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舜文化,就是我国始祖“五帝”之一舜帝所创造的文化。舜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发轫之功。 舜,亦称虞舜,有虞氏,姚姓,名重华。生活在距今4000多年前中国父系氏族社会晚期,是我国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一位领袖,《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述的“五帝”之一。在“五帝”中以“德”著称。相传,舜母早逝,其父娶后母生弟象,父亲及后母和弟弟不讲道德,屡次想杀害舜,均被舜巧妙脱逃。面对父亲、后母及弟弟的不仁不义,舜始终以人子之礼孝事父母,友爱弟弟。二十岁在社会上就以孝悌而广有德声,被四方的部落推为尧帝的继承人。尧帝以二女下嫁舜,以九男与其相处,观察舜治家与在社会上的处事,发现其确有以德感人、弃恶向善的美德,便把帝位禅让给了舜。由于舜处处以身作则、善于用人,不仅治理好了多年的水患,而县使农、工、商和音乐艺术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政治清明的社会现象,被后人称为“舜日尧天。”舜帝晚年,将治水有功的禹举为继承人后,仍以关心下民为已任。 舜文化是舜帝身体力行创造的,是舜帝平生实践的结晶。舜作为人子和兄长、尽管受到父亲、后母及弟弟的屡次陷害,仍然对父母报之以晚辈的孝敬,恪尽兄长对弟弟的友爱。在社会生活中,在处理与其他社会成员关系中,舜亦是身体力行去创造、去推行一种社会公德。如舜耕于历山,把肥沃的土地让给他人;渔于雷泽,雷泽的人也学他把丰盛的渔场争相让给他人。可以说这就是“专门利人,毫不利已”的“把方便让给别人”的“乐于助人”精神的初始。在职业道德上,舜亦是以身作则,带动河滨制陶的工匠和在寿丘生产用具的工匠恪守职业道德精心制作,在负夏经商亦是以诚相待,不以获利为目的。在治理联盟上,舜帝靠的不是发号施令,而是身体力行地率先示范。后人称其为“无为而治”。所以说,舜帝一生的社会行为,就是舜文化的实践,是最初始的创造。 对于舜文化的内涵,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认为仅限于“伦理道德”。但实际上它是道德文化的集合,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1)伦理道德 。舜二十而以孝闻,被四岳荐于尧帝。这是舜文化中伦理道德的根源。舜在多次遭到父母及弟弟象的加害后,仍然一如既往。同时,命契作司徙,“敬敷五教”,推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教的五常教育,创造家庭和睦的生活,这一家庭伦理道德标准至今仍被人们推崇。 (2)社会道德。舜在社会道德方面,力行“乐于助人”、“邻里和睦”、“童叟无欺”。他“耕于历山,人皆让畔;渔于雷泽,人皆以让居。”舜在社会生活中,身体力行把方便让给别人,影响了周围的群众;提倡邻里和睦,友好相处,互相尊重,大家都愿与他相处,都愿与他为邻同村而居。 (3)职业道德。舜一生中,从事过多种职业,除从事农耕、渔猎以外,还从事过手工业生产,经过商。“陶于河滨,河滨器皆不若窳。”陶工们受他的影响,把陶器作得精美又耐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则是以诚、信对待商品生产和经营,不使假,更不欺行霸市。 (4)政治道德。舜在继位执政后,在治理国家方面,讲究施政道德。他举贤任能,用人唯德唯才,“举八恺、用八元”,“流四凶族”,表明他“善恶分明”。最后以“利天下,而不利一人”的政治道德,选定带领民众治水的禹为继承人。在政治生活中,舜“辟四门,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论帝德,行厚德,远妄人。”对南方三苗民族问题上,“舞干戚于三苗”,以道德和高尚的音乐艺术去感化、教化三苗民族“弃恶从善”。出现了“九族亲睦”、“合和万帮”的政治清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局面。我国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在市场经济建立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新问题,特别是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道德沦丧等种种不良现象的出现,已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不少社会学家认为就是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重视伦理道德标准的重建。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提出了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问题。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提倡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同时把先进性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道德。”舜文化所包含的道德文化,是与这一道德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因此,开展对舜文化的研究,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是具有积极重要意义的。 |