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孔孟之道限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进步问题,人们似乎没有清晰地总结出其文化内部的缺陷以及来自外部文化的干扰之根本要因。一方面,孔孟之道的文化内部缺陷有二:一是表现为“三纲”的绝对等级统治,二是表现为“五常”对民主与民权的忽略。另一方面,“三十六计”的干扰侵蚀,让“三纲五常”的伦理大厦形同虚设。 孔孟之道的精髓,归纳起来就是“三纲五常”,是封建时代统治并管理国家社会的伦理体系。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就孔孟之道限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进步问题,人们似乎没有清晰地总结出其文化内部的缺陷以及来自外部文化的干扰之根本要因。 孔孟之道的文化内部缺陷有二。一是表现为“三纲”的绝对统治。其在理论上天生的不足之处,在于思维起点上缺少平等眼光看待每一个人,导致理论体系中缺乏民主基因,社会进而缺少创新动力,随之削弱了人们的上进意识。因为“三纲”是严格的等级制度,是绝对的逐级统治,因此把每一个人基本的人权予以了相当的压抑(言论权、知情权、著作权)。因此,在这样强大力量统治下的国家社会,广大的劳动者没有人性的张扬,没有进步或发展的思想空间和社会空间。久而久之,社会就失去了应有的基本活力,因此,封建社会总是阴气密布。当这种阴气压抑得整个社会都喘不过气的时候,社会生产力就会急剧下降。此时,如果一旦遭遇大面积灾害而导致国民饥寒交迫,社会动荡自然产生,随之而来,往往导致封建政权的更迭。 二是表现为“五常”对民主与民权的忽略。一方面,“五常”就是教化民众如何做到“仁、义、礼、智、信。”即:仁爱、仁慈、仁义、仁至义尽;义不容辞、义无反顾、见义勇为、大义凛然、大义灭亲、义正辞严;礼节、礼仪、礼貌、礼之用和为贵;智慧;守信用、讲信义、履诚信。显然,“五常”只强调义务和奉献,忽略了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权利与利益。随之,对社会的经济基础没有坚实的保障。进一步地,一个忽视每一个民众基本权益的社会思想体系,自然不可能激发人们在生产中探索创新之思想火种的燃烧与喷发,因此,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总是得不到发展进步。 另一方面,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对社会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启用,一个根本的失误,在于“三纲五常”方针指导下的文人管理模式,也就是只重文采不重理学的科举制度。其培养选拔出来的社会各级管理人才,大多严重缺乏自然科学和经济管理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管理能力。因此,“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社会管理者(各级地方官员)及文化继承者总是层出不穷。(就今天来说,“高分低能”无疑是一种无奈的现象)。随之而来,文科人才受重用,理科人才遭排挤。也即,文人作官,匠人(工程技术人员)做工。一个 “文官受重视,学者遭轻视” 的封建社会体制的持续,其社会生产力必然缺乏发展进步与勃勃向上的生机。 中国封建时代,统领国家社会的“三纲五常”不仅缺乏民主与创新的优良基因,而且还持续不断地遭遇来自传统另类文化的围剿。因为“三纲五常”总是正面地教化百姓“遵纪守法”,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福份,履行自己的职责。但是与此同时,关于“三十六计”的经典故事,不仅以各种方式在民间持续地广泛传播,而且还总是不断地在官方字典上正式登载。可是,“三十六计”真正的思想本质,恰恰是一套只讲智慧与谋略,不讲契约与诚信,不讲创造与发展的思想文化体系。因此,通过“三十六计”的感染,整个社会在“三纲五常”基础上的建立起来的道德大厦,自然就如风中楼阁。 当国家社会在“三纲五常”强大势力的统治下,缺失民主与民权的大众,在没有什么发展机会或空间的前提下,不满情绪总是在所难免。随之而来,内耗的心态与动力天然储备。进一步地,“三十六计”的曲线变通原理,必然让一些人企图“暗渡陈仓”。 反之,一个民主与法制的社会,一个尊重人权的文明社会,一个尊重知识尊重劳动的社会,一个以资本和科技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社会,人们还有什么心思而寻求“三十六计”的突变? 就“三十六计”理论体系而言,实际上只是弱者的技巧,强基固本才是生命大道。可见,强盛才是实基础,“发展才是硬道理”。 “三十六计”仅仅是权宜之计,刁虫小计。因此,人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强而行势,弱而行计”的本质区别。 综上所述,在中国的封建时代,孔孟之道难敌“三十六计”的干扰侵蚀,进而才是阻碍历史上中国繁荣富强的真正原因。 回首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国泰民安的大好局面更加巩固,民主与法制的进程稳步推进。一个强大的中国在崛起,一个文明的中国在复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