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家无三代富”的剖析与对策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4-24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巨富的纨袴子弟因屡次破产而“渐渐”荡尽其家产,变为贫者;贫者只得做佣工,佣工往往变为奴隶,奴隶容易变为无赖,无赖与乞丐相去甚近,乞丐不妨做偷儿……”这是“家无三代富”这一社会现象,最为刻薄的一种语言的表述,然而,“家无三代富”又是社会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这种语言上的是与非,只是一种观念上的问题,探索“家无三代富”的社会成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才是人们对待问题的理性选择。

                            一

      “家无三代富”形成的原因,是由于“纨绔子弟”(俗称败家子)的产生,吃喝玩乐,不务正业,无事生非,导致家业的败落,而与巨富并无天然的联系。如果我们撇开巨富的问题,就一般的家庭而言,同样是不能出败家子的。以上面的言论而议,巨富变为贫者,这就可以做为一个起点,即有贫者变为佣工,佣工变为奴隶,奴隶变为无赖,无赖变为乞丐,乞丐变为偷儿……显然,以上观点是不成立的,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如果说这种观点成立,就是对劳动人民的一种侮辱。那么,为什么人们要把这种具有侮辱性的语言和巨富联系在一起呢?
    这不能简单地说成是人们对富人的一种嫉妒,还有一种社会分配的公正、公平、正义存在于其中。比如有一笼馒头,如果大家平均分配,每个人都能够得到一份,人们就不会感到不公,也就没有贫富之别;如果说一些人拿走了一半,另一些人拿走了一半的一半,还有一大部分人根本就拿不到馒头,或者只拿到少量的馒头,那么人们就会感到分配不公,也就有了穷人和富人之分。世界上的所有财富就像这样一笼馒头,被一少部分人占有着,而大部分的人,生活处在一种贫困之中;并且,人们为了生存,必须从拥有“馒头”的人们的手中分享或争夺生存的必须品,所以,人们对富人的兴衰就特别地关注。这种分享和争夺的方式是多样的,有用劳动换取报酬的方式,有巧取豪夺的方式,还有欺诈、阴谋和诡计、掠夺和战争等等。如果按照资本主义经济学家的言论,贫富差别有一种临界线,一旦超过这一临界线,就有引起社会动乱的可能;如果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就是要进行阶级斗争,不管是那一种说法,总之一句话,社会的发展就丧失了和平与发展的大好机遇。因此,不管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初期,贫富差距过大都是社会的一种不安定的因素。

      从我国的富人而言,主要是靠国家的政策富裕起来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通过国家的政策能够有计划地调整国民经济中的收入分配关系,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缩小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另一方面,国家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为了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是为了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而让他们起到一定的带头作用、示范作用,而不是培养资本家。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与资本主义社会有着本质的区别。目前我们看到的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是社会发展阶段上出现的问题。现在国家着手解决民生问题、三农问题、落实《劳动合同法》,以及对迫害民工现象的犯罪分子进行严厉打击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贯彻和落实,就是要解决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国家能够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就有可能采用让一部分人首先进入共产主义的办法,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活的富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富人。他们能够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随着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顺利地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而不必经受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那种急风暴雨式的过渡和阵痛。

      当然,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实现共产主义还是一个长远的过程,我国的富人们,还要经历“家无三代富”的兴盛与衰落,因此,探索和解决“家无三代富”的问题,仍然有研究的必要。

                           二

      就上述“家无三代富”形成的原因而言,并非事物的本质,只是事物的现象。败家子的出现,固然是败家的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也不是根本的原因。人类走向文明、富裕,是人类自身的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某一个体的首先富裕是他在某些(个)方面突出能力的表现。

      人类文明的进步,首先是人类认识的的进步,由认识形成能力。人类的认识是人类从事各种活动的前提,人们常说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观念引领潮流也是这个意思。曹冲秤象是浮力定律的具体应用,人们就是没有认识到它是事物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因此人们就不可能广泛地运用这一科学的规律,更不可能把它转化为生产力。人们曾问,文艺复兴为什么没有在当时先进的中华帝国兴起,而能够在相对落后的欧洲产生,这与人们的思想认识有很大的关系。这种人类认识上的差异,导致人类的认识不能进步,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社会就不会走向文明和富裕。一个限制人民思想的民族,终将是一个落后的民族,解放思想始终是时代的召唤。人类认识的进步,不是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够得到一种同步,是有先有后的,是有快有忙的,正是“革命不分前后”。人类的认识首先是从某个人的头脑中产生,然后得到大家的认可,得到社会的公认,才能形成人类社会的意识,这是人类认识的一般过程,而能够首先认识到科学规律的人就是幸运者、佼佼者,社会把这些人看作是伟人、名人。同样的道理,个体的富裕也是一种在经济领域中的幸运者和佼佼者,他们成就的表现,就是拥有让人羡慕的巨额的财富。

      进一步地讲,他们这些巨富们能够获得这么多的财富,既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收获,同时也是他们非凡能力突出表现的证明。有的人太相信机遇的作用,而不肯承认或者轻视人的能力的作用。改革开放的时代是我们很多人都经历过的时代,可以说机遇是平等的,但是,有的人就成功了,有的人就失败了,为什么?人们很可能会找出很多失败的原因,但是很少有人能够承认自身存在的能力问题,承认自身的能力低下,而看不到自身问题的所在和能力的低下,就是他失败的真实的重要的原因之一。我们也不能否认机遇的作用,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机遇,你就是再有天大的本事也展示不出来,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关系,正所谓“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
    无论如何,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与他自身的能力有非常重要的关系,人的能力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最本质、最基本、最起码的东西。

      天下的富人们,能够把自己一身聚集的财富留给子孙后代,却不能把自己所具有的超人的能力代代相传。不要说富家子弟成为败家子,就是富家子弟的能力平庸、一般化,都难以守住其万贯财富。“创业难,守业更难”。因为能够围绕在富家子弟身边的人,都是社会中的精英,他们时时刻刻都在寻找机会取而代之,也因为天下的财富就在他们的手里,只能从他们手里才能获得巨大的财富,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因此,有能力的人时时刻刻都在惦记着他们。当你兴盛的时候,那些社会的精英们表现的异常温顺,围绕在你的身边阿谀奉承,唯唯诺诺,勤勤恳恳,获得并不满足的高薪,一有机遇,他们就表现出了异常的背信、贪婪和凶猛,疯狂地夺取和瓜分你的财产,所以,富人们的财富是守不住的,富人变成穷人是一种必然。
    由于这一社会现象的客观存在,历史上的人物也曾做过深刻的探讨。林则徐有一副著名的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也有报道,比尔•盖茨为他的三个子女只留下一千万美金的财产,其余部分捐献给慈善组织。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有自己的特点,重于子孙,轻于信仰,而西方人的文化理念,则重于信仰和自身的价值,因此,我们不能用西方人的文化理念来要求中国的富人,也不能用林则徐的观点来要求普通的富人,我们必须寻找一种人性化、科学化、制度化的理财方法,以解决“家无三代富”在中国历史上重演。

                             三

      从上述观点看,导致“家无三代富”的根源是人的能力低下,解决问题的理想方法是实现共产主义。我们虽然不知道共产主义是一种什么样子,但是并不影响我们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做一种探索和尝试。从另一方面来讲,由于创业者不能够把自己超人的能力,留传给自己的子孙后代,以至于子孙后代,在未来发展方面不能够拓展,在坚守基业方面不能够固守,日积月累,导致家业的丧失,变为贫民,形成“家无三代富”的特殊社会现象。家业永继,事业有成,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不但是富人这样想,一般的人也这样想。从人性化的角度考虑,富人们拥有巨额的财富,让他们的子孙们享有一种长久的、具有保障性的、高于一般人生活水平的待遇,也是合乎情理的。因此,首先由富人们探索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可能的、有条件的、符合人性的。那么,未来社会的发展将有那些要求呢?

      人的能力是人类社会进步最本质、最基本、最起码的东西,也是富人们保住家业,发展事业,避免“家无三代富”重演的根本。因此,富人们在探索未来社会发展的事业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保证使下一代人具有高水平能力表现的基本素质。那么,什么是人的素质和能力呢?人的素质和能力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些问题曾经是当今教育界的焦点问题,但是,时至今日,仍然还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科学解析,因此,也就很难找到行之有效的培养人的素质与能力的科学方法。人们也知道培养下一代素质和能力的重要,从国家的情况看,是再穷也不能穷教育,从富人们的角度看,是贵族学校的诞生。有的贵族学校收费六十万,和一些高等院校建立一定的关系,扬言要把幼儿园的小娃娃送到大学中去。对于学校而言,进入大学就等于素质和能力;对于富人而言,是对下一代人的尽心尽力,对于孩子的素质和能力而言,天晓得!我奉劝天下的富人们,在对待下一代的问题上,再也不能这样马马乎乎了,要研究教育、要研究人的素质和能力,否则你们的家业仍然会后继无人,重演“家无三代富”的历史。其次,富人家的子弟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凡是天下的富人们都有巨额的财富和庞大的资产,他们子弟的第一要务,就是天生要有当老板的能力,保管好、利用好已经拥有的财富,和如何发展获得更多的收益,创造更大的业绩。而一般人子弟发展的道路,则是先掌握一种某生的技能,安顿好自己的生活,然后才是如何获得第一桶金发展自己的事业。第三,一个人的智商是有高有低的,一个人的爱好也是各不相同的,一个人的未来也是不确定的,也就是说,你要叫自己的子弟干什么,他不一定就能够干什么,愿意干什么。这是天下富人们面对未来的三个基本问题,也是解决“家无三代富”这一课题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

      针对上述情况,解决“家无三代富”的问题,首先是要解决教育的问题。一个人的素质,是自身内在的品质,包括社会品德、科学知识、身体状况等诸多方面;一个人的能力是一个人自身素质的外在表现,素质高的人能力表现必定突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正比例关系,一个人的素质愈高,能力就愈强,但是,文凭和能力之间没有这种关系,因为,一个人掌握了科学知识,需要实现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知识只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是培养人的思维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并不是直接等于智慧和能力。如果在一个人的头脑中,没有质的飞跃,就不能实现转识成智,转识成能的过程,他所学的知识也只是一种简单的堆砌,他自己也只能是一个知识的贮存器、传播器。教育要从人脑思维着手,从世界存在的形式、方式着眼,这样才能培养出大器。从世界存在的形式、方式着眼是巨富们的需求,对于他们来说尤其重要。他们拥有相当多的财富,涉足世界经济。他们的后代,如果没有一个远大的目标和宏伟的战略眼光,就不能够高瞻远瞩拓展先人的事业,并且还直接影响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腾飞。这是因为他们掌控着相当多的生产资料,限制和影响着其他有能力的人的使用,直接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于国于民于己都是不利的事情,所以他们的子孙后代一开始就应该具备高超的胆识。这一点,富人的孩子与一般人家的孩子是不同的,一般人家的孩子能够听话,也许会更好些。这是解决“家无三代富”为什么要首先解决教育问题的第一个理由。

      从人脑思维着手,是科学的需要,是能够培养大器的需要。试想,一个没有科学思维能力的人怎样能够成为一位叱咤风云,成绩卓越的人物?目前,思维科学研究的方向在整体上缺乏一种高度的概况。比如,思维在语言学中有研究,在逻辑学中有研究,在哲学中同样有研究……它们都在研究人脑的思维,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人们不得而知。这就是思维科学应该重点研究的课题。然而,人们研究问题的目光一般都集中在已经形成学科的内部,在人咀嚼、回味过的残渣中抱食,很少有人从它的反方向进行高度的概括和系统的总结。我经过多年研究发现,语言学中研究的人脑思维,主要是研究人们应该怎样认识、陈述和描绘事物的形象、状态、结构,以及怎样应运语言进行构成等方面的思维方法,属于形象思维;形式逻辑学中研究的人脑思维方式,是研究人脑怎样认识事物处在静止状态条件下事物的本质特征,属于静态思维方式;辩证法研究的人脑思维方式,是研究人脑认识事物处在运动状态条件下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属于动态思维。《论辩证法》一文,重构了辩证法的体系,揭示了点、线、面、体的规律是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参见《中国当代思想宝库》36页,卢继传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不仅如此,点、线、面、体的规律还是人脑思维运动的规律,我相信人脑思维的秘密,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雷池。未来教育的发展,将以人脑科学思维方式为主线,以提高人体各部分功能为目标,以学习系统的科学知识为手段,以探索研究为方法,激发人的学习兴趣,培养人的基本素质,发挥人的最大能力,到那时,人们对于科学知识的掌握和利用将是一种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不再为掌握不了知识而犯愁,人们不再为没有一技之长而懊恼,人人都能够因为自己拥有丰富的才华而骄傲。
    解决“家无三代富”的问题,教育他们的子女树立世界经济的理念,管理大公司的技能是巨富后代们的必修课,因为他们天生就要面对一个巨大的公司或者说一个巨大的经济集团。从现代人的观念看问题,巨富们把自己的后代送进大学,送出国门,学习和自己公司相关的科学、技术、管理,将来继承、发展、光大祖先的事业,这是人们的一般心理。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是都能够如人所愿。敢问天下巨富,你们的成功,走的是这样一条道路吗?比尔•盖茨的成功,走的就不是这样的道路。问题的提出,不是否认这是一条成功之路,而是说明,目前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还存在着问题,还有深入研究的必要。这样的教育观念,其实只是父母的愿望,并不一定是他们的子女所想。那些成功了的巨富们,在他们创事业拼搏的过程中,深刻地感到科学知识的重要,和自己缺乏知识的困难,大有“书到用时方恨少”之感慨,因此上,巨富们不惜重金也要让他们的子女成才。返过来看,他们的子女们却不这样想,你们读了多少书?你们不是也很成功吗!为什么非让我们读死书?死读书!子女们的意见也不是没有道理,巨富们有非常人所有的心性、气质、胆量和韬略,这是他们的后辈们欣赏的,也是应该学习和拥有的能力表现,可是,我们现有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能够满足这样的需要吗?能够培养出这些优良的品质吗?现在社会上有一种“高分低能问题”的观点,就是对现有教育的一种否定。

      一个人的发展是具有多面性的,即便我们做了这些研究,推行了这样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也并不一定就能够让自己的子女继承我们的事业,南唐李后主李煜,一国之君,不思治国,却成为千古传诵的一代词人。这是因为我们的后代有他自己的理念,有他自己的爱好,有他自己的生活,我们要尊重他们的选择,让他们走自己的道路。其实,我们的教育初衷,只是怕我们的后代不成器,并不是怕他们成为科学家、文学家、理论家……只要我们的后代能够事业有成,过上他们自己的幸福生活,我们又有什么不乐意的地方呢?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事业怎么办?这个问题的解决不是教育所能解决的问题,而是要靠制度才能解决的问题。
    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求助法律的保护,无疑是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然而,事情并不是就这么简单。社会是发展的、事物是变化的、市场竞争是激烈的,仅靠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机制是无法保障的。当然,富人们可以选择另类投资理财项目,如人身保险、财产保险、健康保险、分红保险……分散资金,规避风险。但是还不够,国家根据现实社会的需要设计的这些保险项目,离富人们理想中的需要还存在着相当的距离,还可能会遇到更加复杂的情况,因此,富人们还必须探索和建立新的保险机制和更加科学的理财制度和办法,让自己的后代,能够比较长远的接受先进的教育,享有较高的生活水平,拥有相当的发展基金,而不受任何情况的干扰和侵犯。

                              四

       从上上述构划的蓝图看,我们围绕人类社会发展最本质的东西——人的能力,探索未来社会的发展,提出培养“大器”的教育观点,辅之以经济管理、建立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和多种社会保障机制,以解决“家无三代富”的问题,最理想的效果是“未来教育的发展,将以人脑科学思维方式为主线,以提高人体各部分功能为目标,以学习系统的科学知识为手段,以探索研究为方法,激发人的学习兴趣,培养人的基本素质,发挥人的最大能力,到那时,人们对于科学知识的掌握和利用将是一种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不再为掌握不了知识而犯愁,人们不再为没有一技之长而懊恼,人人都能够因为自己拥有丰富的才华而骄傲”,他们的子女有如此骄傲的能力,也就不愁后继无人,家业丧失;从最坏的角度打算,他们的子女不愿意、能力一般,不能理想地管理自己未尽的事业,但他们的子女也不是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一无所知,加之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和多种社会保障机制,同样可以让他们的财富得到保障。

      然而,这种财富的保障是建立在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平发展的基础之上,一旦国家安全受到威胁,社会稳定就不能保障,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就即将结束,任何人的财富,甚至人生安全都不一定能够得到保全。因此,对未来富家子弟的教育,道德是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培养高尚的社会主义品德,对于富家子弟而言尤其重要。这决不是危言耸听。从一个经济集团内部来看,巩固他的地位,表面上是一种人的集合,构成一种经济的共同体,而集合的实际内容是一种共同的理念、文化、制度的共融,对于这种理念、文化、制度的遵守、贯彻、执行就是一种道德品德的规范。一旦这种道德品德的规范被摧毁,这个经济集团就会随着分裂、灭亡。需要进一步说明的问题:一个经济集团,人的集合,不仅是拥有巨额财富的合伙人,还包括普通的劳动者,因为他们是剩余价值的创造者,是一个经济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利润的来源,对于他们的不仁同样是一个经济集团衰败、毁灭的重要原因。富人们的天下就是凭借着这种道德品德的各种规范,保护着他们的地位,权利和利益。“天下国家本同一理”,整个社会的各种经济集团的这种理念、文化、制度就是靠国家的理念、文化、法律、制度、道德维护着,支撑着,和谐发展着。因此,天下的富人们,要明白一个道理,爱祖国,爱党、爱人民就是爱自己。

      归纳全文观点,解决“家无三代富”的问题在中国社会的重演,就是首先要注重培养下一代人的能力,其次是教育他们的子女掌握必要的经济管理知识,第三是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机智,第四是要进行社会主义品德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准,爱国、爱党、爱民,这几个方面互为一体,共同构成探索未来社会发展道路的基本内容。探索未来社会发展的道路,研究、推行科学的教育,创建新的富人社会保障机制,不仅能够取得很好的社会效果,还能够取得很好的经济效果,既是一种急需研究的课题,又是一种极有前途的投资项目,要么美国、香港等银行家都看好中国富人们的钱包?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