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为印古籍建议定量选用一百个繁体字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3-12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我国是历史文献非常丰富的古国,历代传留的各种古籍汗牛充栋。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出版部门又大量印行古籍,好多书采用了新式标点、简体横排的形式,以利新一代读者,这是一件好事。但用简体字印古籍,不可讳言,其中有些地方会引起混淆,甚至闹出笑话。中国书店简体字横排版的《新刊四书五经》在出版说明中就曾强调指出,“几个过去本不同形的汉字经过简化同形,比如:後、后,今都作后;闢、辟,今都作辟。底本中的‘後同后’、‘辟音闢’本书中就印成‘后同后’、‘辟音辟’,这种情况书中还有一些”,特别“提醒读者阅读中注意”。遇到这类情况难免使人误解文意,甚至莫名其妙,对读通古籍造成不利。而明知不通还是一简了之,把难题甩给读者,新一代读者的古文功底一般不如老一代深厚,让他们如何辨认解决难点呢?如果还要去核对前代刊本,就不需买新刊本了。

        因此有的先生就抓住这类问题主张印古籍干脆一律恢复繁体,以保存古籍本来面目。这对专业读者说是好的,可对一般读者说,阅读、学习古籍就增加了难度,有悖于帮助新一代学习古籍的初衷。

        我们认为一律改用繁体字排印古籍的主张,跟不顾古籍的特殊情况,一味坚持纯用简体排印、不作一丝改动的主张,同样是不切实际、不合现实的偏颇想法。

        其实简体字与古籍并非全然对立,有些简体字原本就是秦汉古体字,还有不少是袭用宋元明清坊刻古籍中使用的简字。刘复、李家瑞编《宋元以来俗字谱》(1930年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版),据宋代至清同治间刊刻的12种书搜集俗字1604个,其中包括宋刻《古烈女传》、《京本通俗小说》和元刻《朝野新声太平乐府》、《古今杂剧三十种》等书。书中所载俗字与今简化字相同的有“宝实尽礼声双万与执称听旧个芦会怜搀罗庄梦阳虽医凤义乱皱办战归党辞断”等330多字、易熙吾《简体字原》(1955年中华书局版),收民间流行的简体字726字,分别说明字源。孙伯绳、俞运之编《古代的简化汉字》(1959年文字改革出版社版),辑录从《说文》至《字汇》的历代字书、汉魏六朝至唐的碑碣以及经史文选中的古简化字1500个。

        “网云气从与”等本就是古体,“无烟昵岳浣”等《说文》就列为重文或体(“澣”反是后起的俗字)。《广韵》、《集韵》已记录不少简化体字,如“准属怜”等。清赵撝叔《六朝别字记》就列有“减怜齐”等简体字,指出以“怜”作“憐”已见于六朝碑刻,比《集韵》更早。辽释行均《龙龛手镜》收录不少简体字体,如将“夾”写作“夹”的“峡陕侠荚”等即列为“通”用体,说明这类简体早已通用。它们都反映了汉魏六朝以来碑帖写本、唐宋佛典抄本中使用许多简体字的情况。字体正误书籍,如唐颜元孙《干禄字书》、宋郭忠恕《佩觿》、明焦竑《俗书刊误》也都对俗体有记录。宋孙奕《示儿编》引《字谱总论》“讹字”中讹谬字如“虫蚕体”、俗字如“顾献国辞趋邹齐宝栖瓮绳继断”等皆合今简体,说明有些简体字已行之千年。

        其实多数词语用简体写是不会出现误解的,如“门帘”、“风尘”、“鸟鸣”、“龟寿”、“齿长”、“问对”、“无礼”、“鱼龙变化”、“车水马龙”,“《汉书》、《齐书》,《凤将雏》、《万岁乐》乐曲,冯梦龙《挂枝儿》”。只有一小部分“同音代替”“一简多繁”字才会引起词义混淆,阅读障碍。只要将这一小部分字划出改用繁体,则印一般古籍仍可使用简体字。其实一些认真的出版社,认真的标点者,在出新版古籍时已斟酌文意,将易滋误解的少量“同音代替”、“一简多繁”字特别改用繁体字排印。只是各搞各的,没有统一规范,不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彼此参差,缺乏整体考虑。为了有利电脑排印,有必要对此作出统一安排。简化字总表分三部分,第一表收350个字,第二表132个字,第三表1753个字,共计2235个字。1986年10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的说明中已恢复“叠覆啰”,部分恢复“瞭馀雠”,后三字在印古籍时应可以全恢复。该表又确认“訢讌晔詟诃鰌紬刬鲙诓雠”十一个类推简化字为规范简化字,不作为淘汰的异体字。1988年3月国家语委与新闻出版署“关于发布《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的联合通知”中又规定“翦邱於澹骼彷薰黏桉愣晖凋”等十五字为规范字。这些新规定都对印行古籍有利。

        除此之外,我们建议在印古籍时再选用100字改用繁体,其他则仍用简体印。基本上是为了避免“同音代替”“一简多繁”带来的麻烦,以期达到“同音字不代(今同音古不一定同音)”“一简对一繁”的要求。至于原来一简只对一繁的字,凡不易引起误解的,即使不合古字结构,如“长风头写碍标权补剧衬桩艺”之类,除文字音韵专业书籍外保留简体并无妨碍。其实很多老先生,尽管主张干脆用繁体字,日常书写时也不排除识繁写简的。

        “一简多繁”字中除部分全得恢复用繁体外,多数字可择定其中最习用的一对仍然用简,其余改繁,做到“一简定一繁”即可。如以“发”专表“發”,而只恢复一个繁体“髮”,以“汇”专表“匯”,而恢复“彙”用繁体(南方多数方言“彙”音“类”,与“匯”不同音)、又如“復”原来古体本只作“复”,“彳”是后来累增的偏旁,自应以“复”专表“復”,恢复繁体“複”字即可。

        这里我们建议一份“印古籍用一百繁体字表”供选用;依音序排列如下(五字一空):

        骯壩錶彆蔔  廠衝醜達澱  鬥髮(发专对發)範複(复专对復)幹

       榖廣閤後鬍 壞彙(汇专对匯)穫(获专对獲)極幾  價薦薑膠儘(尽专对盡)

      驚虧睏臘蠟 離裏隸曆(历专对歷)獵  滷矇濛懞麵  衊寧闢蘋撲

      僕樸遷韆縴  鞦麵確灑捨 瀋勝適術鬆  臺壇罎體聽  塗襪係繫嚇

      纖鬚鏇鑰藥  葉禦籲鬰園 髒(脏专对臟)摺徵癥證  隻祗緻製鐘

      鍾種硃築鑽

      这些字如只印简体,有时不免造成混乱,如“亏”有些古书作“于”的古体用,“体”作“笨”的古体用,“坏”作“坯”的古体用。“厂”读han,“广”读yan之外又通“庵”。“听”在《史记》及刘禹锡《说骥》的“听然笑”里都音yin。“袜”用于“袜肚”音“莫拨切”。有些字今音似同,古老方音差得很远,如“鬰郁”“壇壜”“麯曲”,所谓同音相代在南方一些方言里也行不通,不用说古代了。

        此外、《异体字整理表》中也有些字是在部分音义条件下为异体,在其他音义则不是异体字,这类字在印古籍时也要有选择地予以保留,建议选用以下55字:

      闇晻髈鉋並  佈艸喫餈邨  獃騃盪矴遯  疿覈閧虖燬  袷姦絜跼獧

      凓慄嬭孃撚  旂毬搉衕陞  昇屍寔蒐搨  薙陿閒倖脩  燿瞖異佔炤

      週耑斲斮貲

        “貲資”“實寔”“异異”“并並”“旂旗”古音义本有不同,“鉅炤燿”等只是部分同“巨照耀”。“衕”写作“同”,则宋楼鑰诗“後衕环村儘溯游”写作“后同环村”就令人莫名其妙了。“斲”本觉韵“竹角切”,“斮”是药韵“侧略切”,“斫”是药韵“之弱切”,原来并不同音,不能依今音义相似合而为一。“獃騃”古为疑母字,两字韵母声调也不同,今音“呆”有ai、dai二读,在古籍和元曲中还有其他音义。如果都合作“呆”就不知古指哪一个。

        有些异体字用在人名中,也以名从主人、保留原式为好,例如不能把“武瞾”写作“武照”,“赵孟頫”也不好写作“赵孟俯”。这类字常见的有以下15字:

        寀雰頫暠驩  龢勣堃崑崙  淼廼酒仝霑喆

      “昆仑”二字在《现代汉语词典》里也已另出“崑崙”字头了。这两个字看来在一般情况下也还是保留繁体为好。

        为印刷古籍有计划地保留有限繁体字,拟出一张定量的繁体字表是有意义的,这对印刷、打字、电脑常用字库的设计也有好处。加了这样一张常用繁体字表,一般电脑打古书也容易了。如果上面的100个繁体字、55个旧体字的保留安排得到采用,一般不需靠人斟酌文义去判断该用哪个繁体字了,这种机械的简单字体转换,电脑本身就能完成。

      (近日网上关于简化字存废问题争论颇多。前几日《新京报》记者电话采访我对简化字问题的意见,我说得较多,但发表时有些跟陆俭明先生相近的看法被省略了,看起来很不清楚,很不全面,像“发”与“髮”的例子也省了。此为多年前的一篇旧文,和答问的意见大致相同,可以作为补充,让读者了解我的整个想法。)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