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先生新著《曙光集》中,写到1957年、1960年与1962年间,其父三次到日内瓦劝他回国的事(可参见《文汇报》3月31日“新书摘”栏)。1957年给他写了两句话:“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1962年对他说道:“新中国使中国人真正站起来了,从前不会做一根针,今天可以制造汽车和飞机……从前常常有水灾旱灾,动辄死去几百万人,今天完全没有了……” 杨氏父子都是科学家,科学家受到普遍的尊重,是因为科学家本身最尊重科学,最尊重事实;他们父子又都是很爱国的科学家,所以才会将“有生应感国恩宏”铭诸座右,时时处处不忘讲国家的好话,原来那样说,如今这样写,都是明证。 可是,好话也不能讲过头,也必须尊重事实,尊重科学,不能不顾事实,悖于常理。杨先生说中国从前“不会做一根针”,但我读《礼记》,见其中便有“纫针请缝”之语,《左传》成公二年,又有以“执针”(缝匠)百人向楚请盟的记载,那时的针难道是从外洋进口的么?我虽比杨小几岁,也生于“从前”,儿时见家庭妇女所用机制钢针,也都是汉口或长沙本地“做”出来的,并非舶来。 水旱天灾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难避免的事,“从前”中国因灾死几百万人,史书上确有记载,却未必“动辄”如此,古时全国人口基数少,如果“动辄”一死几百万,又怎能留下那么多人一下子“站起来”呢?尤其是文中所说的“今天”乃是1962年,那时刚刚经过“三年自然灾害”,在这三年中非正常死亡的人数虽未能确知,但也不会“完全没有了”吧。 由此可见,好心说好话,也要顾事实,合常理,这才是科学家应有的态度,才能够得到大家的尊重。我平生不喜指摘争辩,此次却如鲠在喉,不吐不快,遂草此数语,维读者察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