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文学批评不再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样繁荣,其对文学创作的推进和指导作用也呈现出萎缩之势。针对这一现象,一些批评家指出,社会关注度不足和文学批评在当前文学活动中的尴尬处境,是导致文学批评式微的原因之一。但文学批评自身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要实现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良性互动和健康发展,加强文学批评自身建设是不可回避的前提。
分解“小圈子” 打破 “人情关” “我们这样的泱泱大国,文学批评圈子放眼一望大家都很熟悉,这并不是好的现象。”作家蒋巍指出,目前的文学批评呈现出一种不容乐观的“圈子化”现象,作家和批评家的关系过于密切,使批评家的笔杆子在人情面前逐渐钝化。“一方面,文学作品的经典化成了作家和批评家的共谋;另一方面,批评家在选择和评论作品时,也太随意了。”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程光炜说。 文学批评“圈子化”的直接后果,是人情批评、红包批评的泛滥。评论家贺绍俊指出,文学批评要走出当前的困境,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文学制度作为保证。“我们的社会形态正在发生变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得以确立,与此相适应的文学制度也必须随之建立。”在健康的文学制度下,评论家要负责的不是人情和“红包”,而是文学作品和批评本身,文学批评的诚实度和公信力才能得以实现。 福建省作协副主席南帆指出,好的文学批评应该在审美标准和思想上有独立的立场,不仅要说真话,而且要说对文学作品有真知灼见的话。专家们指出,批评家和作家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避免文学批评的锋芒在社会化的交往中被磨损。 打破人情关不是说文学批评要否定一切。“批评和作家是对话的关系,批评家是作品的质检员”,程光炜指出,对文学作品一律采取否定态度也是不可取的。“不是只有直言的谩骂的说坏话的才叫批评,用一种建议的委婉的方式来表达也是一种批评的方式。对于一个文本来说,从建设性的角度来看到它可贵的一面、可开发的一面,也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贺绍俊说。 “尊重学术的民主风气,尊重讨论的不同意见,这种胸怀和境界,就理论界本身的建设来说,还是一个需要大大加强的方面,”蒋巍指出,只有在今后的学术界、文学界提倡民主的态度和风气,将双百方针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推进文学。 去除技巧依赖 打开研究视野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文学活动主要是由文学期刊组织起来的。《十月》、《当代》、《收获》等期刊在当时有很强的文学实力和组织能力,这其中也包括开展文学批评的工作。90年代后,随着学院批评的崛起,文学研究、批评大部分都转由大学承担,于是便有了90年代后“思想淡出,学术崛起”的说法。 然而,专家们指出,在目前的高校中,当代文学批评也面临着逐渐边缘化的尴尬处境。现在的教育系统普遍认为感想式的批评不是真正的学术研究,而是把精力集中在将理论范式引入已经确立的经典作品的研究上,认为只有讲理论的研究才是真正的研究,可见当代文学批评的处境何等尴尬。 另一方面,在对当代作品的研究中,也存在过于注重理论化研究的“过度技巧化”问题,蒋巍认为,这是当下中国文学创作和批评中的严重弊病。“目前许多批评文章都在对一部作品的技术化表现进行非常精致的技术化批评,而对时代和历史背景下作品的探索创新缺少宏观的把握和考察。”而文学的过度技术化是否伤害了文学的生气和文学在开创性方面的大气,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好的批评是有精神的,艺术的,有思想的,要在宏大的历史时代的坐标系上寻找作品的进步发展和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南帆认为,文学研究固然对文学批评有非常重要的贡献,提供了很多特殊的理论视野和批评模式,但将研究对象集中在既定的经典作品中,对当代重大文学文化活动重视不足,则无法确立属于自己时代的经典作品。“文学批评是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外部批评,是对时代背景和社会文化的考察;另一方面是内部批评,对作品内部进行研究。这两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 畅通传播渠道 传达真诚声音 专家们认为,文学批评要走出困境,与批评阵地的建设和批评传播渠道的畅通不无关系。 “文学评论现在有小环境和大空间两种概念。在有关作家和文学作品的研讨会上,大多数评论家都能以非常礼貌的方式对作品提出比较好的建议和意见,对缺点提出批评,对作者提醒。但这样的批评通常不能见诸于文字,这就牵涉到当文学批评转移到大空间的时候,如在媒体上发表文章,在大庭广众下发表观点,常常会顾忌到人情和社会影响而言利不言弊。在这样的情况下,批评的声音常常只在小环境内回荡,而不为社会大众知道,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学批评没有真诚的声音。”蒋巍认为,目前的问题是当批评的声音进入大空间和社会层面时,如何破除情面上的阻碍。“把批评声音公之于众,作家、评论家、媒体都不高兴,只有读者在期待,这就是一个难点。”而要使这个问题真正得到解决,还有待于文学批评阵地的加强,文学界有更大的气度,对艺术有更加执着和科学的态度。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书记金炳华指出,加强文学批评阵地建设,相关文学报纸、刊物、出版社和网站都要发挥自身优势,组织文学理论批评家对热点、难点问题作出积极正确及时的回应。目前全国的文学批评刊物是很多的,其中也不乏优秀的批评文章出现。但如何让好的批评得到更好的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到文学批评,这需要有专业期刊和网站作为传播平台,将工作扎实有序地推进。 “我们已经进入大众传媒时代。历史上每种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都会带来深刻的变化, 不仅是社会的变化,也带来文学的变化。互联网是潜力巨大的媒介,如果掌握得好就是文学的助推器,反之就会是传统文学的对手。”南帆指出,在网络和大众文化时代,如何克服网络言论自身存在的问题,将它建设为推动文学批评的平台,也是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