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2001年开播的央视科教频道《百家讲坛》曾是一个濒临被“枪毙”的栏目。可自2005年以来,它一跃成为全国最炙手可热的栏目之一,其成就有目共睹:它架起了学术通往大众的桥梁,唤醒了中国学者的公众意识,掀起了传统文化阅读热……然而经历了3年辉煌后,有关该栏目收视率下跌的传闻甚嚣尘上,其辉煌背后的“暗影”日益明显。栏目制片人万卫更坦言,《百家讲坛》正面临发展瓶颈。昨日,记者专程采访了业界权威人士,分析个中原因并为《百家讲坛》支招。 主题过于单一 观众审美疲劳 “《百家讲坛》的内容重点应落到‘百家’上,但现在该栏目内容越来越单一,让‘百家’变成了‘一家’,导致观众审美疲劳,这是《百家讲坛》走下坡路的重要原因。”业内专家分析,《百家讲坛》原定位丰富多彩,从人文科学到自然科学乃至人们的饮食起居、养生保健等,只要能与学术领域沾边的都在其选题之列。然而,随着收视率的提高,《百家讲坛》的内容逐步由千姿百态变成了千篇一律:以阎崇年开讲清帝疑案为界,如今《百家讲坛》讲来讲去似乎只剩下讲史这一家了。从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易中天讲汉代风云人物,马瑞芳讲《聊斋》,再到于丹讲《论语》……无一不和历史挂钩。“在失去了深度之后,题材和形式的日趋单一化,是《百家讲坛》目前最大的弊端。身处信息时代的观众口味不停地变化,看久了一种节目形式,当然会对其产生审美疲劳。”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 学术明星门槛高 主讲可遇不可求 阎崇年、刘心武、纪连海、王立群、易中天、于丹……《百家讲坛》在2005年火起来后,几乎在每年都能造就一两个学术明星。然而,就在观众期待新学术明星登场之际,今年《百家讲坛》却频繁地邀请熟面孔回归。专家分析,易中天、于丹、刘心武等重登《百家讲坛》,从一个侧面也说明讲坛的“造星计划”已举步维艰。业内专家认为:“学术明星资源匮乏是导致《百家讲坛》发展遇到瓶颈的原因之一。” “不是每个学者都适合上《百家讲坛》。”《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介绍说,一个上《百家讲坛》的学术专家,仅仅很有才气或者职称很高是不够的,毕竟不是在课堂上讲课,而是面对普通电视观众,这就要求主讲人必须适应传媒时代要求,要讲得生动、好玩,还要有边分析边讲故事的能力。栏目选人的标准一是要有学术涵养,一是要有口才,还有就是人格魅力很重要,“这个43分钟长的讲演类节目,要求主讲者的手势、眼神,处处能体现出人格魅力。” 据说,曾有个老教授专程跑到节目录制现场毛遂自荐。编导建议他先看看节目录制过程,结果他一看就打起了退堂鼓:“让我对着摄像机,我可讲不了!”专家认为,“《百家讲坛》主讲人的门槛其实相当高,所以,挑选一位全国瞩目的学术明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可遇不可求。” 同类节目竞争加剧 观众分流不可避免 在《百家讲坛》主讲人短缺、内容重复等隐忧凸显的同时,栏目还面临巨大竞争压力——近来全国各地电视台都掀起了“电视讲坛热”。“当年《百家讲坛》全国就独一家,从形式到内容独树一帜,全国观众眼巴巴地守着看,不火都不行。可现在你打开电视,各地卫视类似节目着实不少。” 专家列举到,东方卫视去年开播的《名人讲堂》节目,就试图寻找此类节目的突破和创新,既能延续《百家讲坛》传播知识的“文化”品位,又能借助明星的公众效应提高收视率,所以请来明星讲述曾扮演过的历史人物的故事,可以说,《百家讲坛》是把专家学者打造成学术明星,《名人讲坛》则把影视明星包装成学者,后者对观众也颇具吸引力。此外,湖南卫视今年精心打造了拳头栏目《湖湘讲堂》,该台推出的《唐浩明评点曾国藩》《谭伯牛讲湘军传奇》《胡遂评点胡林翼》等节目备受观众好评。 语文错误接连被“咬” 节目硬伤有损形象 《百家讲坛》是老少皆宜的栏目,内容也让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都能找到共鸣。然而,从于丹《论语》感悟遭遇“骂声一片”,到栏目被《咬文嚼字》频繁挑错,人们对《百家讲坛》的学术性、权威性逐渐失去信心。针对不断出现的错误,有些人甚至尖锐地提出《百家讲坛》要学术还是要娱乐的质疑。不久前,上海《咬文嚼字》邀请全国文字监督员,对《百家讲坛》及其出版物进行挑错。继今年《咬文嚼字》第一期公布于丹《〈论语〉心得》中的多处错误后,第二期上,王立群主讲的《史记》部分同样也被发现多处语文错误。 此外,某网站还开设名为“百家讲坛BUG诊断小组”的博客,其中列举了易中天、于丹、纪连海、孔庆东、王立群、阎崇年等人在节目中的硬伤,为《百家讲坛》挑错之风越来越盛行的同时,也让《百家讲坛》这块曾风光无限的金字招牌减色不少。 专家支招 内容更新比主讲人更重要 目前,《百家讲坛》虽仍保持央视十套收视前三,但原来的头把交椅可能难保。像当年纪连海讲《历史上的和珅》时创下的0.69%的收视率纪录,至今再也没有出现过。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张志安认为,当观众的新鲜感逐渐退去,要挽救节目收视率,内容的更新比主讲人更重要。除了选题新,表述方式也要新,要注重当下性,“可以尝试跳出历史掌故的生动讲述、文化意义的通俗解读等套路,寻找更贴近现实的主题。公众需要的不仅只是‘小人生、大道理’或帝王将相的权谋故事与人生跌宕,他们更需要知道在社会转型期如何寻求精神信仰、获得个人发展的更全面的知识。除了历史之外,观众还需要其他各方面的信息与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