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国学何必斤斤计较于名位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5-05 00:00于哲学网发表

 

 



     人民大学国学院表示,将向有关部门正式提交设立国学学位申请。据称设立两年、已经拥有四届毕业生的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其毕业生学位授予却不得不“挂靠”在文、史、哲等其他学科上的尴尬现象有望得到改变。

     

     对此,我并不以为然。各国皆无“国学”,只中国有“国学”。“国学”本一历史性概念,西风东渐之际相对西学而言,统括传统学术。然而纵是如此,政治上激进、学术上保守、有“清学殿军”之称的一代国学宗师章太炎先生著《国故论衡》,犹分设小学(文字声韵之学)、文学、子学(诸子哲学)诸专题。上世纪一二十年代,胡适先生倡导“整理国故”,以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几成近世国学研究一大主流,忝“国学大师”之列。

     

     观近世所谓“国学大师”,虽无不底蕴通博;而精专,却多只在一域。譬如冯友兰,以哲学名世;“北钱”钱钟书,以治宋诗著称;“南钱”钱仲联,以治清诗驰誉。即便是执著“继绝学,存国故”的一代宗师章太炎门下弟子,亦只是各发扬乃师一端之学:如黄侃精小学、吴承仕专经学、朱希祖攻史学、刘文典擅《庄子》《文选》……“诸体皆工”“百科全书”式人物,很难见到。今世屈指,不过饶宗颐一二人而已。人生苦短,术业专攻,契合于社会分工理论,实在是很正常的。

     

     倡设“国学学位”,其愿或不谓不宏大;然而终究还当以塌实于人才培养为宜。人大孔子研究院张立文教授称“国学的特点之一是‘通’”——倡导通识教育,如此斤斤计较于名位,则大可不必。学生有一门之长如文学,则授予文学学位;如有两门之长如文学、史学,则授予文学、史学两门学位……——大可依此类推。

     

     说是“其毕业生学位授予却不得不‘挂靠’在文、史、哲等其他学科上”——“尴尬”!上世纪二十年代南北并峙的两大国学研究重镇——有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四大导师领衔的清华国学院和一代古文大家唐文治主持的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曾经培养出大量的国学名家:如唐兰、王力、吴其昌、蒋天枢、谢国桢、姜亮夫……然而,诚如学者谢泳先生所言:“最后去向……基本上是在中国各大学里的中文和历史系”。——彼既不谓“尴尬”,而今更何来“尴尬”?!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