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王蒙:从文化紧张到文化和谐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4-09 00:00于哲学网发表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面临着生存危机、生存悲情,同时也是文化危机、文化悲情。各种文化方略之争,莫衷一是,誓不并立。改革开放之后,一方面是从来没有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样地敞开国门,学习吸收先进的一切文化果实,一方面,也从来没有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样地强调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2008年北京主办奥运会,并提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意义非常重大。从文化学的意义上来说,是强调文化的共同性与互补性,这表明:中国与世界正在寻求沟通与互相认同,在继承弘扬传统与改革开放实现现代化的选择中,人们已经不耽于零和模式的此取彼弃,而是追求传统与现代的双赢
        
        ●我们的国家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地重视文化,珍惜文化,强调文化。我们至少可以有所期待,更多的文化交流沟通互补,古老的中国文化的更多的传承、发展与更新,以文化和谐、文化交流与文化互补的期待与努力取代文化紧张、文化焦虑与文化对抗的前景,是可能实现的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面临着生存危机、生存悲情,同时也是文化危机、文化悲情。一方面是陌生的、敌意的与强大有效的西洋的船坚炮利。一方面是亲爱的、古老的却又在西洋主导的异己的世界面前一筹莫展的列祖列宗留下来的文明传统。
        
        这里有双重的文化失望与文化对抗。一是对传统文化的失望:它竟然不能帮助我们挺直腰杆,摆脱落后挨打、积贫积弱:一句话,在实现我国的现代化方面,传统文化似乎显得无能为力。一方面是对西方的现代文明的失望,它在科技上是先进的,然而它的竞争意识、欲望趋动、个人主义、金钱与商品崇拜、法律治国、科学主义、实证主义与形式逻辑,又是我们不熟悉乃至一时难于接受的,何况它给我们带来的竟然是侵略、掠夺、民族耻辱。我们一方面要对抗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另一方面要对抗传统积习的抱残守缺,误国误民。变法图强吧,困难重重,而且面对着违背祖训、被西洋化掉吃掉的危险与指责。以不变应万变吧,则只能衰微灭亡。
        
        于是长期以来,出现了文化紧张、文化焦虑、文化冲突与文化对抗。
        
        同时出现了文化乌托邦,以为可以全盘西化,最好连中文都废除。或者仍然留恋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旧梦。此外中西体用之争,改良与革命之争,学美国与学苏俄之争,国粹派、洋务派、乡村建设派、实业救国派与其他各种文化方略之争,莫衷一是,誓不并立。
        
        这样的紧张性,使人进退都不好掌握。学西方学多少才合适?中华文化传统中何者精华,何者糟粕?中国文化传统如何适应现代化的需要与步伐……不论是读书留洋,语言文字、学术思潮、音乐美术、衣食住行,无不举步维艰,步步争议,事事斗争。
        
        马克思主义来到了中国,使中国现代史与文化史面貌一新。但同样有一个问题摆在眼前,是照搬苏俄,还是使之与中国的实际、中国的文化传统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当然不是舶来品,而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文化的指导思想。同时中国文化当然又是世界文化、人类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于是有了拿来主义,有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的方针与实践,有了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改革开放的文化方针与成果。一方面是从来没有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样地敞开国门,学习吸收先进的一切文化果实,一方面,也从来没有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样地强调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不是糟粕!)。
        
        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出现,随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随着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方针的明确与成熟,开始出现了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的新的可能性。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2008年北京主办奥运会,并提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意义非常重大。从文化学的意义上来说,强调文化的共同性与互补性,这表明:近代以来的国人的文化紧张、文化焦虑、文化悲情对抗的形势正在发生重大变革,中国与世界正在寻求沟通与互相认同,在继承弘扬传统与改革开放实现现代化的选择中,人们已经不耽于零和模式的此取彼弃,而是追求传统与现代的双赢。国人的精神资源正在迅速地扩大,我们追求的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正在成为一种普世的价值。我们中华文化的主动性正在恢复。
        
        当然和谐决非易事,某些文化冲突与文化摩擦难以避免。对于中国的偏见与思维定势仍会长期存在。国人的某些狭隘与不文明现象的消除,也决非一日之功。各种文化争论(例如对于奥运场馆与国家大剧院建筑风格的争论,关于传统节日与西洋节日的兴废的争论,关于国学的争论,关于帝王电视连续剧、关于某些走红影片的争论……)仍将会长期存在。但是我们积极申办与举办奥运会已经说明了我们对于世界性的奥林匹克精神与原则(和平非战、重在参与、世界人民与运动员间的友谊、更高更快更强、公平竞赛即费尔泼赖——fairplay等)的认同。世界积极地到中国来参加2008盛会,也是对于中国的发展与进步的认同,对于中国文化的自主性与独特性的认同,对于作为国际社会一员的中国的友好、好客、现代性与组织能力的认同。2008北京奥运会,是一次体育盛会,也是一次文化盛事。
        
        我们的国家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地重视文化,珍惜文化,强调文化。我们至少可以有所期待,更多的文化交流沟通互补,古老的中国文化的更多的传承、发展与更新,以文化和谐、文化交流与文化互补的期待与努力取代文化紧张、文化焦虑与文化对抗的前景,是可能实现的。
        
        而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将在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构建中得到空前的弘扬与创造性的发展。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