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严晓星:金庸的保守主义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3-19 00:00于哲学网发表

 

 



        金庸的要求是点点滴滴的改良而非剧烈转换的变革。有趣的是,他的这句话与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之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还在“家长制”运作得得心应手之时,金庸即已深谋远虑,开始准备在《明报》内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从70年代末开始,《明报》经历了一场漫长的改革,几度反复进退,无数争斗浮沉,终于在上世纪90年代初初步实现了预定目标。作为这一进程的直接推动者,金庸始终面临两难:制度化是他坚决推行的大政,但他又不希望因为改革而引起《明报》内部的大动荡。他的指导思想是:“改革要一点一滴地累积起来,东改一点,西改一点……进步太慢,还是胜于急躁而酿成了重大错误。与其失足,还不如走一步,看一步,再跨出半步试一试,不对就立即缩回。”(《金庸与报业》,香港明报出版社2000年版)可见,金庸的要求是点点滴滴的改良而非剧烈转换的变革。有趣的是,他的这句话与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之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不能就此认定金庸必定受了邓小平的启发,但至少是“英雄所见略同”,或是一种“认同”。就此而言,金庸对内地改革开放在实践中的某些做法表示出巨大的热情,自然良有以也。

        然而,在激进人士看来,点滴改良未免“保守”。就是在《明报》制度化进程之中,也弥漫了“激进”与“保守”之争。而呈现出白热化状态的,则是1988年底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政治体制小组在未来香港政制上的歧见。在这场饱受炮轰的争论中,“保守”的金庸屡被指为政治投机,出卖港人利益。但以金庸的思想认识与处世方式来考察,其中固然有思想本身缘由,更可注意的,则是体现了与《明报》制度化实践一致的指导思想而已:积小改成大改,以不影响稳定为上。

        金庸的“保守”有其思想渊源。说起他一生中最喜爱的史书《资治通鉴》,他的旧部、传记作者张圭阳注重的是:“查良镛逐行逐句地仔细阅读,加上眉批。他以史为鉴,评论当世事务成为日后查良镛写《明报》社评的一大特色。”如果更深入地探寻,就可以发现《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不正是历史上著名的稳健派、保守派么?《资治通鉴》所传达的治国理念,不也正是稳健的、保守的么?这就不难理解《天龙八部》里隐约流露的对“新法”的贬斥了。有意思的是,按照时下某些学者对20世纪知识分子的划分,金庸差不多是要归入“一二·九”一代的,而这一代的总倾向,恰好是“文化保守主义”。这就不仅是个人的体验了。

        金庸一生谨慎,所以,在他的生命里,既不会有致命的惨败,也不会有快速的跃进。《明报》发展成报业王国,得益于四十年的苦苦经营。别人若有他这样的资产,难免会有冒进的冲动,而金庸没有。这也是“保守”。金庸说自己:“我比较保守、稳重,甚至可以说是过分保守。我办《明报》时,除了买明报大厦需要向银行借钱外,其他的全没借过。或者,可以这样说,我没好好利用报馆的资产……”所以,于品海接手后一系列大胆的新动作,便格外引人注目。有人说起,金庸只好说:“现在新的管理阶层做生意好广、好大,和我的经营方法不同,是进取了。”

        还是董桥说得有意思:“我未必同意查先生的一些保守观点,可是,他的每一篇文章我都细读,读的是那毫不保守的文字和气势。”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