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关于对李白《静夜思》解读的述议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3-27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仅仅20个字,在诗仙的巧妙布局下,却成为了千古名篇。但对此诗描述场景的理解,后人有较大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对诗中所用“床”字的解读不同而引起。

      一是认为,诗中“床”指的就是“睡觉的床”,这是一种主流的解读。由于床安放在睡房内,月光经过窗户照射到床前,作者在窗内举头望月,低头思念故乡,所以一切的事情均是发生在寝室内的。主此说的学者引用早于唐朝的西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中“安寝北堂上,明月入我牖”和比唐朝迟的北宋苏轼《水调歌头》中“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来证实月光是可以通过窗户照射到睡床前的。同为唐朝时人的诗作也可以佐证“床”就是睡觉用的,如白居易《燕子楼》“满床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李贺《秋凉诗寄正字十二兄》“梦中相聚笑,常见半床月”、元稹《江陵三梦》“惊觉满床月,风波江上声”。床即卧铺,古就有之,如《诗经••小雅•斯干》中“乃生男子,载寝之床”。持这一观点的著作,主要有:王琦(清)编《李太白全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2003)、常振国、降云《历代诗话论作家》(1984)、陈伯海《唐诗汇评》(1995)、詹英等(1996)《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1983)等。搜狐博客2007-11-19午夜心香等的帖子均赞成“睡床说”。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的“〈静夜思〉诗文解读”一文,对此诗解读如后:“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床前有明亮的月光,好象地上寒冷的清霜。抬头望着天上的明月,低头思念着自己的家乡。”

      一是认为,诗中“床”指的是凳子或椅子,唐时称胡床。《辞海》载“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胡床施转关以交足,穿便绦以容坐,转缩须臾,重不数斤。’”今年1月2日,央视《百家讲坛》上收藏家马未都说,李白诗中的“床”不是睡觉的床,而是那个马扎(北方可折叠小板凳),古称胡床。在唐代以前门窗都非常小的,门是板门,不透光的,窗非常小,月亮是不可以进入室内的,尤其当你的窗户糊上纸、绫子的时候,光线根本就进不来。所以,李白是坐在院子里的一个马扎上,在床上是不可以举头和低头的。其实,这不是马未都的新发现。据胥洪泉发表于《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7期上的“李白‘静夜思’研究综述”一文,刘国成(1984)、沈光春(1994)程瑞君(1995)等早已提出过“胡床说”了。Eduhurry于2004-4-25的“破解李白‘静夜思’千古之谜”、一缕清风于去年12月15日在hi.baido.com发表“惊爆李白‘静夜思’千古之谜”、微尘土于去年12月19日在《天涯社区》发表的“读不懂的‘床前明月光’”等帖子,均赞同“胡床说”。微尘土还说,小板凳在北方有的地方,土话叫小床子。

      一是认为,诗中的“床”指的是水井口的围栏或辘轳床,姑称其为“井床说”吧。李贺《后园凿井歌》就有:“井上辘轳床上转,水声繁,弦声浅”。前述胥洪泉文介绍,朱鉴珉(1989)、张连举(1997)、宣炳善(1998)等也早就提出过“井床说”。《扬子晚报》2001-8-14报道:“南京博物院原院长梁白泉研究员考证指出,诗‘静夜思’中的‘床’,指的是‘井栏’,而不是睡觉的床,诗境是秋夜月明之下筑有水井的庭院,不是抒写汉唐人席地而居的室内起居中的感受。” 杨光治于2007-4-5的《羊城晚报》上发表“古诗文误读何其多”中说,其实这里的“床”是指井口的栏杆,水井大都是在院子里,因而才有可能产生“床前明月光”的景象。中国网2007-11-28“被现代误读的著名古诗词”文认为,此诗于727年(唐开元十五年)在湖北安陆所作,古人把“有水井处”称为故乡,诗人置身在秋夜明月下的井边上,举头遥望,顿生思乡之情。

      我约于上世纪50年代末,买了一本蘅塘退士(乾隆十六年进士)选编的《唐诗三百首》,也读背了一些首,其中就包括这首《静夜思》。80年代后期,二个儿子用从上学膳食费里省下来的钱买了一本《唐诗鉴赏辞典》给我庆贺知非年生日,我也时常地翻阅。我觉得,要正确地理解《静夜思》的意境,要弄清楚几个问题。一是,月光是否能够照射进唐朝人的室内?答曰,是能够的,“睡床说”中阐述的那些理由足以证明。此外,王昌龄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中“清水澹水木,演漾在窗户”句,也同样可以说明月是可以照进窗户来的。二是,汉唐人席地而居,究竟有没有睡床?答曰,有,睡床更古就有之,诗经时代就有了,何况是唐代,已有许多唐诗可以证明。三是,月光所照处,有一个关键的方位词“前”!月光是照在床前的。小板凳(胡床)或井栏及辘轳(井床)是在院子里的,而且体积都比较小,月光可以照及它们的四周围,什么方位可以说是“前”呢?只有设在房间内或廊檐下的床才有这个“前”的方位。已是有“疑是地上霜”感觉的时候,天气也肯定比较凉啦,床也一定不会铺设在廊檐下的。四是,许多诗中,对“胡床”“绳床”均是注明的。如:李白的《寄上吴王三首》中的“去时无一物,东壁挂胡床”、《草书歌行》中的“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陪宋中丞右武昌夜饮怀古》中的“庾公爱秋月,乘兴坐胡床”,杜甫的《树间》中的“几回沾叶露,乘月坐胡床”,李贺的《邀人裁半袖》中“端坐据胡床”,陆游的《桥南纳凉》中“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依胡床”等。五是,为什么会把地上的月光看得好象是地上的霜呢?李白系嗜酒之人,这一天可能中餐饮酒时间延得长,或晚餐酒比平时提前喝,所以睡得早,后半夜才会醒转来。酒能使人糊涂,月能使人朦胧。也许事业挫折或顺利,人易左思右想,睡眠质量就会很差,睡了一定的时间后就醒过来了。迷迷糊糊地看到床前有一片白,人也觉得了寒意,就产生了这种白色的东西看起来有好象是霜的感觉。六是,形成这首诗的场所,可能是在房内窗边,可能是在室外院子里。不过,我觉得最可能的是先在床上,继在房内窗边,后到室外院子里。在寒意和明亮月光的剌激下,李白也清醒起来了。于是,起身穿(披)好衣服,站到窗边,继而走出门外举头望月,十分安静的月夜景色,最易引起离乡背井人们的乡思,李白这个感情丰富的诗人,不禁低下头来,陷入对故乡亲友的深深思念中。此时的李白,可能是站在或坐在房外的月光下,也许是回到房间里坐在凳子上或床沿上。

      我是拥护“睡床说”的,只是补充李白有在室外望月的可能,而且可能性还比较大。虽然有时真理可能会在少数人手里,但根据现有的资料 ,“睡床说”的主流地位是难以撼动的。究竟如何,最正确的那只有去请教李白啦。诗是让人欣赏的,能引发读者遐想的诗才是好诗。只要大家认为这种解释是合理的,也就是有可能存在的。何必绝对!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