多研究和传承羌族文化的人在地震中丧生,必须尽快把已有的关于羌族的资料,特别是学者的调查资料,建成一个数据库——这些可能已成绝唱。

     

    对正在进行的关于羌族的研究课题、羌族释比经典的收集整理,予以专项扶持,抓紧完成。

     

    做这些文化抢救工作,必须有一个机构统筹,打破行业界限、部门界限,不要有遗漏。具体实施时,应该不厌其详。

     

    尽快组织力量调查、评估羌族地区物质、精神文化的损失,对释比、老艺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要给于特别的保护。

     

    各级党政干部要保持抢险救灾时的精神风貌,要有对历史负责的责任感。

     

    冉光荣提出,国家对羌族地区可考虑给予照顾,如在生育、学校建设、灾民救助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记者 田文生)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