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李零的“文化糟蹋论”意欲何为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5-09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去圣乃得真孔子》资料图

     

      大约也就是在去年的这个时候,北大中文系教授李零先生出版《丧家狗:我读〈论语〉》一书,引发学界激烈讨论并成为一个“文化事件”。如今,李教授又推出《去圣乃得真孔子》一书续写“反孔专家”神话,并预先高调抛出了一连串耸人听闻的观点,如“传统文化不能救国”、“传统文化热全是病”、“传统文化糟蹋中国”等。可以预见的是,学界对这些爆炸性观点的讨论,注定会再次成为今年的一个“文化事件”。

     

      作为大学教授和知名学者,李教授有着根深蒂固的精英意识,他直言不讳地说:“大师比普通的布道者要更负责任。”他也正是以“大师”的傲然姿态断然宣布:“孔子热、传统节日热、传统服装热、祭拜炎黄热在我看来全都是病。”坦率地说,我也认为学者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批判的能力,但这并不是说学者就比大众更高明,更不等于学者就具有天然的道德优越感——知识优越感或许会有点,但事情也往往坏在知识优越感上,因为学者们总是试图以冰冷的知识和理性来取代或取消大众内心的情感和信仰,而实际上这是个方榫圆铆、不甚相关的问题。

     

      李教授紧紧抓住孔子“若圣与仁,则吾岂敢”的自谦之辞纠缠不放,力图通过知识考古把孔子由圣人还原为凡人,正是忽视了或者根本就不懂作为圣人的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承载着千百年来人们追加和投射上去的价值信仰与文化情感。进而言之,还原孔子或会得到真实孔子的只鳞片甲,但却抹杀了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化的精神历程。难怪陈明先生说他是“训诂家的眼界”——眼里只有事实和知识,心中别无信仰和情怀。

     

      李教授承接的是近代以来“反传统的传统”的余绪,只不过他以往打起的多是知识的旗子,如今却突然甩出了“传统文化不能救国”的杀手锏。是的,传统文化确实不能救国,因为文化虽然是人生以及家国天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却绝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更不是无所不适的万金油。事实是,似乎并没有人把中国健康良性的发展完全寄托在颂扬孔子或诵读《论语》上面。更为关键的是,在遭受了百余年的批判质疑和颠覆解构之后,特别是面对强大的西方文化冲击,传统文化已经并且正在继续渐行渐远以至于杳无踪影,因此,现在的问题不是“传统文化救中国”,而是“中国救传统文化”。

     

      当然,目前传统文化热泥沙俱下、良莠不齐也是事实,比如浮躁化、功利化、商业化甚至是政绩化,又比如借国学之名发国学之财等。但更应看到,传统文化萌动复苏的迹象,既是一种因应“现代文明病”而回归传统寻求文明新出路的内在需要,也是中国崛起和民族复兴过程中国人重拾文化自信的必然结果。还有一点尤其需要注意,即无论是读经热和国学热,还是古礼热和祭祀热,抑或是孔子热和国学热,多是一种民间和民众的文化自觉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学者的责任和义务不应该是对传统文化热一概否定之,而应该是顺势扬波、合理引导,同时拒绝和批判那些虚妄的文化现象。

     

      令人诧异的是,面对传统文化热,李教授竟然痛心疾首地说:“我不忍心,我可爱的中国,就这样被糟蹋下去,被一大堆用谎言、谣言编织起来的自欺欺人糟蹋下去。”窃以为这纯粹是高危之论,完全是耸动视听。传统文化真的就那么罪大恶极、罪不容恕吗?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真的就这么一塌糊涂、一片黑暗吗?中国人真的就完全生活在谎言和谣言之中并自欺欺人吗?中国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有着自己的生命和尊严,即使对她不加敬畏,也应该保持必要的尊重,这是做学问的道理,也是做人的道理。李零如此称道理性和宽容,但却对传统文化破口大骂,真是匪夷所思、不可理喻。

     

    最后,有句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李教授认为凡是批评他观点就是“骂”他,所以在《去圣乃得真孔子》一书的序言中接连用了十几个“骂”字,说批评他的人“不读书,光骂人,甚至不惜制造谣言,借刀杀人,是卑怯的表现。”这使我很紧张,因为我去年也曾围绕“丧家狗事件”写过两篇评论文章,算是“骂”了李教授,但我自信尚没有卑劣到“制造谣言,借刀杀人”的地步——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无论是谁,李教授都大可告他个造谣中伤罪或侮辱诽谤罪。至于口口声声把别人“不读书”挂在嘴边,似乎也有些武断——即使李教授再勤苦,也未必能读尽天下书;即使读尽天下书,也未必能见识卓然;即使见识卓然,也请不要忘记“学术者,天下之公器也”的先贤教诲。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