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作协七届三次全委会部分与会作家探讨文学热点
文学真的已经被边缘化了吗?作家的创作激情如何激发?他们又应该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在近日福州举行的中国作协七届三次全委会上,作家们坦诚地交换了见解。
多数作家阅历缺乏 “现在市场上的作品很容易被分成两类。”作家赵长天不无担忧地说,“一类是文字功底好但内容空洞的,另一类是阅历丰富但表达涩滞的。而像《白鹿原》一样,能同时具备两类作品优点的,已是凤毛麟角。”这种状况自然造成当代文学力量的减弱,很多读者仅仅将它作为一种消遣。 赵长天建议,当作家们选择文学作品为自己充电时,宁愿选择“重内容”的,也不要选择“重表达”的。生活阅历的缺乏,是绝大多数作家都面临的尴尬。客观上是因为现代社会比过去要复杂得多,作家们对生意场、金融界等生活的某些角落未必熟悉;主观上是因为作家们过于匆忙地扑到书桌上,而没有主动地、有意识地从生活中、文学中积累素材。 作家南帆认为,文学的辉煌应该由评论家和作家共同创造。当代文学则是个重创作轻评论的“瘸子”,很多重量级的评论家似乎更愿意对语言学、古典文学、现代文学这些大家容易取得共识的领域进行评判,却都不愿意“掺和”纷杂的当代文学。
生活是笔巨大财富 记者在会上获悉,有一个省的作协为了方便作家采风,特意在县、乡、村建立了基地,供作家们前往学习生活,个别作家去了以后,觉得生活太艰苦,坚持不下来。 陌生的、艰苦的环境,对于真正虔诚于文学的作家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叶广芩下农村挂职的经历,使其创作出了《老县城》、《老虎大福》、《青木川》等脍炙人口的作品。“那里不通路、不通电,但遍地是素材,有时候只需要原汁原味地刻画下来,就是一篇好文章。” 作家徐坤很快就将推出她的新作《八月狂想曲》,这是一部50万字的奥运题材长篇报告文学。回想起从2004年初起就为此开始的采访、创作的过程,她感慨颇多:“这是一次创作‘马拉松’。我曾一度因为艰难而打算放弃,但随着一天天的坚持,手上的丰富素材终于唤起了我自觉的创作冲动。” 作家关仁山是河北省作协主席,他告诉大家,省作协正在组织作家对曹妃甸的新首钢进行深入的采风。“只有深入其中,才能拿出优秀的作品,向建国60周年献礼。”
体面包括精神生活 谁也不能否认,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文学曾为物质条件并不丰厚的人们,带去了巨大的精神慰藉和信念支撑。但当人们口袋里有了钱以后,我们的文学还能做些什么? 叶广芩在看到一夜暴富的醉汉后不禁思考:人要活得体面,这没错,但体面难道仅仅是指经济上的吗?精神上不也应该活得体面吗?她认为,作家既然和老师一样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应该在作品中渗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人们在精神上也能更体面地生活。 作家王树增指出:“现在人们物质条件丰富了,但‘快乐’却变得越来越奢侈。”曾有一个朋友告诉他,某某大学有个学生跳楼自杀了,那个学生如果看过王树增的作品《长征》,就肯定不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王树增说:“作为我个人,我还将不遗余力地为宣扬民族风骨而高歌。但我希望这不是独唱,而是合唱,让民族英雄主义成为人们共有的情结。”
|
|
|
|
|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