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文学界自揭“红包评论”怪现象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4-11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收钱就吹捧 斯文尽扫地

        钱不到手就不发表评论,拿了钱就疯狂赞美——“红包评论”近日成了媒体和文学界的热门话题,昨天更有媒体报道称,现在知名评论家的评论文章已达千字万元的标准。于是,记者采访了多位作家、评论家及出版界人士,详细了解“红包评论”的究竟。
        
        “红包评论”确实有
        
        “‘红包评论’?当然有!”几乎每个被采访者对此都异口同声,但若说情况的严重程度,看法可就不一样了。大部分人表示:“上海算是比较好的,老传统还在,评论家都看重自己的名声,而有些地方‘红包评论’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郏宗培有点激动地说:“以前评论家还羞羞答答,现在则愈演愈烈了,文人追求钱也很爽快。”他向记者透露说,出版社到一些地方开研讨会,甚至会遇上专人来谈如何安排“红包评论”事宜,如果不给钱,有些评论家就不肯来参加研讨会。
        
       
    分类分层价不同
        
        郏宗培告诉记者,“红包评论”可不是发文章拿钱那么简单,据他所知,光是种类就分很多。“请人看书有看书费,这仅仅是请评论家拨冗看作品,并不包括发表意见的费用。开研讨会请评论家到场要给出场费,但出场不一定发言,如果发言则要另外给发言费。至于写成文章发表,那就要相应地增加费用了。评论家的工作都已经被量化了。”
        
        郏宗培透露说,有时候去一些地方开研讨会,还会碰到专门拉场子的人,“请一流的评论家是什么价钱,二流的是什么价钱,要请几个就请几个,加上场地等等,‘打包’的话还可以便宜点。”至于千字万元,郏宗培表示,偶尔有人能拿到这个标准,但并不多见。不过他补充道,情况也并不能一概而论:“有的大评论家一分钱也不要,有的中不溜秋的倒喜欢到处讲钱。”
        
      
       撒钱买名坏风气
        
        虽不是人人如此,但一部分评论家的行为影响到了整个文学评论界的风气。郏宗培说:“有些有钱的作者撒一点钱就为了买个好名声,特别是没什么名气的作者。也有一些书商、出版社喜欢这么做,我们出版社从来不这么做,有时候就很为难,甚至会被人说‘不上路’。”花钱买名声也有矛盾,“有名气的作家用不着这么做,需要评论家关心的,还是以年轻作家为主,但如果仅仅靠钱换来几声廉价的吆喝,对文学创作又有什么积极作用?搞到最后文坛生态也被破坏了,作品好不好都用钱来衡量,这是文学的悲哀。”
        
       
    丧失原则与道德
        
        上海评论家杨扬认为,上海评论界的情况还是比较好的,很少有人写“红包评论”。“我有一次去北京参加莫言作品的研讨会,除了住旅馆的费用由对方出,连来回的差旅费都是自己出的。”他表示,搞文学评论不能太计较收入,评论家们还是应该注重自己的职业道德,“谁因写评论而拿了很多钱,大家都看着,做事情写文章不能太离谱,会影响到职业形象。”他说,一些书商为了宣传会邀请评论家写文章,支付比一般稿酬高一些的费用,即便是这样,评论家也应该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能因为费用多一些就一定讲好话”。
        
      
      报酬制度需改变
        
        一些文学界人士也表示,“红包评论”不好,但评论家们亦有苦衷。上海市作协副主席赵长天说,钱变成文学评论的标准,后果的确很严重,但评论家的劳动和报酬不成比例的情况也的确存在:“写一部长篇小说的评论,至少要通读一遍吧,负责的看二三遍,做点笔记,再写文章,快的也需要约一个星期。但现在评论刊物生存困难,普通评论家的一篇文章,一千字最多只能拿到100元,这样的付出和得到实在有点不成比例。”
        
        赵长天说,在此前举行的中国作家协会七届三次全委会上,大家也谈到了“红包评论”的现象。他觉得,评论家要有职业道德,评论报酬也应合理,这是两个都需要重视的问题。赵长天提出了他觉得目前可行的方案:第一是对好的评论杂志和报纸上好的评论栏目加大扶持力度,对其进行特殊的补贴,让它们有能力提高稿费。第二是在评论刊物和作协设置专门的岗位,提供比较好的待遇,让最好的评论家专心关注当代创作、安心工作。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