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怎么,我们进入了“无错不成书”的年代。“无错不成书”,已成业内和读者的“共识”,甚而到了习焉不察的地步。销量达60万册的“全球第一CEO”杰克·韦尔奇自传汉译本,出错竟达1800多处!教学用书,历来是最严格的,然而,供广东、山东、宁夏、海南四省区112万高中生使用的新版高中政治教材,错字和硬伤多达数十处,业内认为“创历史新高”。 大凡报刊出版社都配置有专职校对,说到出“错”人们想当然归咎于校对员。但是,编、审、签印,各有(负)其责,让我们看看下边的谬误到底错出哪个环节。 那回客省城,偶然阅到2000年10月25日××都市报,见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莱特访问平壤最后一天与金正日会晤照片,而说明文字却为“奥卿与金日成举行第二次会晤,会谈长达6小时”,真是“活见鬼”!从照排到签印,几多关卡,竟无人觉察其谬。同栏还有另一新闻照片,报道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紧锣密鼓布展,画面上,长征3号运载火箭明明还卧在支架上,说明却成:“耸立在展场”,视而不见。发行百万份的××晚报,向为人所称道,晚近也莫能免“俗”。2004年10月25日有个言论标题:《交通安全抓娃娃》。敢问“交通安全”究是何方神圣?居然要“抓”我们的娃娃! “无错不成书”,媒体已成污染源。 去年春日一夜,读幼儿园小小班的外孙儿把大茶几隔层临时搁放的书刊搬出来玩,我顺手捡起收而未阅的××杂志,翻开卷首特约嘉宾文——刘锡诚:《水葫芦的联想》,一目扫下顿时傻了眼。 于是启动电脑发电子邮件——××编委会: 各位好! 感谢常年赠刊。 今年第二期《百家之言》第四段中“黄谷柳的《小二黑结婚》”,应为“黄谷柳的《虾球传》”或“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才是。 作为业内刊物,本不该造成这种常识性的错误,何况黄谷柳还是我省著名的前辈作家呢! 翌日开机,收到自动回复邮件:“……如果在三个月内没有收到使用您稿件的采用通知,您可另投他处……”云云。 一年过去,不见更正——无错不成书已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