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同”世界中描绘的“四有”蓝图到今天“五有”的付诸践行,从远古先民追寻的近于空想、虚幻的愿景到今日变成全体人民正在和将要共同享有的生活实际,跨越两千多年,怎不叫人思绪万千,感慨系之矣。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这是流传千古的、大约成书于战国末年的《礼记·礼运》篇中一段对人类未来社会的精彩描绘。特别是其中围绕民生问题的“四有”畅想令人神往:建立一个实行公有制、人人劳动、人人平等、公平正义、安定和谐的“大同”世界。历代剥削者大概对这“四有”不会感兴趣,而广大劳苦大众和极少数思想家却对“大同”世界情有独钟,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就有些“大同”世界的味道。在农民起义中,劳动人民反抗封建压迫和剥削,也曾以建立这个平等、平均、公平、正义的理想社会为奋斗目标,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不啻为《礼运》篇“大同”构想的翻版:“天下大家,处处平均”,“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鳏寡孤独废疾免役,皆颁国库以养”。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题写“天下为公”,也反映了他对《礼运》“大同”的首肯和憧憬。特别是清末维新派首领康有为,把《礼运》篇中“大同”的论述跟西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杂糅一起,写出了数十万言《大同书》,他相信人类社会必定由“据乱”而进入“小康”最后进入“大同”社会。可以这样断言,从《礼运》篇“大同”理想到康有为的《大同书》,全都是空想、幻想,是理想化了的原始共产制社会图景,是正如列宁所说:“乌托邦是一个没有的地方,是一种空想、虚幻和童话”。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 农业社会出现的“大同”社会理想,资本主义社会早期出现的空想社会主义,都是在经济不发展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产生的,所以人类只能从头脑中去构想未来社会的蓝图。但是它对未来社会的猜测和探索是有价值的,对未来的影响和激励是深远的,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实现“四有”必须依靠比较雄厚的物质经济条件和先进的社会制度。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通过改革开放,经济大发展,才能为实现“四有”奠定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年均增长9.7%,2007年财政收入比1978年增长了30多倍,综合国力大大增强。财富的涌流,特别是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奋斗目标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决定了我们党和政府空前地重视民生问题,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阐述了改善民生、实现“五有”。同时党的十七大报告还鲜明地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度,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出发,在社会建设方面提出的目标和承诺。这“五有”内容都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身利益紧密相联,直接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安康的重大民生问题,特别是人人享有基本 社会保障,人人享有社会基本医疗服务,作为十七大报告中的两个亮点,给人民群众带来盛世福音。 对照“大同”中的“四有”与今日民生之“五有”,撇开践行不论,只就蓝图本身,也有很大差别。“五有”蓝图更为全面、可操作,标准更高。《礼运》篇的“四有”可以归结为“两有”:一是类似今天的社会保障(“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二是类似今天的就业(“壮有所用”),仅此而已。而如今的“五有”不但涵盖了社保(“老有所养”)和就业(“劳有所得”)内容,还提出了古人做梦也不敢想的内容:“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二千年跨越梦想,我们正在建设古人“做梦也想不到”的伟大社会民生工程。 当然,关键不在于“四有”与“五有”涵盖内容的异同,而在于将完全彻底的“四有”空想化作将要兑现的“五有”实际。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社会建设,着力改善民生,包括医疗卫生、教育、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扩大公共服务等人民关切的所有民生内容,贯穿其中的则是公平、正义、平等、和谐等思想;我们不但有目标、有蓝图,而且党和国家已经在做大量工作,空前地加大投入,推出一个个令人民群众高兴、满意的社会政策和举措,比如:取消几千年来的皇粮国税,种地还有补贴,惠及9亿农民;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使1.5亿农村中小学生免除学杂费,今年城乡义务教育将全面免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今年年底前基本覆盖所有农村居民;建立基本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城市经适房、廉租房、限价房建设力度的加大;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特别是在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方面加大投入力度,这些不胜枚举的政策举措使“五有”目标一步步化为实际。在不久前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民生议题多达70多个,“五有”成为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2008年,中央将集中财力办民生大事,进一步加大对“五有”的投入。今年元旦前夕,胡锦涛总书记发表的新年贺词中,再次强调指出:“继续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促进社会和谐”,人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党的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共建共享的理念指引下,“四有”、“五有”由远景目标化为现实,指日可期。 中华民族,千年一梦。当“大同”世界的“四有”梦想将变成人民共享的实际时,《礼运》篇的作者和孔子、孙中山、洪秀全等先贤们如果地下有知,定会惊喜异常。宋元之际的思想家邓牧,曾设计过“至德之世”蓝图,颇似“大同”理想,但是他深知其难以实现,甚至难为时人理解和接受,不过他断言“三千年后”,其设想可以达到。他的猜测也许没有根据,更没想到来得会更早了。原因是: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奋斗目标、惠民理念,将炎黄子孙几千年的梦想化为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